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正在不断践行素质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课程考核目标。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积极探索并改进以往多有不足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展开教学。本文以笔者实际课堂经历为蓝本,首先从小学美术技能实践课的教学意义入手。接着探讨应怎样围绕实践这一目标展开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试错和表达,并加强师生间的学习互动。在此,希望本文可以为小学美术技能实践课的长远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技能实践;教学实践
当代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要求培养综合性人才,即审美思维与实践能力互相结合并积极展开应用。因此广大教师需紧跟学科知识前沿,及时更新学术素材库,避免出现教授滞后性知识的现象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积极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引导他们在美好的现实生活中认识美、感受美并表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与联想思维,培养具备大美学观的综合性美术人才。
一、小学美术技能实践课的教学意义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技能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这对丰富学生想象空间,促进创新思维意识的发展,提高学习兴趣与观察能力,提升审美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大有裨益。教师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动手活动,不仅可以实际操练动手技能,掌握各种绘画技法与手工技巧,还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更多的可能,从而将不同的美术种类融合到一起。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与敏感度,更可以培养学生“手脑一致”的美术素养,形成意识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小学美术技能实践课的教学实践
(一)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时刻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并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实践。因此在小学这一基础学段,美术教学的设计更应注重趣味化与多元化,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情境的设置。具体来说便是结合本堂课的课本内容,在上课前进行深入分析,汲取最能代表本节课内容的图像元素,用手工的形式制作出来并布置到教室的各个墙壁上。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类影片与纪录片,旨在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一刹那就进入到课本世界。通过教室的实际布置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增加课程的临境感,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都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愿意动手实践,敢于动手实践,并积极参与其中。
(二)丰富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在课堂中完成了课堂情境的设置,下一步就该轮到正式的上课环节了。首先要想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就要采取直观易懂且活泼快乐的课堂模式。笔者认为探索更多的课堂模式便是不错的途径。传统的美术课堂通常缺乏活力,由老师单方面的输出讲解并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仅毫无兴趣,还会因为参与度极低而不能理解书本所讲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较为远古年代的艺术品工艺。因此笔者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兴趣图书角、课堂小组讨论、美术游戏、诗画合一等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层次与上课感受。对于实践技能课来说,小组讨论与美术游戏的方式都是不二选择。一方面小組讨论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方便基础好的同学为遇到难题的学生进行讲解,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管理与受到信息反馈。而美术游戏法的设置更借着趣味化、偶然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游戏中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美术的魅力,掌握创作的技法。
(三)重视课后总结,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在小学技能实践的教学中,课后的信息反馈与师生间的互动同样不容小觑。过往的美术教育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原因便是教师不注重回收学生的反馈,没有掌握他们各自擅长的点与遇到的学科困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信心。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在下堂课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讲解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品有哪些问题?有没有符合基本的课程标准?同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意见,并积极进行调整。重视课后的总结活动,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教师明白学生的意见,以便在下堂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学生也会感到轻松快乐,并愿意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勇敢展现自己的创意思维。
三、总结
让学生掌握“手脑并用”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助于破除各类技能知识之间的界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激发他们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的养成。传统的美术课堂只片面重视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不能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考虑美术学科的核心内涵与系统性,将原有较为分离的各支线知识整合到一起,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知识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04.
[2]吴敏.小学美术创意手工教学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8(13).
关键词:小学美术;技能实践;教学实践
当代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要求培养综合性人才,即审美思维与实践能力互相结合并积极展开应用。因此广大教师需紧跟学科知识前沿,及时更新学术素材库,避免出现教授滞后性知识的现象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积极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引导他们在美好的现实生活中认识美、感受美并表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与联想思维,培养具备大美学观的综合性美术人才。
一、小学美术技能实践课的教学意义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技能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这对丰富学生想象空间,促进创新思维意识的发展,提高学习兴趣与观察能力,提升审美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大有裨益。教师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动手活动,不仅可以实际操练动手技能,掌握各种绘画技法与手工技巧,还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更多的可能,从而将不同的美术种类融合到一起。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与敏感度,更可以培养学生“手脑一致”的美术素养,形成意识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小学美术技能实践课的教学实践
(一)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时刻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并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实践。因此在小学这一基础学段,美术教学的设计更应注重趣味化与多元化,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情境的设置。具体来说便是结合本堂课的课本内容,在上课前进行深入分析,汲取最能代表本节课内容的图像元素,用手工的形式制作出来并布置到教室的各个墙壁上。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类影片与纪录片,旨在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一刹那就进入到课本世界。通过教室的实际布置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增加课程的临境感,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都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愿意动手实践,敢于动手实践,并积极参与其中。
(二)丰富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在课堂中完成了课堂情境的设置,下一步就该轮到正式的上课环节了。首先要想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就要采取直观易懂且活泼快乐的课堂模式。笔者认为探索更多的课堂模式便是不错的途径。传统的美术课堂通常缺乏活力,由老师单方面的输出讲解并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仅毫无兴趣,还会因为参与度极低而不能理解书本所讲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较为远古年代的艺术品工艺。因此笔者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兴趣图书角、课堂小组讨论、美术游戏、诗画合一等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层次与上课感受。对于实践技能课来说,小组讨论与美术游戏的方式都是不二选择。一方面小組讨论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方便基础好的同学为遇到难题的学生进行讲解,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管理与受到信息反馈。而美术游戏法的设置更借着趣味化、偶然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游戏中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美术的魅力,掌握创作的技法。
(三)重视课后总结,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在小学技能实践的教学中,课后的信息反馈与师生间的互动同样不容小觑。过往的美术教育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原因便是教师不注重回收学生的反馈,没有掌握他们各自擅长的点与遇到的学科困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信心。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在下堂课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讲解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品有哪些问题?有没有符合基本的课程标准?同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意见,并积极进行调整。重视课后的总结活动,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教师明白学生的意见,以便在下堂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学生也会感到轻松快乐,并愿意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勇敢展现自己的创意思维。
三、总结
让学生掌握“手脑并用”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助于破除各类技能知识之间的界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激发他们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的养成。传统的美术课堂只片面重视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不能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考虑美术学科的核心内涵与系统性,将原有较为分离的各支线知识整合到一起,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知识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04.
[2]吴敏.小学美术创意手工教学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