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计算机》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发挥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本院学生特征和本门课程的内容特征这两个角度,讨论了如何改进《大学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分极教学;模块化教学 探讨
《大学计算机》是一门基础应用课程,强调文化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基础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技能。此门课程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中文文字处理、表处理、网络及多媒体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为适应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更好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基本应用技能及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规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展示和再现、存储保存、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五种基本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各领域,这门基础课程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如何开好本课程以适应形势需要,成为当前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就我个人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我在《大学计算机》中分级教学和模块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分级教学法
大学计算机教学经历了从早期教会大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到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在大数据中获取蕴含知识”、“计算思维”的演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蓝皮书)提出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推进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完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服务于专业教学为目标,在交叉融合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指导思想。我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课程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同在,用同一个框架套用所有专业的教学要求显然有些不合适,建立一种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势在必行。因此,我校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实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分层、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过去一年,我校分级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如下:
全体新生入学即进行分级能力测试,测试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软件,分级标准比较科学可信。测试结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筛选出来,分为两个或三个层次进行学习。
对于文科类学生,如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学学院等,将他们测试结果分为免修和普通班两个层次。对于非文科类学生,如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旅业学院等,将他们测试结果分为免修、A班和普通班三个层次。
对于免修类学生,采用免修免考的形式,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都按85分计算,学生虽不参于日常教学,但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对于A班学生,我校开设MS--OFFICE高级应用这门课程,学生学完可以直接参加国家计算機等级考试二级考试,但期末考试仍与普通班考试内容相同。对于普通班学生,我校采用常规教学,继续讲授OFFICE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
通过一年的实践,分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有一定的弊端,实施方案也不够成熟,但总体上来说,大学计算机的分组教学利大于弊。将来分级教学的关键是,怎样把可能的问题转化为优势,真正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共进。
二、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著称。任务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能最大限量的培养学生宽泛的基本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业职业能力,受到了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大学计算机》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课程内容主要由6个知识块组成,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非常适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每个模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更加具体的小模块。例如计算机基础这个大模块又可以划分为如下更小的模块: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组成系统;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了解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首先,分组。把班集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到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长和组员之间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搭配,自学能力强与自学能力弱的搭配,学习态度端正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搭配,男生和女生搭配等。我校对新生都有一个计算机入学测试,这是确立分组人员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学生的行事风格,入学成绩,有无担任校、班级职业等都是分组的重要依据。在这里,教师的判断力也很重要,教学经验越丰富,对学生的判断便越准确。
其次,确定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当每个大模块下的小模块确定以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确定下来。教师通过设置若干项任务,将教学目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实际生活中的要求尽可能的相结合。例如在机房讲函数时,我就将学生的出勤率与VLOOKUP函数结合起来了。学生在机房机器上签到后,我现场演示,轻而易举的用VLOOKUP函数查出本次课缺勤的学生名单,并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应用VLOOKUP函数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觉得非常神奇,激起了学生学习VLOOKUP函数的强烈兴趣。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确定了自己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后,学生自然而然的愿意去完成任务了,即使是在不会做的情况下,也会去请教同学或查阅书。
再次,任务实施。当教师向学生讲明任务后,教师也不能采取“放羊”式不管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学的指挥权、调度权仍要掌控在教师的手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指导学生能举一反三的应用。在这个阶段,组长的功能要突显出来,教师主要的身份是指导者、引导者。
最后,公示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挑选几个组展示作品,进行讨论、总结和评比,允许其他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评价阶段很重要,应尽可以使用多种评价形式,例如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没有完成达标任务的学生,课后或面对面或通过QQ或通过微信,进行有计划的补充性指导。
总之,模块化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发展与完善模块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中的应用,为今后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内容与各自专业知识相结合而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眭碧霞.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祝胜林.计算机文化基础[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祝胜林.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程[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4]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1级教程: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分极教学;模块化教学 探讨
《大学计算机》是一门基础应用课程,强调文化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基础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技能。此门课程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中文文字处理、表处理、网络及多媒体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为适应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更好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基本应用技能及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规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展示和再现、存储保存、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五种基本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各领域,这门基础课程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如何开好本课程以适应形势需要,成为当前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就我个人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我在《大学计算机》中分级教学和模块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分级教学法
大学计算机教学经历了从早期教会大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到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在大数据中获取蕴含知识”、“计算思维”的演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蓝皮书)提出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推进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完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服务于专业教学为目标,在交叉融合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指导思想。我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课程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同在,用同一个框架套用所有专业的教学要求显然有些不合适,建立一种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势在必行。因此,我校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实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分层、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过去一年,我校分级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如下:
全体新生入学即进行分级能力测试,测试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软件,分级标准比较科学可信。测试结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筛选出来,分为两个或三个层次进行学习。
对于文科类学生,如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学学院等,将他们测试结果分为免修和普通班两个层次。对于非文科类学生,如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旅业学院等,将他们测试结果分为免修、A班和普通班三个层次。
对于免修类学生,采用免修免考的形式,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都按85分计算,学生虽不参于日常教学,但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对于A班学生,我校开设MS--OFFICE高级应用这门课程,学生学完可以直接参加国家计算機等级考试二级考试,但期末考试仍与普通班考试内容相同。对于普通班学生,我校采用常规教学,继续讲授OFFICE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
通过一年的实践,分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有一定的弊端,实施方案也不够成熟,但总体上来说,大学计算机的分组教学利大于弊。将来分级教学的关键是,怎样把可能的问题转化为优势,真正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共进。
二、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著称。任务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能最大限量的培养学生宽泛的基本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业职业能力,受到了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大学计算机》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课程内容主要由6个知识块组成,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非常适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每个模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更加具体的小模块。例如计算机基础这个大模块又可以划分为如下更小的模块: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组成系统;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了解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首先,分组。把班集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到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长和组员之间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搭配,自学能力强与自学能力弱的搭配,学习态度端正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搭配,男生和女生搭配等。我校对新生都有一个计算机入学测试,这是确立分组人员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学生的行事风格,入学成绩,有无担任校、班级职业等都是分组的重要依据。在这里,教师的判断力也很重要,教学经验越丰富,对学生的判断便越准确。
其次,确定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当每个大模块下的小模块确定以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确定下来。教师通过设置若干项任务,将教学目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实际生活中的要求尽可能的相结合。例如在机房讲函数时,我就将学生的出勤率与VLOOKUP函数结合起来了。学生在机房机器上签到后,我现场演示,轻而易举的用VLOOKUP函数查出本次课缺勤的学生名单,并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应用VLOOKUP函数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觉得非常神奇,激起了学生学习VLOOKUP函数的强烈兴趣。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确定了自己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后,学生自然而然的愿意去完成任务了,即使是在不会做的情况下,也会去请教同学或查阅书。
再次,任务实施。当教师向学生讲明任务后,教师也不能采取“放羊”式不管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学的指挥权、调度权仍要掌控在教师的手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指导学生能举一反三的应用。在这个阶段,组长的功能要突显出来,教师主要的身份是指导者、引导者。
最后,公示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挑选几个组展示作品,进行讨论、总结和评比,允许其他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评价阶段很重要,应尽可以使用多种评价形式,例如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没有完成达标任务的学生,课后或面对面或通过QQ或通过微信,进行有计划的补充性指导。
总之,模块化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发展与完善模块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中的应用,为今后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内容与各自专业知识相结合而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眭碧霞.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祝胜林.计算机文化基础[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祝胜林.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程[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4]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1级教程: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