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言”到“官话”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i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你熟读历史,可很可能不会说古代“普通话”,它曾有雅言、官话、国语等称呼,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公器。而以什么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背后则有各股势力的博弈,普通话的诞生,伴随的是权力更替的精彩历史。
  雅言究竟是哪里话
  西汉刘向的《说苑》中有一则故事: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划船的是一位越人,他一边划船一边用越语唱了一支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惺随河湖。子皙听不懂,忙叫人翻译,歌词是这样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是一首爱慕君子的歌。
  这则故事透露出一个信息:春秋战国时,各地言语不通,只好靠翻译。这在《礼记·王制》里可以得到佐证:“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辊,北方日译。”彼时中原和各方民族言语不通,靠什么交流呢?翻译。翻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寄、象、辊、译。后来“辊译象寄”,特被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五方之民交流要靠翻译,那么就中原一方呢?比如春秋战国时,孔子周游列国,用什么语言传道授业呢?答案在《论语》里能够看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原来孔子说的是一种叫做“雅言”的语言。“雅”即“正”之意,正即标准。所以雅言就是春秋时期汉语的标准语。
  雅言又是哪里的话呢?语言学家们根据先秦文献和出土的竹简认定,在上古“雅”又通“夏”,“夏”是西周王畿一代的古名,那么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夏言”,就是王畿一带的方言,周王室所用的语言。
  清代学者刘台拱曾提出一个观点,说“王都之音最正”,那么夏商周三代的王都在哪儿?夏朝建都在河洛一带,殷商亦然,而西周时,其东都也在洛阳。综合各方意见,结论是当时的雅言——夏言,当以王畿之地河洛话为基础。当然,彼时河洛话非今之河南话。
  即便有雅言,也不是谁都会说。这个从《周礼·秋官》中可窥见一斑。《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述,文中说到周王用以安抚各国诸侯的办法时,有如下规制:一年(派使者)慰问一次;三年看望一次;五年探视一次;七年聚集(诸侯国的)译官,教以语言,协调辞令;九年聚集(诸侯国的)乐师和史官,授以文字,听习声音——“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
  原来,周王朝每到七年和九年之时,就要召集各国的翻译官和乐师、史官来京培训。由此才能在君臣朝会、诸侯会盟时,大家彼此声通意会,不至于鸡同鸭讲。可见,雅言是朝廷之上、外交场合的通用语,孔子要想畅行各国,当然得讲雅言了。士大夫们要用“诗言志”,也得用雅言。而乡野百姓,则各操方言,也能安然度日。
  人语相随,语随人变
  方言与雅言似乎可以相安无事、一路并行不悖地这么走下去,但实际情形却是,鄂君子皙听不懂的越人“情歌”,早已消失了:三代王畿之地的河洛语,后来也远离故土。无论是方言还是雅言,春秋战国之后,都经历了数次巨大的洗牌,而令语言洗牌的,则是因为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引发的移民。在一次次的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中,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和标准语——普通话也渐渐形成。
  汉末动乱,百万洛阳人随汉献帝移居长安,中原和关中一带的方言被混化:三国纷争时,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去吴,令江淮方言基本南移;而关中人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将关中方言扩散到荆州地区。《后汉书》《三国志》记述了汉末百姓的大迁徙,这种迁徙促使了汉语的混化和统一。特别是北方方言内部的统一。
  另一场影响方言格局的大变动,发生在西晋。公元291年,司马氏皇族内部发生“八王之乱”,引发社会动荡,也引起异族觊觎。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6月,前赵昭文帝匈奴人刘曜先后两次分别攻入晋都洛阳,又陷长安,致西晋灭亡。晋宗室琅砑王司马睿在北方土族的拥戴下即位于建康(南京),为晋元帝,史称东晋,辖有长江中下游,开启了南朝的序幕。
  洛京倾覆,北人南渡。彼时建康一带说的是吴侬软语,北来的衣冠土族挟王朝正统之势,以洛阳雅音与之交锋,产生出一种新的雅言——“金陵雅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分裂数百年,奇妙的是,南北双方的标准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鸿沟,正是因为他们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传统的洛阳读书音靠近。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著《切韵》,它代表了南北朝至隋时期的标准音,这个标准音并不是隋都城长安音,而是以“洛下”和“金陵”南北两大雅言为基础而形成的新的标准音。直到唐宋时期,洛阳读书音仍拥有极高的地位。北宋名臣寇准在与丁谓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时,寇准说“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仍有“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的说法。
  很多北人南渡至福建,诞生了今天被公认为最难懂方言之一的闽南语。最难懂,是因为它保存着许多上古语音、词汇和语法。比如“锅”,先秦时叫“鼎”,闽南语现在还叫“鼎”。吃,则说“食”,下雨,也还依古语叫“落雨”……“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现代的闽南语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北方古语了,但对南迁北人的后代来说,他乡早已是故乡。正是人语相随,语随人变。
  普通话的形成
  1728年9月9日,随着一道奇特上谕的颁布,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士子陷入了恐慌之中。因为当朝天子对他们提出严重警告,原因是他们说不好官话。官话是明清时期对标准音的流行称呼。雍正在接见大小臣工时惊讶地发现,福建、广东两省的官员不懂官话,只会说方言。这位劳模皇帝不禁担心,如果把这些满口乡音的闽粤官员派到他省任职为官,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呢?于是皇帝开出一剂治病良方,在闽粤推广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官话。为保障谕旨的执行,朝廷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即学习官话以八年为限,否则将停止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
  从这次措辞严厉的谕旨中,我们可以看到官话背后的政治力量——官话说得好不好,影响着君臣的沟通与官民的沟通。而最终影响的,则是中央的集权和国家的大一统。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在首都地位的加持下,北京官话的流行度仍越来越高。至清末民初,北京官话已渐渐具有了通用语的风范。1913年2月15日,一场万众瞩目的大会——读音统一会拉开序幕。在时人观念中,语言不统一,是中国人心涣散的原因之一,而人心渙散则是近代中国挨打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历史上存在过雅言和官话,但它们都未真正通行于所有地区和所有人群。所以民国肇始,制定能够代表中国的标准音被排上日程。而这种标准音,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国语,即能代表国家的语言。最终,会议投票通过,仍以北京官话为标准语的基础方言。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投票通过,仍以北京官话为标准语的基础方言。与此同时,国语改名为普通话。
  几千年来,从雅言到普通话,不变的,是对国家统一的千古诉求;变了的,则是关于中国该为何样的不同理想。
其他文献
林Caroline原名叫李晓林,毕业于江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以国风见长的自由插画师、宝设计师。因绘制24节气美食图而在网络引起不小的关注。细腻温雅的画作加上古典江南美人的婉约气质,让林Caroline备受粉丝追捧,被称为“最美画师”,毕竟,人美画美的画风真是不要太美啊。  最大的幸运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初次接触绘画是四五岁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体育特别不好,五音不全,肢体特别硬。父母说:“怎么办
期刊
谈起今年最火的电影,毫无疑问,一定是《战狼2》。不同于其他电影续集狗尾续貂的令人失望,《战狼2》在突破了《战狼》之后,格局进一步增大,故事以中国在非洲撤侨为背景展开,使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种“激情”,爱国的激情!  而说到撤侨,可以说这既是一场微妙的外交行动,更是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直观方式。  人道干涉源远流长  所谓撤侨,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外交、军事手段,把侨居在其他国家,且生命、财产集
期刊
有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考古家,却能挖掘出历史长河里的金子;他们不是军人,却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更不是医生,却能帮助千千万万个像你一样的普通人找回遗忘的记忆……“青灯青丝黄卷,冷桌冷椅热心。”他们就是在故纸堆里默默工作着的档案人,是岁月长河里的摆渡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梳理着时间的脉络。  故纸堆里寻天地  泛黄的纸张、落灰的架子、厚重的历史,这是我对档案的印象:忠诚执着、
期刊
艺美  我曾经是普通理工眼镜女一枚,土到掉渣,身材微胖,丝毫不懂艺术和审美。可是我猜每个丑小鸭内心深处一定都住着一个白天鹅,即使这天鹅有点胖,即使不是那么美,也依然梦想着唤醒它。我在这样的梦想中旋转着,旋转着,不知怎么就很幸运地遇到了拉丁舞,从此,生活渐渐变成了一个舞台。  首先,学舞是因为热爱,准确地说是爱美。从小到大,我都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学习、考试,基本上都是跟着人潮在茫然前进。学习拉丁舞是
期刊
我小学和中学分别就读于北大附小和人大附中,都属于公立学校。在不久前的美国大学申请季中,我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提前录取。  可能很多人会问我,如何平衡学业与自己的兴趣。在公立学校的学习压力是蛮大的,但是我自始至终坚持了自己的一些爱好——譬如机器人,并参加了非常多的活动或是发起了一些项目。也有一些同学会困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兴趣,是像一个工程师一样搞搞代码、学学编程,还是做些模型呢?是看看星际、搞一下天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自己:减肥半途而废,运动激情只能维持几天,学习英语背单词更是草草了事。看到朋友在朋友圈“晒”做各种美食,一拍脑袋就买来烤箱、烘焙书,然而坚持一两周后就兴趣索然……这些“三分钟热度”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是,你是否也困惑,为什么“三分钟热度”如此普遍?坚持下来怎么就那么难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利用心理学方法,逐步走出“三分钟热度”的怪圈呢?  ★Psychol
期刊
在过去的时光里,冬天是一年里难得闲下来的季节,大雪覆盖田野,飞鸟尽藏,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要在冬天藏好精气神,防寒便成了首要问题。  古代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旧历八月,塞外已经是漫天飞雪了;古代的冬天雪总是特别“大”,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古人对寒冬的强烈的感受,大概与他们没有暖气、没有
期刊
没有哪次旅行能像秋末冬初去内蒙古那样使我深深体会到出发的感觉。如果让历史倒溯若干年,这应该叫做出塞。虽然铁马金戈的边塞诗在和平的岁月里早已过时,但我确实体验了一番诗人出塞的心态和情怀——苍茫的,纵情的,最接近自我的一份情怀。  为美而流浪的牧人  我带着这份情怀登上了夜行列车,留神瞥了一眼车厢悬挂的仿宋体的字牌:“北京——呼和浩特”。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地名联缀出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历朝历代边塞的故事
期刊
1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乖却常受欺负的小孩。  上学第一天我就被吓跑了,5岁前我一直被圈养在家,几乎没有玩伴。有一天我突然被送去了学校,因为照顾我的外婆有事回老家了,而父母没有时间照顾我。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跟空降到原始森林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第一个障碍是听不懂同学说话。我的父母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这座小城工作的,我既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讲当地方言。我用老家话自我介绍时,
期刊
她是清新的“非洲后花园”,她有一半海水,一半沙漠,她还有三毛的爱情故事,她是非洲的小国摩洛哥。我说不清爱上摩洛哥是在什么时候,是读完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后?是得知它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匣子后?还是在看完扬名世界的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后?但当我来到这里才发现,爱上摩洛哥,就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她是个迷人的调色盘,她把最美的颜色都用遍了,也把最深的感动都留下了。  蓝色的世界里有一个童话  我们的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