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的艺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 《一个人的遭遇》不仅仅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对于本身结构的塑造,独特的主题,平直的叙事也使其成为战争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本文就文章内容、创作结构、独特的主题等进行论述,揭示文章的“小而精”。
  关键词:战争;人性;索科洛夫
  作者简介:李雪(1994-),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战争文学是俄罗斯文学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创作之初着重从血与火的洗礼的角度去描写战争,但50年代中期以来,作家们逐渐从英雄主义的激情中转向对于战争本身的思考。在《一个人的遭遇》影响下,出现了“战壕真实派”这一文学现象,开始了关于战争和人的命运的新思考。作品虽然短小,但是精悍,内容连贯,在平白的叙事中就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一、“冰与火”的折磨
  本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儿女双全,妻子贤惠。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一切都有可能幻化为泡影。对于索科洛夫来说一切也确实成为了永远的回忆。受伤、成为俘虏、房子的炸毁、妻女的惨死。本以为上天会可怜他,还留给他唯一的寄托——他最自豪的儿子。可谁知命运依旧给了他一个天大的玩笑:胜利日那天看到的确是儿子的尸体。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身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致命打击已使他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回想起这一切,如果妻女儿子一开始就葬身于战争中,或是在被俘之前就知道妻女的死亡,那么主人公或许在被俘之中就已经放弃挣扎。正是因为对家庭的情感寄托,才使得他在被俘期间坚定信念,鼓起勇气保护了一位排长,不向敌人低头并且赢得了敌人的尊重,最终想尽办法逃了出来。可以说正是消息的未能及时送达,妻女死后儿子带给他的希望,儿子牺牲后孤儿带给他的情感寄托,保住了主人公经受次次折磨后“奄奄一息”的生命,在他几近毁灭的生活中总能出现一根救命稻草,让他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肖洛霍夫对于作品中时间、事件的衔接使得故事进展的毫不突兀,恰到好处。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同时也能将个人的遭遇写的真实感人,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深入人心。
  二、个人的命运影射祖国的遭遇
  战争带给个人、国家的无疑是一场灾难。肖洛霍夫将主人公的遭遇写的细致入微。看似是对战争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惨遭遇的描写,从家庭美满到家破人亡,实则也暗含着祖国命运问题的导向。作品所采用的手法打破了战争文学的写作规律,在主人公的选择以及描写上一反常态,并没有将战争的庞大与残酷浓墨重彩,也没有对军队的将领歌功颂德,而是转向对再普通不过的士兵的命运的刻画。这使得作品很快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引起普通大众的情感共鸣。家庭本幸福,祖国本和平。战争打响,家破人亡,祖国也处于危难之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波折,但是最终并未被战争吞噬;国家经历了战争的摧残,但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主人公四十年间所经历的遭遇也正是俄罗斯半个世纪的社会现状的縮影。可以说一个人的命运也正是整个民族,整个俄罗斯的遭遇。
  三、初心的坚守
  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已经将索科洛夫刺的千疮百孔,但是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作为一个士兵,他始终保持着民族性格,始终尽职尽责。纵使前方炮火连天,他也毫不畏惧;即使一人被敌人包围,也要勇敢地站着牺牲;即使沦落为俘虏,身上也毫未带一点奴气,毫未有一丝懦弱,为了救一位排长的性命,亲手杀了叛徒;被人告发说了不正当的话,面对敌人军官时也毫不畏惧;即使饿得饥肠辘辘也不接受敌人的“美味”施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俄罗斯人,自己是一名士兵。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敌人的尊重,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最后活着脱离了苦海。困境一次又一次地降落在索科洛夫的头上,他失去了战斗的可能,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是他依旧心系着祖国,牵挂着家人,坚守着责任。
  四、人性光辉的闪耀
  当人处于生与死的边缘时,很少能有人去在乎他人的生命。沦为俘虏,看着身边的人的接连死去,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不可能毫无波澜,活着在此时更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出于爱国之心,出于正义而杀死叛国之人也使得索科洛夫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即使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来了正确的抉择,人性的驱使也使得主人公备受煎熬。一条鲜活的生命,说着同一种语言的同胞就这样亲手将其变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不知多久没尝到过肉的味道,但是得到一点点肉也要拿回去同难友们一同分享。当一个人所牵挂的一切早已化为尘埃,所在乎的一切都消失殆尽,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环依旧熠熠生辉。看到饥肠辘辘失去双亲的可怜的小男孩,使他想起了战争中失去的子女,思考到战争带给孩子们,以及所有人的伤害。他将小男孩视为己出,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给他买新衣服、新鞋子,带他理发,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小男孩不愿意离开索科洛夫,索科洛夫也将他作为情感上的依靠。他的出现可以说让索科洛夫真正活了过来,能让主人公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虽然对这些场景的刻画笔墨并不多,但是精致的内心活动,以及举手投足的细致入微将索科洛夫身上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不夸大其词,反而恰到好处。
  结语: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者没有用浓重的笔墨描写战争,也没有巨著的恢宏,场景震撼,但是凭借着故事的情感沁人心脾,内容的衔接完美无瑕,结构的安排有条不紊,使得这篇作品虽小而精,虽小而名。
  参考文献:
  [1]草婴 译.《一个人的遭遇》[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06月.
  [2]范小青.简析小说《一个人的遭遇》[J].安徽文学,2011年08月.
  [3]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其他文献
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站人日常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有异于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形成了特别的风俗习惯并得以长期传承,有的至今仍在延续着。  站人服饰  管理驿站的站官是汉军旗人(早期曾有满族),要按照清廷的规定身着官服,配戴六品(后为八品)“顶戴”。其余站丁,少有升途,能当上个领催也就是人上人了。即便如此,也要按规定统一着装,穿缝制的“号坎”,日常穿着则保持了云南一带特有的习惯。  清代,男性站人剃头、蓄发
摘 要: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和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写下了诸多令人困惑难解的作品。本文探析了《变形记》异化形态下的复杂内蕴,及主人公在逼仄境遇中绝望挣扎的复杂心理,以期深刻领悟作家对荒诞悖谬的西方社会的智慧表达。  关键词:异化;荒诞;变形;人生;心理;探析  作者简介:李慧玲,女,汉族,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随着各类文化的不断发展,表演艺术愈来愈有了它的可视性,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在声台形表等方面通过自身的展现力使得观众获得对于表演的感官享受。在此之中,肢体语言是指外化的动作,在表演中对于演员的表现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体现。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以十分具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获得了极佳的演出效果,在这出悲喜剧中,情绪的展现与肢体语言的表现恰到好处,因此以此剧为例论述肢体语言的情绪表现。  关键词:情绪表
摘 要:“风骨”作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后世对它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以黄侃为首的“意辞说”、以刘永济为首的“情志事义说”亦或者“风骨”合并式解释等观点均各执其义,本文将以《体性》—《风骨》—《附会》三篇为纵的发展脉络,讲述对“风骨”的理解。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风;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
摘 要:在进入高龄化社会的日本,被称为“银发族”的老人们在以各种形式谋求自身的生存意义,渴望再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年龄并不是问题,柴田老人在她九十岁高龄的时候,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出版了诗集。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回忆、对亲人的关爱、对社会黑暗面的抨击,均诉之于笔。虽笔墨清淡,但宛如春风抚慰着人的心灵。  关键词:银发族;老人;诗歌;温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探究赛珍珠的“和合观”,笔者在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下分析了赛珍珠的两部儿童文学作品,《邻家的中国孩子》和《龙鱼》,分析了两部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中心思想,发现了这两部小说都蕴含着赛珍珠的“和合观”,她的“和合观”思想在跨文化交际学视角下,体现为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見、多元文化和谐共存。  关键词:赛珍珠;儿童文学;和合观;文化中心主义;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革命革到老子的头上”,将孝道确立的“长幼有序”的原则颠倒过来,改“长者本位”为“幼者本位”,这是鲁迅“非孝”的核心主张。实现人生“正当的幸福”,这是鲁迅“非孝”的根本目的。呐喊和彷徨,这是鲁迅“上下求索”,寻找生活出路,寻找人生“正当的幸福”时,对待家庭,对待孝道的内心冲突的两种表现。在呐喊和彷徨的背后,是鲁迅“非孝”主张与孝子情结的内心斗争,其本质是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的价值冲突。  关
知道流人,是读余秋雨散文“流放者的土地”。在余先生的笔端,流淌着对齐齐哈尔城、对齐齐哈尔人的尊重和赞叹。秋雨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到过齐齐哈尔。当时身在牡丹江的他只能从流人书写中体会流人心境,感同身受那清代卜奎的别样风情,而我们也只能从秋雨先生作品中品咂他对流人世界的悲悯。读过李兴盛先生《中国流人史>、 《东北流人史》之后才更加了解,我所生活的照片土地,曾经是流人热土……  官沟往事  乾隆
在齐齐哈尔城西北7公里处嫩江上,是一座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约7.6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岛。嫩江从这里向南、向西形成分流。岛上沙丘、沼泽、湖泊分布,蜿蜒起伏。花草丛生、树木茂盛、有500余种植物,150,000万多株树木覆盖着连绵沙丘。岛上动物繁多,春夏时节,喜鹊、鹞鹰、江鸥、翠鸟、云雀、百灵、啄木鸟、黄豆瓣等数十种鸟类竞飞齐鸣。岛周边水域鱼类丰富,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清代以来,这个岛孤寂异
摘 要:本文在文化视角下对《红楼梦》英译中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从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两个英译本(以下分别简称“霍译本”和“杨译本”)出发,选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书名、诗词和习语的翻译入手,以实例的形式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明显选取了不同的策略,霍译本从目的语文化出发,照顾译文读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杨译本则旨在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所以主要采用了异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