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曾在书信中说我害怕托尔斯泰死去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契词夫诞生155周年,北京人艺在新年伊始上演《万尼亚舅舅》,国家话剧院排演《爱恋·契诃夫》,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了童道明译著的《可爱的契诃夫:契诃夫书信赏读》;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契诃夫戏剧全集》,举办“契诃夫和他的戏剧世界”剧本朗读会……
  从契诃夫44年生命中留下的4000多封书信中不难看出,他从不掩饰对大自然和心爱之物的热忱,也真实流露了因作品被褒贬时的得意或失落。如果说,契诃夫近800部短篇小说似刀锋锐利撕开生活表面,使他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列,17个剧本开创了西方现代戏剧,那么,从对作家心灵的展露意义上,契诃夫的书信跟托尔斯泰日记,则可以并称为19世纪俄罗斯文化两大奇观。
  倘若19世纪末就有“朋友圈”,那么跟契诃夫互动点赞最多的,肯定少不了列依金、苏沃林、蒲宁和高尔基。
  写短篇小品出道的契诃夫,视幽默刊物《花絮》主编列依金为自己的贵人。当时,20出头的契诃夫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不久,便开始给《花絮》投稿,作品陆续被采用。对初出茅庐的写作者来说,这简直再美妙不过。刊物主编列依金主张简约风格,作品不要超过100个句子。以至于契诃夫后来说出“简洁是天才的姐妹”的写作信条。这份提携和知遇之恩,契诃夫一直没忘怀。1887年底,他在写给列依金的信中直言:《花絮》是我的圣水盆,而您是我的教父。
  报刊主编似乎都很看好契诃夫,1885年底契诃夫第一次去彼得堡,结识了《新时报》主编苏沃林,两人相谈甚欢。此后契诃夫佳作迭出,1888年写出了第二个剧本《伊凡诺夫》,短篇小说集《黄昏》摘得普希金文学奖,他从幽默小品作者进阶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作家。但接踵而至的声名之累,令契诃夫心生困惑,他马上提笔给苏沃林写信:
  您和我都爱普通人,但人们爱我们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不是普通人。比如,现在到处都要请我去做客,招待我吃喝,把我当作将军一样地请去参加婚礼。于是我想,如果我们明天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普通人,他们就不再喜欢,而只是为我们感到惋惜,这是很糟糕的。
  次年,从名利场莫斯科来到市郊苏梅过上村居生活后,契诃夫对生命有了新感悟。他迫不及待写信告诉苏沃林:“大自然是一服极好的镇静剂,它能让人心平气和,也就是说,它能让人变得与世无争。”30岁生日前夕,契诃夫袒露“而立宣言”:“到明年1月,我就30岁了。可恶,我感觉好像才22岁。”他还和苏沃林探讨人生真谛,“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出去”。
  不难看出,契诃夫的许多重要观念,都出现在他与苏沃林的书信中。但是,两人也少不了创作理念和风格的争论。1890年初契诃夫写出《盗马贼》,苏沃林指责作品“过于客观”,即“对于善恶的冷漠,缺乏理想与思想”。契诃夫不乐意了,他写了封长信,与苏沃林辩明态度:
  您希望我在描写盗马贼的时候,同时要说上一句:盗马行为是一种恶行。但要知道这是不用我说也早就明了的事。就让法官去审判盗马贼好了,我的任务仅仅是真实地表现他们。当然,把艺术与布道结合起来是件愉快的事,但由于艺术技巧上的条件所限,我本人很难做到,而且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当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充分信任读者,相信读者自己会延伸小说中没有展开的个人感受。
  后来,评论家们常引用契诃夫这段话来解读作家本人的创作心理学。
  1895年,契诃夫怀着朝圣心情,第一次拜见俄罗斯文艺界巨擘托尔斯泰,托翁称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人,谦虚可爱的人”。托尔斯泰曾评价契诃夫的写作方法很特别,“恰如印象派画家。一个人把浮上他心头的几种鲜明颜色,随意涂在画布上,在这些鲜明的各部位之间,虽没有明显联系,可是整个效果会令人目夺神移。”
  1900年1月28日,契诃夫在致缅尼什科夫的书信中写道:“我害怕托尔斯泰死去。如果他死去,我的生活会出现一个大的空洞,因为第一,我爱他甚于爱任何人;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所有的信仰中唯有他的信仰最让我感到亲切。第二,只要文学中存在托尔斯泰,那么当文学家就是一件愉快的事;甚至当你意识到自己毫无作为时,你也不感到可怕,因为托尔斯泰正在为所有的人写作,他的作品满足了寄托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期望与憧憬。第三,托尔斯泰坚实地站着,有巨大的威望,只要他活着,文学里的低级趣味,一切花里胡哨,俗里俗气,病态的如诉如泣,骄横的自我欣赏,都将远远地、深深地淹没在阴影中。只有他的道德威望能够将所谓的文学倾向和潮流固定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如果没有了他,文坛便成了一个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或是一锅糊里糊涂的稀粥。”
  那一年,契诃夫多了位知己——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契诃夫1901年从意大利回到雅尔塔后,倍感孤独,好在当时作家蒲宁也在同个城市,天天见面,但蒲宁一走,孤独感再次袭来。到了1904年,契词夫在给蒲宁的信中称:
  我们莫斯科这边一切正常,也寂寞,除了新年是新的,其他了无新意,也看不到新的前景……请代我向可爱、温暖的太阳问好,向宁静的大海问好……
  另一位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家高尔基则在信中袒露:“每一个来到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契诃夫1899年初识高尔基后,就一直鼓励他写戏,有封信中接连用三个“写吧”,督促高尔基“平实地写,质朴地写,您一定能写出让人叫好的好东西!”而这可以成为对一切文学爱好者的指导意见。两人交情颇深,此后契诃夫曾为声援高尔基而请辞科学院荣誉院士。
  邢大军据《文汇报》整理
其他文献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刚说了一半,台下突然有个捣蛋分子高声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  威尔逊虽然受到了干扰,却一点都没有慌乱,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位先生,请少安毋躁,我马上就会讲到你所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了。”  全场人不禁为首相的机智反应鼓掌喝彩。
期刊
某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上的人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把他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门口留下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现在我们在放假,等假期结束后,我
期刊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他青年时的理想是做一位学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参加了这一场运动。之后,瞿秋白参加了李大钊倡导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在一次转移中与敌人遭遇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诲《时事新报》特派记者和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赴莫斯科采访。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瞿秋白在苏俄度过了整整两个年头,撰写了《饿乡纪程》、《
期刊
多年后,担任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吴之理还清楚地记得,临行前,罗生特告诉他,自己还会回中国,并且要带着未来的妻子一起来。罗生特在中国的九年间,他和罗生特多次分别又重逢,他以为,这一次分别亦是寻常事。没想到,竟成永别。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来自奥地利的罗生特医生救死扶伤,在中共军队中服役9年,影响和贡献不在白求恩之下,却遇阻于新中国大门之外,客死异乡,长达近40年湮没无闻。1977年11月底
期刊
伊雷娜·森德勒出生于距波兰首都华沙不远的小城奥特沃茨克,在她很小的时候,当医生的父亲就时常教育她:对来自于任何种族、任何社会阶层的人,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在他们有困难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917年,森德勒刚满7岁,她居住的地区爆发了大瘟疫,人们纷纷逃离,森德勒的父亲却选择留下来救治病人,最后不幸遭传染而死亡。“你要永远记住,如果发现有人落水,即使你不会游泳,也必须跳下去救人。”父亲的临终遗
期刊
在民国历史上,罗家伦是横跨政学两界且有胆有识的人物。他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与傅斯年创办《新潮》杂志,成为与《新青年》并驾齐驱的刊物。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散发传单,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他临时起草的。随后,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概念。  1920年,罗家伦与周炳麟等五位北大才俊在实业家穆藕初的资助下出国留学。这件事让人们
期刊
5月5日起,34集都市情感励志剧《下一站婚姻》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该剧由大唐辉煌传媒出品,由曾执导过《大家庭》、《爱的多米诺》等多部北京卫视热播剧的导演刘雪松执导,于和伟、刘涛领衔主演,并有赵亮、宋宁、徐松子、邵汶等诸多新老实力派演员加盟。该剧从两个失婚男女的视角出发,为观众打造了一部时尚、洋气、接地气,同时又聚焦中年人婚恋生活的都市轻喜剧。5月4日,该剧导演刘雪松携剧中演员于和伟、邵汶、赵亮、
期刊
2015年元旦前夕,方李邦琴荣获了第三届“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奖”。曾是大学“校花”的她,移居美国时如一只骄傲的孔雀,但丈夫的重病与离世,却把她变成了一只辛劳的“老母鸡”——拉扯着三个孩子苦心经营餐馆,不仅饱尝艰辛,甚至还要与黑社会斗智斗勇。后来,她为了完成夫君的遗愿,收购了大名鼎鼎的《旧金山观察家报》等十多种报纸,开创了华人掌管美国主流媒体的先河。  移居旧金山,骄傲孔雀成了辛劳“老母鸡”  黑
期刊
江斯顿是美国总统林肯继母的儿子,他来信向林肯借钱,林肯写信回复了他。  亲爱的江斯顿:你向我借80块钱。我觉得目前最好不要借给你。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你那浪费时间的恶习,改掉这种习惯对你来说很重要,而对你的儿女则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在没有养成闲散的习惯之前,尚可加以制止。我建议你去工作,去找个雇人的老板,为他卖力地工作。为了使你的劳动获得好的酬金,我现在可以答应你,从今天起,只要你工
期刊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先生于2015年5月3日在天津去世,享年86岁。因其相声作品文雅深沉,有知识性且讲究刻画人物,有“文哏大师”的美誉。苏文茂的遗体告别仪式于5月9日上午10点在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  追星“小蘑菇”入行  苏文茂1929年生于北京,满族人。他出身贫苦,少时在药店给人当学徒。业余时间喜欢追“小蘑菇”常宝茔先生的相声。一次,常宝茔到电台做节目。坐车正好没有零钱,机灵的苏文茂跑去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