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阅读、模仿,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作文技巧 读写能力 观察、阅读、模仿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看到很多学生都喜欢看各类书籍,但不喜欢写作。每当看到一个作文题时,那些平时笑容满面的脸顿时变形了,人人犯愁,始终下不了笔。好不容易写出点内容东拼西凑,言语贫乏、平淡无味,有的从作文集中选一篇抄写交了完事。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认为作文在教与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缺乏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要求不明确,喜欢跟着感觉走,有时随心所欲。学生们为了应付交作业,只是被动地写作,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作文训练能达到什么目标,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们怕写作文,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了解,不善于思考,阅读的书少。教师如果把眼光只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多读书,读好书。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科幻、散文、小说等读物,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开拓视野,汲取丰富的养料。
1.“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起点
写作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三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大多内容都是东一句西一句各不相干的事,根本谈不上主体内容。因受其年龄限制,他们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阅读量不足,知识不够丰富,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少,制约了孩子们的写作,即使愿意写但苦于不会写。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以模仿为阶梯。”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所以对于刚刚步入写作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模仿能力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如:采用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的移物模仿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上课时我多准备一些小范文,朗读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听后选自己熟悉的内容来模仿,写起来就感到轻松,多次这样的练习增添了写作的成功率和兴趣,惧怕写作的心理渐渐消失,愿意写只是学习写作的开始,我们不能老是这样让学生模仿,这样下去学生们失去了创作的能力,写作的路子越来越窄,制约了孩子们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遵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古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有吸收才会有表达。多读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在早读课上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背诵课文中的精辟词句,精彩段落。我平时要求学生在积累语言、积累材料上下功夫。课堂朗读的时间有限,我将阅读扩展到课外,每周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名言名句,让他们摘抄在自己所喜欢的佳句格言专门的本子里,充实到自己的语言材料库中。多读还要多写,平时要求学生小练笔。如:写日记,对名言的理解,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寻找灵感,把它记录下来,对班上正面或反面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看法。写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主。多阅读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还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任务布置后学生们就积极准备,寻找材料,网上查找,无形中锻炼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在各种活动实践中逐步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并通过创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比赛的名次就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最大奖励,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读透,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文中的真情实感,享受美的乐趣。这样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挂钩,由观察到说、由说到写,读写结合。指导他们如何观察生活,农场的孩子身边的素材比较多,家里有养牛、羊、狗、兔、鸡的,种植各类农作物的,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找素材,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找灵感,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得到稳步的提高。教师通过丰富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赋作文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既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也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增强了写作的创新能力。
3. 及时批改讲评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过去那种精心批、细致改的方式实在是耗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引不起学生的重视,无助于写作的提高。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我也改变了方式,采取自主评改、相互评改,各组交换评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前应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对照题目,看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检查文章的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再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文章中是否有精彩的词语片段或感人的内容。然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同学们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也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评改学习过程中既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交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既促进了大家情感的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阅读、模仿,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反思,获得启发,并勤于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由“厌”变“乐”,由被动变主动,使孩子们在快乐写作中愉快成长。
【关键词】作文技巧 读写能力 观察、阅读、模仿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看到很多学生都喜欢看各类书籍,但不喜欢写作。每当看到一个作文题时,那些平时笑容满面的脸顿时变形了,人人犯愁,始终下不了笔。好不容易写出点内容东拼西凑,言语贫乏、平淡无味,有的从作文集中选一篇抄写交了完事。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认为作文在教与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缺乏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要求不明确,喜欢跟着感觉走,有时随心所欲。学生们为了应付交作业,只是被动地写作,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作文训练能达到什么目标,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们怕写作文,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了解,不善于思考,阅读的书少。教师如果把眼光只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多读书,读好书。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科幻、散文、小说等读物,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开拓视野,汲取丰富的养料。
1.“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起点
写作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三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大多内容都是东一句西一句各不相干的事,根本谈不上主体内容。因受其年龄限制,他们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阅读量不足,知识不够丰富,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少,制约了孩子们的写作,即使愿意写但苦于不会写。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以模仿为阶梯。”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所以对于刚刚步入写作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模仿能力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如:采用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的移物模仿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上课时我多准备一些小范文,朗读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听后选自己熟悉的内容来模仿,写起来就感到轻松,多次这样的练习增添了写作的成功率和兴趣,惧怕写作的心理渐渐消失,愿意写只是学习写作的开始,我们不能老是这样让学生模仿,这样下去学生们失去了创作的能力,写作的路子越来越窄,制约了孩子们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遵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古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有吸收才会有表达。多读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在早读课上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背诵课文中的精辟词句,精彩段落。我平时要求学生在积累语言、积累材料上下功夫。课堂朗读的时间有限,我将阅读扩展到课外,每周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名言名句,让他们摘抄在自己所喜欢的佳句格言专门的本子里,充实到自己的语言材料库中。多读还要多写,平时要求学生小练笔。如:写日记,对名言的理解,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寻找灵感,把它记录下来,对班上正面或反面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看法。写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主。多阅读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还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任务布置后学生们就积极准备,寻找材料,网上查找,无形中锻炼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在各种活动实践中逐步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并通过创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比赛的名次就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最大奖励,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读透,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文中的真情实感,享受美的乐趣。这样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挂钩,由观察到说、由说到写,读写结合。指导他们如何观察生活,农场的孩子身边的素材比较多,家里有养牛、羊、狗、兔、鸡的,种植各类农作物的,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找素材,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找灵感,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得到稳步的提高。教师通过丰富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赋作文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既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也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增强了写作的创新能力。
3. 及时批改讲评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过去那种精心批、细致改的方式实在是耗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引不起学生的重视,无助于写作的提高。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我也改变了方式,采取自主评改、相互评改,各组交换评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前应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对照题目,看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检查文章的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再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文章中是否有精彩的词语片段或感人的内容。然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同学们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也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评改学习过程中既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交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既促进了大家情感的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阅读、模仿,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反思,获得启发,并勤于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由“厌”变“乐”,由被动变主动,使孩子们在快乐写作中愉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