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和数字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动员坚持文化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已成为体育界的一种共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但长久以来体制的“重训轻文”现象成为运动员通过专业训练、逃避学习压力的罪魁祸首。他们往往把学习当作强度训练后的调整,对自身放低要求、自我放纵。体制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投入意识的怠慢,教育方式的过于单一,使运动员觉得很枯燥、乏味,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要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除了加强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要教师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寓教于乐。
教育界曾有句非常流行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传统教育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是“一旦拥有,终身受益”。知识垄断所衍生的“教育霸权”,强调“师道尊严”,强调绝对的服从和记忆。教师不必应对外界的挑战,只需要储满“一桶水”,就可一劳永逸。而现如今,人类的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上网学习,知识共享。“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种环境之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晓知天下”。更何况运动员的思维又千头万绪,状况百出,要想把他们牢牢抓在课堂,就要比他们想的更多、更远。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已不是“一桶水”所能涵盖的,必须要是一支活水源头。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不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其实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也可从自身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做起。
一、听
听,即倾听。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是上课的“高手”。要想练就一身“真功夫”,除了自身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外,还要学会倾听,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倾听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听自己的课。“听自己的课”,就是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中的优缺点等情况。通过这种持之以恒的自我“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二是听其他人的指点。教师不要指望通过每学期少得可怜的几堂“公开课”来提高自己,而要经常主动邀请同行来听课、评课。通过“局外人”的指点,教师可以少走弯路,较快地提升教学智慧。
三是听取学生意见。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学相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教师要虚心倾听和耐心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
四是经常听取教练与家长的反馈意见。教师通过与教练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主动倾听教练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可以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说
说,即是努力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的思想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和重要的媒体。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语言能力之一。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用语“炉火纯青”。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苦练“内功”。如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讲话、跟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学习语言、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带等。
三、读
读,即是通过读书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教师而言,书籍是专业成长的能源。因为职业的特殊使命,书籍成为教师片刻不能离弃的职业伴侣,读书则成为教师须臾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教师必须要秉持“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要通过读书,不断获取教育原理知识、教育行为知识、课程背景知识,方能不断改进实践,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行为日趋完善。读书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作为知识阶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士,读书视野应当更宽,内容更广,多多益善。但毕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在选择上就不能盲目的“以有涯随无涯”,只能是最大限度的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应将读书要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年轻教师备课时经常只关注教材和教参,即使将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原封不动的搬上课堂,授课时也往往捉襟见肘。其原因就在于自身的文化修养不够。文化积淀深厚的教师,不仅会看教材和教参,还会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能够在课上引经据典,收放自如,教学如有神。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滋养教学。其次读书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看热闹,要学会思考。只有读思结合,才能让阅读深入内心,渗入灵魂与血液。第三读书要与写作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素材,而时常的练笔则能更快更好地吸收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促进,使阅读更有品味,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四要学会去粗取精。“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消化吸收,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要毫不惋惜的抛弃。
四、写
写,即是教师在生命过程中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脚印。一个好的老师要经常反思,需要把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因此,教师要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等等。通过写教育日记,教师也记载了生命成长的脚印。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和自身素质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不
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教育生涯中释放生命的光彩。
教育界曾有句非常流行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传统教育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是“一旦拥有,终身受益”。知识垄断所衍生的“教育霸权”,强调“师道尊严”,强调绝对的服从和记忆。教师不必应对外界的挑战,只需要储满“一桶水”,就可一劳永逸。而现如今,人类的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上网学习,知识共享。“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种环境之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晓知天下”。更何况运动员的思维又千头万绪,状况百出,要想把他们牢牢抓在课堂,就要比他们想的更多、更远。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已不是“一桶水”所能涵盖的,必须要是一支活水源头。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不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其实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也可从自身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做起。
一、听
听,即倾听。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是上课的“高手”。要想练就一身“真功夫”,除了自身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外,还要学会倾听,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倾听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听自己的课。“听自己的课”,就是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中的优缺点等情况。通过这种持之以恒的自我“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二是听其他人的指点。教师不要指望通过每学期少得可怜的几堂“公开课”来提高自己,而要经常主动邀请同行来听课、评课。通过“局外人”的指点,教师可以少走弯路,较快地提升教学智慧。
三是听取学生意见。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学相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教师要虚心倾听和耐心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
四是经常听取教练与家长的反馈意见。教师通过与教练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主动倾听教练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可以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说
说,即是努力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的思想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和重要的媒体。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语言能力之一。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用语“炉火纯青”。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苦练“内功”。如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讲话、跟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学习语言、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带等。
三、读
读,即是通过读书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教师而言,书籍是专业成长的能源。因为职业的特殊使命,书籍成为教师片刻不能离弃的职业伴侣,读书则成为教师须臾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教师必须要秉持“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要通过读书,不断获取教育原理知识、教育行为知识、课程背景知识,方能不断改进实践,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行为日趋完善。读书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作为知识阶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士,读书视野应当更宽,内容更广,多多益善。但毕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在选择上就不能盲目的“以有涯随无涯”,只能是最大限度的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应将读书要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年轻教师备课时经常只关注教材和教参,即使将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原封不动的搬上课堂,授课时也往往捉襟见肘。其原因就在于自身的文化修养不够。文化积淀深厚的教师,不仅会看教材和教参,还会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能够在课上引经据典,收放自如,教学如有神。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滋养教学。其次读书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看热闹,要学会思考。只有读思结合,才能让阅读深入内心,渗入灵魂与血液。第三读书要与写作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素材,而时常的练笔则能更快更好地吸收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促进,使阅读更有品味,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四要学会去粗取精。“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消化吸收,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要毫不惋惜的抛弃。
四、写
写,即是教师在生命过程中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脚印。一个好的老师要经常反思,需要把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因此,教师要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等等。通过写教育日记,教师也记载了生命成长的脚印。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和自身素质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不
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教育生涯中释放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