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术在急诊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30例,按照接受救治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心脏骤停距接受治疗<4min的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心脏骤停距接受治疗>4min的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及心肺复苏结局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接受治疗时间是决定心肺复苏急诊救治效果的决定因素,早期、科学、合理的心肺复苏术对于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肺复苏;治疗时间;急诊救治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上急诊科最为常用的一种急救手段,其对于抢救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有效的治疗途径[1],同时也是患者继续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心肺复苏术在急诊科的急救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分别对不同病程的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30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1.3±2.7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30例按照接受救治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心脏骤停距接受治疗<4min的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心脏骤停距接受治疗>4min的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急救方法 ① 患者入院后,立即将患者的衣领解开,同时检查患者是否有义齿,如有立即除去,检查患者的口腔和鼻腔呼吸道的情况,保证呼吸道畅通,将患者的颏抬起,并保持患者的头部仰起,协助患者开放气道;② 急救人员口对口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急救,持续对患者的口腔吹气2s以上,将胸腔抬高,连续对患者进行2次吹气后,进行外胸按压[2],每次按压的幅度控制在4~5cm,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min;或者护理人员使用面罩-气囊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即潮气量控制在10ml/kg、每次压陷气囊体积的2/3,持续2s以上;③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并给予电除颤,出现心室颤动的患者采用“药物-按压-电除颤”的次序进行除颤,其能量控制在200J、200~300J、360J,给予电除颤后继续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急救治疗,再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④ 给予患者高级生命支持,即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合理的复苏类药物,如肾上腺素,首次给药1mg,3~5min给药一次,一次给药剂量控制在3mg以内。阿托品,静脉推注,0.5mg/次,5min/次。同时依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促醒药物,如纳洛酮,并依据患者的致病因素给予后期的综合性治疗。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及心肺复苏结局情况。复苏效果评价,复苏成功:患者经急救后,心跳恢复自主节律,自主呼吸、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3];复苏有效:患者经急救后,面部青紫、口唇指甲的颜色较急救前明显改善,可触及到患者周围大动脉的搏动,收缩压>60mmHg,瞳孔扩散改善;复苏无效:患者经急救后,自主心跳、呼吸、意识均未恢复,有效率=(复苏成功患者数+复苏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心肺复苏结局主要考察患者急救过程中电除颤时间和肾上腺素的使用量。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的比较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复苏结局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复苏结局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复苏结局的比较结果见表3。
3.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呼吸、心脏骤停在5min以内接受心肺复苏术,其存活率可达到49%~75%,当治疗时间继续延迟1min,患者的生存率下降7%~10%,若患者的急救时间延迟12min以上,患者复苏的成功率为0%[4],因此接受治疗时间是决定心肺复苏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同时临床进行心肺复苏术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① 早期、及时的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是保证心肺成功复苏的前提条件[5];② 外胸按压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按压的持续性和按压的力度适中;③ 电除颤操作应尽早进行,并依据患者心电图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处理;④ 在使用复苏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量,依据临床合理用量进行给藥,严禁重复给药或大剂量给药。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也说明了越早接受心肺复苏急救,患者的复苏效果越好,其主要由于早期给予心肺复苏可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人为诱导患者心脏的自主波动,从而保证患者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器官因缺血而造成的不可逆的损伤,提高复苏效果;同时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早期、科学、合理的心肺复苏术在临床急救应用中的有效性。
总之,接受治疗时间是决定心肺复苏急诊救治效果的决定因素,早期、科学、合理的心肺复苏术对于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庆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1) : 41-42.
[2] 宁德志.急诊中的心肺复苏术效果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23-124.
[3] 陈仿,陈宁波. 124 例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979-980.
[4] 梁茜茜.50 例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3):44-45.
[5] 巩越丽,王丽梅,姜秀.模拟培训演练心肺复苏术在急诊科医护配合中的实施与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31):131.
关键词:心肺复苏;治疗时间;急诊救治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上急诊科最为常用的一种急救手段,其对于抢救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有效的治疗途径[1],同时也是患者继续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心肺复苏术在急诊科的急救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分别对不同病程的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30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1.3±2.7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30例按照接受救治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心脏骤停距接受治疗<4min的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心脏骤停距接受治疗>4min的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急救方法 ① 患者入院后,立即将患者的衣领解开,同时检查患者是否有义齿,如有立即除去,检查患者的口腔和鼻腔呼吸道的情况,保证呼吸道畅通,将患者的颏抬起,并保持患者的头部仰起,协助患者开放气道;② 急救人员口对口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急救,持续对患者的口腔吹气2s以上,将胸腔抬高,连续对患者进行2次吹气后,进行外胸按压[2],每次按压的幅度控制在4~5cm,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min;或者护理人员使用面罩-气囊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即潮气量控制在10ml/kg、每次压陷气囊体积的2/3,持续2s以上;③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并给予电除颤,出现心室颤动的患者采用“药物-按压-电除颤”的次序进行除颤,其能量控制在200J、200~300J、360J,给予电除颤后继续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急救治疗,再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④ 给予患者高级生命支持,即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合理的复苏类药物,如肾上腺素,首次给药1mg,3~5min给药一次,一次给药剂量控制在3mg以内。阿托品,静脉推注,0.5mg/次,5min/次。同时依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促醒药物,如纳洛酮,并依据患者的致病因素给予后期的综合性治疗。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及心肺复苏结局情况。复苏效果评价,复苏成功:患者经急救后,心跳恢复自主节律,自主呼吸、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3];复苏有效:患者经急救后,面部青紫、口唇指甲的颜色较急救前明显改善,可触及到患者周围大动脉的搏动,收缩压>60mmHg,瞳孔扩散改善;复苏无效:患者经急救后,自主心跳、呼吸、意识均未恢复,有效率=(复苏成功患者数+复苏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心肺复苏结局主要考察患者急救过程中电除颤时间和肾上腺素的使用量。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的比较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复苏结局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复苏结局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复苏结局的比较结果见表3。
3.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呼吸、心脏骤停在5min以内接受心肺复苏术,其存活率可达到49%~75%,当治疗时间继续延迟1min,患者的生存率下降7%~10%,若患者的急救时间延迟12min以上,患者复苏的成功率为0%[4],因此接受治疗时间是决定心肺复苏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同时临床进行心肺复苏术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① 早期、及时的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是保证心肺成功复苏的前提条件[5];② 外胸按压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按压的持续性和按压的力度适中;③ 电除颤操作应尽早进行,并依据患者心电图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处理;④ 在使用复苏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量,依据临床合理用量进行给藥,严禁重复给药或大剂量给药。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也说明了越早接受心肺复苏急救,患者的复苏效果越好,其主要由于早期给予心肺复苏可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人为诱导患者心脏的自主波动,从而保证患者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器官因缺血而造成的不可逆的损伤,提高复苏效果;同时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苏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早期、科学、合理的心肺复苏术在临床急救应用中的有效性。
总之,接受治疗时间是决定心肺复苏急诊救治效果的决定因素,早期、科学、合理的心肺复苏术对于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庆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1) : 41-42.
[2] 宁德志.急诊中的心肺复苏术效果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23-124.
[3] 陈仿,陈宁波. 124 例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979-980.
[4] 梁茜茜.50 例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3):44-45.
[5] 巩越丽,王丽梅,姜秀.模拟培训演练心肺复苏术在急诊科医护配合中的实施与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