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为人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数十年来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把全部的爱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和心理学事业。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出发,把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作为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敬业、乐业、勤业;把“师爱”当作师德的灵魂,将“爱”作为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他还将“师廉”纳入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旁
  
   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学即将高中毕业的林崇德,原先憧憬着要当新时期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因被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所深深感动,使他决意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我的岗位将坚守三尺讲台旁,可我的足迹却遍布四面八方;我的两鬓总有一天斑白,可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地延大。”林崇德以这样的诗行抒发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他满怀激情地把高考志愿书的23个志愿全部填了“师范”,结果如愿以偿被北师大录取,成为北师大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大学毕业,林崇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到北京的中小学工作。“文革”时期,林崇德排除干扰,坚持家访,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起比较深的感情。如今,回首那段生活,林崇德说“留恋”、“有乐趣”。
  2004年2月22日,林崇德担任中学第一任班主任班级的近三十名学生到北师大看望他。这些年过半百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谈起林老师爱护、关心他们的桩桩往事。被历久弥浓的师生情谊感动的林崇德在聚会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两行字:“茶话半天叙别情,教书一生聚知音。”
  在13年的中小学教师、27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他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直到今天,每当他有新著出版,总是在扉页上写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乐事。上了讲台,他就兴奋,有时竟忘了自己在发着高烧。他说:“不讲课,我就憋得慌,两星期不见学生,会非常难受。”
  
  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林崇德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的突出贡献,他获得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43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6所高校聘请他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多年来,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学术专著,以他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北师大心理学院在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但林崇德认为,他最值得骄傲的不是这些成绩,而是他培养出的那些才华横溢、极富创新精神的学生。
  林崇德教授曾说“培养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是落实我们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当研究生导师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任务。如果让我来谈师德,我想首先是要忠诚自己的岗位,忠诚自己的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怀着这种信念,林崇德呕心沥血,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培养了6名博士后,51名博士,在他们中间31位已晋升为教授,24位和他一样当上了博士研究生导师。林崇德的学生出身、年龄、性格各不相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业务过硬,多名学生成了一些院校的校级学术带头人;二是善于管理,他带出的研究生三分之二走上了各种领导岗位;三是能创造财富,有的成为财产超亿元的企业家。
  43岁的董奇是朱智贤与林崇德两位教授合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当年他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如今他创建并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同时他还担任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的职务,然而,董奇却说:“我们这些林老师的弟子,就是林老师的成果。”
  林崇德能够培养出像董奇这样的博士研究生绝不是偶然的,是源于他对博士生导师角色独特和深刻的理解。
  1985年《光明日报》发表的“苏步青效应”观点启发了当时年仅44岁、刚刚开始培养博士生的林崇德教授。很多人培养崇拜自己的学生,而林崇德刚当博导就明确提出要培养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不是简单的词序颠倒,而是观念上的创新。那么如何把这种观念上的创新变为实际的成效呢?林崇德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决心把他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新时期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按照创新人才的标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使他们超越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格局。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林崇德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爱在细微中”一直是林崇德处理与学生关系时的自我要求。“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林崇德这样定义“师爱”,日常生活中,他的研究生幸福地体验着这绵延不绝的师爱。
  外地来京研究生没有自行车,他把自己的自行车让给学生骑;有的研究生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为学生申请补助…… 对学生,林崇德教授不仅在他们求学期间给予慈父般的关怀,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仍实行“跟踪服务”。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问题而四处奔波;为学生晋升职称而创造条件;为学生跑配偶调动而多方奔走;帮助一些弟子的孩子解决“小饭桌”问题而求助于小学校长;为外地学生的学科建设而出谋划策,等等。1994年,一位来华讲学的佐治亚大学教授邀请林崇德偕夫人去美国讲学,答应提供往返机票,还付给一笔相当可观的美金。林崇德提出换当时博士生、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术带头人俞国良出国一年,将提供给他们夫妇两人的费用转给这位博士生,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教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教师。”
  正是由于林崇德给予学生这种近似于父爱的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挑起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师爱牵游子,“爱的教育”能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崇高的师德融在一起。从1986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个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做访问学者,有15个学生按时回国。原国家教委有些干部感到不解,当时三分之二的留学人员都不回国,为什么林老师的学生回国率那么高?他们问这些学生为何要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林老师回来的。”
   林崇德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我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 当年林崇德送出国的学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的申继亮教授称林崇德“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林崇德的弟子、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张日昇博士说:“我每年要回国七八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林老师是孕育这‘根’的土壤。”林崇德的研究生们就是在这种深厚的师生情中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他的身边与他并肩前行。
  
   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
  
   “爱”仅仅是林崇德“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他“师爱”的全部内涵。他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每年新研究生入学迎新会上,他都坚持讲一个话题: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要诚实、讲良心。平时他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
   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林崇德教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对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无一不事必躬亲。林崇德的博士生一般在预答辩之前,总是按导师的要求把论文来来回回改五六次,哪怕是参考文献出处及卷期号标注不清,篇名、书名的标点符号使用上的不规范等细节问题林崇德都一一不放过。几次改下来,博士生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严谨。
   为了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林崇德在招生环节上严格把关,最出名的是他的“五个不招”: 面试时没有创新火花和创新品质的不招;没有“成名成家”成就动机的学生不招;考前没有任何学术成果的不招;不勤奋刻苦、跟他人不能合作的人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
   这“五个不招”吓跑了那些想在文凭上蒙混过关的学生,招来了一批在学术上和道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良才。
   哈尼族的李庆安是林崇德的博士生,他眼中的林老师对学生在学术上的要求很高:古人顾炎武的“博证,贵创,致用”就是林崇德对他及他的同学们要求最多的几点。“博证”就是广征博引,尽可能地去接受国际心理学界最新的信息;“贵创”就是贵在创新,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没有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林崇德“否”掉;“致用”就是学术研究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林崇德先后主持的近十项从单科的教学实验到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就是明证。
   有人曾经对林崇德说,您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林崇德总是笑着说,我的弟子、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方晓义教授无论是国外出版物还是所获课题经费都远远地超过了自己,这哪里是名师出高徒,分明是高徒捧师名。可见,严慈相济的教育,必然培养出为自己争气争光的学生。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林崇德教授的一贯主张。为了当好导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林崇德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是什么?在他看来,律己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风。他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自己首先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林崇德认为,当前淡泊名利,反对学术腐败,严肃学术风气应当是大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他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边;他的论文著作中,十分尊重原始数据,十分重视原创性;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他拒绝编辑那些能赚钱但水平不高、误人子弟的教材;作为学科评议组负责人,在参加相关的评审时,他坚持公平公正,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一个样。
   林崇德认为,在今天的师德建设中,还必须将“廉洁从教”纳入其中。 “廉洁从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的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林崇德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主动上交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有关的来访要求,更不收取来访者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林崇德。林崇德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他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直到林崇德的儿子跑到楼下来给其送大衣。临别前,林崇德也没忘嘱咐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林崇德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由于在学术界的影响,有很多院校邀请林崇德去讲学。无论去哪儿讲课,林崇德都会在领取课酬时问上一句:“你们给我上过个人所得税了吗?”如果还没有,他一定自己主动上缴。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林崇德,曾经担任宁波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学术顾问,多次回去讲课,但每次都不要酬金,不住宾馆,不去旅游。当地报纸因此专门报道了这位“三不”教授的事迹。
   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廉洁从教上,还体现在尊重师长上。作为已故心理学前辈朱智贤教授的弟子,从1978年到1991年朱老谢世,13年中林崇德对先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只要不出差,林崇德必定每天去一趟导师家。有一年林崇德到美国讲学,走后不久,朱老胸腔积水,师母杨敏苦不堪言。林崇德闻讯,立刻提前回国照顾先生。1991年朱老去世后,林崇德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直至1997年底她老人家逝世。目前林崇德与朱老的子女相处得犹如亲兄弟姊妹一样。
  尊重先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先生的学术思想。林崇德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两部大型工具书,又和朱老一起撰写《思维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史》两部专著。朱老逝世后,他长期主持修订了朱老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将朱老过去的学术思想系统化。朱老逝世后的10年里,他几经努力,全力操持,终于为恩师出版了《朱智贤全集》。在林崇德的心中,尊师重教是年轻一代教师师德中的大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所有要成为“人师”者的师德规范。林崇德教授曾说:“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会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师范’,毕业后仍当教师,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其他文献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教育的主体。在学校中,学生的社团活动就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契合点:面向全体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兴趣、具备相关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成立心理协会,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心理互助社团活动。实践证明,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凸现主体性,组织心理社
期刊
【编者按】校长的第一要务是研究学生的成长。2004年3月,我们把成功教育的一个系列——“做一个自己快乐并让别人快乐的人”醒目地书写到学校14米高的大墙上。当年6月7日高考中,第一科语文的作文题目就是“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我想这不是一个巧合,只不过是高考命题的思想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罢了。   成功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强化成功动机,培养成功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成功大师、成功激励书籍
期刊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三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员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机构健全,管理到位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形成了以“校领
期刊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适应年级】小学、初中  【活动准备】  1.将桌椅围绕教室摆成半圆形  2.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板报(在宣传委员完成板报基本设计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相互配合进行点缀,如小图画、签名等,将板报共同完成)  3.关于“蚁团遇火”、“中国女排”、“灌篮高手”三个小故事的F
期刊
早在一九九四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条新的举措,纳入到了德育工作领域,希望冀此能改善德育工作的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紧接着,一九九九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二零零二年八
期刊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是初二八的一员,从而使学生找到归属感。  2.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及班上的优点、优势,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班集体荣誉感。  4.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人人有责,从而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自觉遵守学校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5.通过活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
期刊
我们倡导优化校园心理环境的目的在于通过美化的、绿化的、诗化的、情意化的、生态化的校园生态环境体系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提升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环境、善于沟通、勇于进取和创新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拟就当前各种影响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和营造校园心理环境的策略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营造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若干依据    1.校园文化渗透理念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心理健康教育。无,
期刊
广西在过去多年的工作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织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连续三届的“健康杯”活动,给广大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探索、学术交流的平台。今天在这里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行们作一下汇报,希望通过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便推动今后的工作,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让
期刊
编者按:一位因病辍学达六年的18岁少年,难以泯灭心中的“求学梦”,眼看开学的日子临近,他急切地发出绝望的呼唤——我要上学!然而上学的路虽不长,可对他来说却难于上青天。因为医生说,要上学必须配一个“胰岛素泵”,这样才能保证在学校里准时打针而不致晕迷。而一个“胰岛素泵”要3万元左右,这对一个承载十年重症患者已严重透支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们呼吁社会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     江苏省邳州市邳城
期刊
【活动目的】青少年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但他们年龄小,涉世不深。在这阳光灿烂的社会中仍有阴暗的一面,年幼的他们很难辨别是非,学校和家长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处事方式。本节活动课旨在通过多种游戏活动体验,引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防范不法侵害,减少危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活动形式】游戏、角色扮演。    【活动过程】    游戏一:小兔子乖乖  游戏目的: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