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现状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时因关节畸形和肌肉挛缩影响,多存在异常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项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放散状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手法淋巴引流(MLD)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热敷、上肢主被动训练及压力治疗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法淋巴引流,每周治疗5d,共治疗5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5周。于治疗前、治疗5周后分别采用周径差值测量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肢体水肿程度、生存质量及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配合人体步态增加1h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d;对照组每日增加自行步行训练1h,每周5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meupandgo(TUG)行走测试、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min)及常规核心稳定训练(30min),观察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min)及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30min)。2组每次训练时间均为6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T)、Tinetti平衡与步
目的探讨影响持续植物状态(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相关因素,为PVS患者尽早拔除气切管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是否成功拔除气切管将其分为拔管组和拔管困难组。采用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包对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拔管组与拔管困难组在年龄、专业护理、营养方式、吞咽功能、是否低蛋白血症及带管时间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MNST)不同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口型组、动作组、联合组,每组1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口型组在每日1次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30min的MNST口型观察-复述治疗;动作组在每日1次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30min的MNST动作观察-复述治疗;联合组在每日1次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的MNST口型观察和动作观察治疗。每周治疗6d,共2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
目的系统评价有氧运动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ofscience、Embase、CINAHL和Scopus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6月22日间使用有氧运动干预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对符合纳入标准12篇文献中的873例实验对象运用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MD=-0.9;95%CI(-1.29,-0.51)]和主观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MD=-2.74;95%CI[-4.24,-
期刊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自噬的形式,是目前已知的选择性清除线粒体的途径。近年来,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因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潜在作用而备受关注。尽管对BNIP3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认识不断增加,但在肌源性挛缩的发生过程中,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肌源性挛缩发生过程中,典型的病理特征表现为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因此,本文对BNIP3及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影响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的研究进行了综
脑损伤是造成儿童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客观评估患儿病情变化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是一项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cSO2)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实时、连续监测rcSO2等优势。NIRS可以在床旁为脑损伤患儿提供更多关于脑的氧供信息,及时发现脑血氧信息的异常,其合理的使用可以为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概述了NIRS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在儿童脑损伤的应用情况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IRS在儿童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卒中后吞咽困难(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考虑到PSD的发病率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PSD患者吞咽功能有效、快速的恢复极其重要。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兴起,各项研究层出不穷,为PS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本文从机制探讨和临床应用两大方面对PSD的发生机制、PSD恢复的相关机制、rTMS相关参数的设定、rTMS治疗PSD相关临床实践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等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