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之前缔结一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编辑老师在《大学生》校园记者群里上传了部分文章的一校和二校,重点强调了文章撰写过程中文字运用不够简练的问题。这些稿件,大多立意新颖,主旨切合,唯独语言太碎,许多词汇和语段没有必要,不免有种为了凑字数而凑字数的感觉,无形中削弱了文章的阅读体验。
  然后,我就被编辑老师在群里@了,单独拎出来点名表扬。先是夸文章在当月所有投稿中质量最高,又夸我对待写作态度认真,进行反复修改,才能将文章的语言锤炼得简洁凝练,废话极少。羞得我这个在群里潜水多年的老学长,都不知道怎么回应学弟学妹们的期待了。
  写稿多年,从原先一篇文章来来回回十几遍改到吐血,到如今改稿次数压缩在数次以内,其中变化缘由,有年月带来的经验累积,更有与编辑老师们在文章一来一往的修改过程中,对自己写作习惯的雕琢。
  在成为《大学生》校园记者之前,我偏好写小说和散文,也曾有过拙作发表。在我看来,小说语言绵密,所谓时代、环境、人设,一切皆是为结局蓄势;散文文字空灵,心境澄澈,笔下千言是无尽的写意风流。二者皆有大意趣,至于语言文字简练与否,更多是不同作家写作风格的体现,并非写作之时的硬性要求。

  刚开始为《大学生》写稿时,我曾以我过往的写作经历为傲,并力图将自己的文笔功力全部展现在文章里。没想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散文和小说上的写作经验让我吃足了苦头,甚至出现过一篇近两千字的稿件被删得只剩一句话,然后发回重写的可怜境遇。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被删得只剩寥寥数语,换作谁都会崩溃的。还好,当时的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痛定思痛,努力反思自己在写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编辑老师提出的意见,我写作最大的缺陷在于写作没有目的性,如一个幼稚的孩童一般,总是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这在我初期的采访稿中最为常见,往往大段大段去写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个中穿插各种辞藻,却不能较好地总结这些经历对主人公的人生有何意义,对读者又有何启示。比如,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人大新闻系78级的老先生,我与他聊了很多次,获取了很多写稿材料。但在初稿写完后,编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文章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对老先生的尊敬,但实质上只是材料的堆砌而已。只寫经历并无意义,要能够从人物经历中获得激励,吸取教训,才是我们写稿的目的。
  从写作方式讲,像小说一样事无巨细地对细节进行填充,忽略文章观点的论述,以及像散文一样行文毫无逻辑,惟愿真情流露顺适我心,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一篇稿子的完成度越高,其中观点、事例、总结各部分的联系就越紧密,越缺一不可。可惜那时的我还不懂得这些道理,于是那些退稿返稿乃至弃稿,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后来的写作中,我要求自己只做到一件事,那就是将写稿过程中的叙事做到极致的纯粹。尽可能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述清楚,细节描述准确,至于那些生发而来的感慨,灵感突至的炫技,找个角落一带而过即可,或者干脆不写。
  对《大学生》的文章而言,叙事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大学生》的稿件中,既有对于当下大学环境中新生事物的新闻报道,也有对自我成长的感悟分享。如果是前者,就要以报道的主题和事实为根本主旨,不需要在文章中掺杂对这些新生事物的个人看法,只需竭尽所能地将它们在文字中还原,为读者再现它们的真实面貌。如写天大老校友合力送给母校以“天津大学”为名的小行星这则新闻,需要表现的有两部分,一是校友们诞生这个想法背后的故事,另一是以高校之名命名小行星的历史渊源。写这一类新闻稿,只需告诉读者结局背后的真相,重点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各方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
  相对新闻报道而言,分享类的稿子可以拥有更高的写作自由度,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天马行空行文的理由。甚至,这一类型的稿子需要在语言上更简洁,才能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个人经历是引导我们与他人产生共鸣的关键,专栏“一百位大学生一百种毕业方式”中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每一位毕业生将自己的毕业故事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关于行业,关于人生,处于十字路口的他们是如何思考与抉择的。这种对于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就是他们与读者的共鸣点。通过对实习、考研、留学等不同选择的具体描述,能让同学们在获得阅读兴趣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一些相似的焦虑。因此,此类文章的写作重点就是主人公从稚拙到成熟的历程,从初入职场到融入团队的具体细节,从不懂就问的考研小白到如愿上岸的准研究生的经过。
  所以,对于学弟学妹们关于如何写稿的疑问,我的建议是:在下笔之前,不妨先在心中将所有试图展现在笔下的文字“缔结”一下。不是杂糅,而是浓缩,找出其中最希望他人能够看到的那部分,再以此为基础,慢慢写。
  以前不久我写“倾听00后”栏目的恋爱主题为例,如果我们想要表现大学校园中刻骨铭心的爱恋,换做从前的我,那种百转千回,甜蜜爆棚的感觉,是我首先想要让读者感受到的;想要牢牢抓住对方,却由于某些原因最终不得不选择放手的无可奈何,也是我很想分享的教训。但在有限的文章篇幅之中,一旦试图将两种感情都着重表现,就会相互打架,使文章没有重点。哪怕通过种种细节去详细刻画,结果仍会如此。
  反之,如果能做到有详有略,把一种感情作为另外一种感情的衬托,用些倒叙和欲抑先扬的叙事技巧,就能在着重表现一种感情的同时,让另一种感情也无法掩盖其光芒。比如在《子非猫》一文中,开头越是甜蜜,最后的分离就越显得痛苦,对身心产生的分崩离析的震撼就越是合情合理。甜蜜是通过反复叠加的细节营造的,而最后的分离,只需要一句突兀的转折。此时再开始倒叙,既是对甜蜜的回忆,也是在用甜蜜衬托分离,加深分离的痛苦程度。这样的文章写起来虽然有点虐,但不可否认,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能否认,文章主旨越是精纯,语言越是凝练,可读性也会越强。所以,不要着急,不要试图让自己所有的情绪和感悟在文章中完全呈现,因为人们永远不会对他人真正感同身受。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那一种,是经过心中凝练浓缩,精纯到宛如突破纸面的情绪刺激,迫使着我们去理解,去陪你哭,陪你笑,然后不由得感叹一句: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不久前,还在上大学的表妹来我家吃饭,饭后闲聊时对我说:感觉自己很失败,过年回家被爹妈嫌弃;回学校和同学互怼;写个论文,老师也总是挑自己的毛病。感觉打从过年到现在自己干啥都不顺心。  交谈中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言语中充满了消极的情绪。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她开始对家中所有人都怨声载道,对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挑剔再三,甚至老师的批评都让她不爽。仿佛这世间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让她不爽的罪魁祸首。她可以从每
进校时,我对土木专业迷茫,向班助请教。班助建议我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做想做的事,发挥特长。我从小爱好航模,经常自己制作模型飞机,拥有很多年的飞龄,大一下学期,我申报了一项与无人机有关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用于延长多旋翼无人机滞空时间的挂靠机械臂及无人机充电桩》,在那段时间里,几乎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扑在这个项目上,寝室阳台是我战斗的地方,堆满了我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材料、工具和仪器设备。
能看到本期实习故事中的小陈,是一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同事。在乐于助人的背后,也有着希望和同事搞好关系,在单位获得认可的良好愿望。但风风火火的传达方式,常常引起同事的不舒服和防御,反而让自己受到了冷落。  所以,初入职场,如何优雅而不伤到他人的方式向同事表达友善,在工作中施以援手呢?有几个要点可以作为衡量:  所给予的,恰为他人所需  我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在自己上学时间,妈妈悄
北京孩子都对胡同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正是这胡同,四合院,让我和北京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一个从小儿生活在北京城的我来说,最爱的莫过于那春天堂前吹的风,夏日屋檐滴的雨、秋风吹落下的叶、腊月窗外飘的雪,不为别的,只因他们能把我带回那个回荡着鸽哨声的北平,那个属于我的小胡同。回忆的匣子被羽毛轻轻撬动,思绪载着那如雪般纯白无瑕的羽毛飘回那属于我的小胡同……  老北京的房子大都是灰墙灰瓦,姥姥家住的是全院
北京的定阜街,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所在地。其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风格总是引得过往行人驻足凝视,浮雕精致的汉白玉拱门、覆盖绿色琉璃瓦的歇山式屋顶、汉白玉须弥座……这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原来,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辅仁大学。  1912年,中国的教育体制迎来了巨大的变革。1913年,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社由英敛之先生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一词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
四年前,我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我对她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只听闻哈工大骨子里带着些东北人的爽和酷,7:1的男女比例让这所学校更显阳刚之气。四年里,爱好摄影的我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个北国冰城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如今我也即将毕业,回头再看看四年里拍下的哈工大的照片,四年的一幕幕仿佛电影在脑海中放映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上过课的教学楼,打过篮球的体育馆,看过夜景的宿舍楼。原来,我已经恋上了哈工大,因为这
古风,用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一两首歌曲发展到现今自成体系的亚文化,几乎覆盖了小说、动漫、综艺、cosplay等各个领域。其中,歌曲是古风对外的第一个窗口,也是流传最广、受众最多并且争议最大的部分。  “古词”  创作者寻找古典文学中的元素,一段歌词只要有“殇”“情”“别”“离”几字,加上汉语特有的韵律,经过歌手嗓音的艺术性加工,一股忧郁伤感的情调便能俘获多情人的心。单从听觉上来说,这似乎算得是古风
人世间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往往叫做缘分。我和动画专业就是这样。在当时,美术专业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但是当我看到动画专业的时候,眼前似乎一亮,那一瞬间小时候那些经典的动画形象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就这样,我选择了动画专业,并最终走上动画这条道路。  我是在上学期间就有机会参与到商业项目的创作中,在上学期间就逐渐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有一定的社会历练之后,我渐渐地发现,作为一名动画人,创业不易、创新更难
在上海科大,阿万的父亲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习、三年研究生学习。在中国期间,父亲会写信回家,告之在中国的一些情况,令阿万对中国很神往。后来,父亲回国工作,但仍然有很多中国朋友,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讲中国话。他们经常会摸着小阿万的脑袋,说一些什么话,然后一阵哈哈大笑。阿万不知道他们是在笑他可爱,还是笑他人小个矮,但从那时起,阿万就决心长大了也要好好学习中文,这样,他就能听懂他们热闹的谈话了。  2010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东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块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校训石。这块校训石始建于1980年代,石材来自革命老区河北省曲阳县,重27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笔手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