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才、孙丽娜:驻足小山村的最美教师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为了圆自己未圆的教师梦,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过安逸生活,而是来到了贵州偏僻的尖山苗寨支教。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朱敏才患有高血糖等多种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他却硬扛着。
  夫妇俩在十年间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2014年10月,劳累过度的朱敏才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如今,他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是他最大的心愿。
  达人探微:
  1.坚定信念,永不言弃。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信念。人生的道路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希望。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因为有了信念,才不顾条件的艰苦,毅然投身于教育。
  2.老当益壮,老用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退休后,扎根偏远山区义务支教,贡献着人生中最后一抹余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其他文献
演艺圈是个名利场,袁阔成却对名利淡泊如水,对朋友肝胆相照。他的好友,被称为评书“四大天王”之一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说起他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哥哥激动不已:“70岁时,我得一种怪病,喉管痉挛。袁老兄听说后立刻派女儿来沈阳看我。袁田看见我就说:‘我爸昨天一夜没睡,就想着你们哥儿俩在一起交往的细节呢。’老哥哥重情重义啊!去年我出了车祸,他也是派袁田赶来医院看我,安慰我,而他自己也在病中啊!”说到这里,田
期刊
袁先生说了一辈子书,几代评书迷听着他说的书长大。文化人评价他的说书:“语断昆山分石玉,言倾沧海鉴鱼龙”。邻居刘大爷年逾80,听了袁阔成一辈子书,说话直截了当,感情表达更丰富:“袁阔成走了,太可惜了的!他走了,把刘关张带走了,把赵子龙带走了,把肖飞、许云峰也都带走了呀!”当年谈到莎士比亚,有人评论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而袁阔成的评书表演艺术也达到了同样的境界和效果,“有多少个听众,
期刊
赵久富是湖北省郧县安阳镇余咀村支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余咀村。50年后,余咀村又因南水北调工程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尽管赵久富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作为党员干部,他说服了自己的家人,带头外迁。2010年4月30日,他含泪告别80岁的高堂,带着61户村民前往600公
期刊
热点回放  2015年3月初,新学期伊始,武汉市教育局就对外发布一个喜人消息:今年春季学期起,武汉将在7个中心城区率先开展游泳课普及试点,统一在小学四年级开课,3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小学生成为首批受益者。然而,武汉市配建有游泳池的中小学屈指可数,游泳课怎样才能真正游起来?游泳进课堂,可行,还是不可行?有人说,这是好事啊,行得通,有人说,虽说是好事,但实施起来太难了。你是怎么看的呢,你赞成游泳进课堂吗
期刊
古代,有些卓有成就的人,有时也难免会有望文生义的遗憾。  宋代著名政治家及诗人王安石,写了一部《字说》,此书由于缺乏生命力,现已失传,但在其他书籍中,我们仍可以见到它的一鳞半爪。王安石由于只是单纯从字形表面意义出发讲解文字,故而闹出许多笑话来。例如,据明代王世贞编的《调谑编》记载:王安石讲“坡”字的意思是“土之皮”,而“鸠”则是“九鸟曰鸠,其字从九”。这种解释,在当时就受到苏东坡的讥讽。苏东坡说:
期刊
大学毕业后,木拉提·西日甫江放弃了留在沿海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了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从警14年,他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他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期刊
陶艳波的儿子杨乃斌八个月大时因病失聪,从此,她就把教育儿子当成了自己终生的职责。她开始了坚难的唇语训练,仅一声“妈妈”便教了儿子整整三年。儿子七岁那年,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要让儿子接受正常的教育。于是她辞掉了工作,开始陪读。为了不影响教室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腿疼。除了教儿子学习,她还要教儿子融入到同学们中,于是她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带着儿子跟小同学们一
期刊
肖卿福是一位麻风病医生。40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直到天亮。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  40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在村里,他既当医生又当护理员。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
期刊
朱晓晖是黑龙江绥芬河的一位普通市民。2002年,她的父亲患病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悉心照顾父亲,她辞了工作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因为不堪重负,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从此,她和父亲蜗居在一个车库里,一住就是12年。在她的细心照料下,父亲从来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2岁的她头发已白了一半。父亲每月一千多元的养老金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了省钱,她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剩菜。开始她也觉得委
期刊
1987年,江阴祝塘镇敬老院收到一笔署名为“炎黄”的捐款,金额为一千元,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两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署名“炎黄”的捐款陆续寄给了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