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熙《桂林十景图册》小考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f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薏苡明珠”见于《后汉书马援传》,说的是马援(伏波将军)在广西一带平定叛军时的故事,他带了一些祛湿的薏米回乡,被仇人传为带了南方珍贵的珍珠,后来才洗雪清白,这个故事历史上用作真伪之辨的掌故。本文讨论的戴熙《桂林十景图册》,正与伏波将军故事发生的桂林有关。考索不同版本仿作背后的故事,也别有一番意思。
  戴熙(1801-1860)为清代道光年间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为李人华所绘《桂林十景图册》是桂林山水画史上重要的实物。李人华,字漱尧,号春桥,湖南长沙人,道光年间宦游桂林,目前所见,在独秀峰题石中有其道光癸卯(1843)题名,可知当时他正在桂林居住。此册作于道光甲辰至丙午(1844-1846)之间。
  戴熙的作品,在清代道光之后,仿品非常多,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他的画作曾邀道光皇帝的御赏;第二是他的官做得不小,翰林出身,做到兵部侍郎;第三是他英勇殉难,属于殉国的忠烈。他为李人华所绘的这套《桂林十景图册》则是其精心作品,目前存世所见的数本仿品,与之对比也是书画鉴定的有趣个案。
  笔者用以对比各种《图册》的版本,是吴兆芹旧藏,有樊增祥(1846-1931)长诗题跋的一种,以下简称“樊题本”。此册有清代题签两则,并有樊增祥题长诗,清末时归广东香山吴兆芹所藏,今日为香山私人收藏。此册与各种版本相较,其优劣固可见,考索背后的故事,对了解桂林风景的渊源也颇有意思。
  各册收录画数目有异
  首先是各册收录的画数目并不相同。桂林历史上有“八景”之目,但流传的“八景”与戴熙所画的并不全同,可见他是自选的风景。
  樊题册存画十一开,在存世各版本之中数量最多,其余各册,少则六开,以八开居多,少数有十开者。戴熙所画十景分别为:栖霞山、伏波山、刘仙岩、虞山、木龙洞、独秀峰、风洞、斗鸡山、龙隐岩和象鼻山。其余各册多数以“八景”数目存八开。戴熙所画的每一幅上面,都有李春桥的题诗,或长或短,用小楷细字写成,功力非凡。
  目前对此数本图册作研究者,仅见张雨婷女史之硕士论文《江山会景处:十九世纪初桂林山水图研究》。张女史考证谓,此册可能为戴熙官广东学政时,偶游桂林所画云云。据张文所引徐坷《清稗类钞》:“道光庚戌(1838),被命视广东学,陛辞日,宣宗谕之曰:汝画笔清绝,然胸中目中,只是吴越间山水,此行获睹匡庐,罗浮之胜,巉岩演迤,雄丽奥曲,别有一种奇致,于画理当益进,汝品学朕素知,公余游艺,兼可成全老画师也。”
  张女史遂推论此册乃戴熙在广东学政任上偶游桂林之作。然揆诸清代典制,学政乃一省学官,地位仅次于督抚,岂有在任上跨省浪游之理。按《学政年表》,戴熙官广东学政先后有两次,第一次为道光庚戌(1838)七月至道光十九年九月,第二次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月到任至次年二月。此册为道光二十四年所作,按《清史稿》本传谓“二十五年,服阕”,可知道光十九年之后,他应该是以家有丧事而守制,三年期满后始浪游到桂林。
  册页之首,戴熙先画一开,绘秋日梧桐庭院之夜,李人华游宦归来,与夫人在芸窗下夜话情景。此画与桂林风景无关妇妙为乞品极少作此幅,目前发现只有古香阁题签本(上海敬华2015年拍卖)与李人华本人所画的同题材一幅(北京嘉德2006年拍卖)。此图樊题本人物极为细致,夫人穿红衣,坐右侧,李坐左侧,两人物虽细小,神态一一如见,案头书籍文房,丝毫可辨,款署“道光丙午桂秋,写应着顺;雅属,醇士戴熙”。题款右侧,有李人华自作五古长诗四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画于秋天,图中梧桐叶已渐黄,右侧有一行秋雁飞过。而作伪者不审此意,古香阁本(题签署十景,实除此外得九开,不合数)墨色重而拙,梧桐全是夏色。李人华自摹本,人物无法表达夫妻夜话之景,画成效果颇似母亲教子,故拍卖图录竟定为《教子图》,图中房屋,高耸前墙,前后不一,与樊题本之宽博平淡,殊有分别。
  戴熙在桂林游玩时间,今不可具考,但从《虞山》题跋中可知,他游的时间并不长,此画题跋说:
  “昨承雅属,图桂林独秀诸山于册,十者未得七八,项有返掉省亲之行,欲携诸笥中以归,系缆江干,不能久待,毕一日之力,润色成之,以结一重翰墨之缘。”
  这段览岛泼写于甲辰秋日,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从此段大概可知,李人华请戴熙画的是幅,首页的《提桐庭院图》应为两年之后(丙午1846)李人华请戴R补画]{韭首。有诸册,开数都不及此册。
  戴熙有抄摹罗辰者
  戴熙诗集《访粤集》中,有《夜话环碧园再次》诗,环碧园在桂林郊外,为李秉绶家的园林,也就是后来居巢、居廉、昆仲曾经居住之所。由此可知,他确实短暂游历过桂林。但以道光时期的交通条件,短时间内,他不太可能遍游此册上的十处名胜,而此册的不少构图,灵感来自于罗辰(1771-1838,清代嘉庆桂林名士)的《桂林名山图》。据张雨婷氏分析,罗辰与李人华为诗友,两人唱酬诗见于罗辰集中,故李人华必熟悉《桂林名山图》。笔者进一步对比,则发现戴熙确实有抄摹罗辰者,又有出自观察而改动之处。
  例如《木龙洞》一幅,与罗辰木刻图对比,似乎非常接近。罗辰木刻图左下侧有建筑一角,洞中只有岩石。戴熙画作则是山洞中见一唐代小石塔,此塔今日尚存木龙洞口附近,可知此景应为戴熙亲自所见。
  饶有趣味的另一处细节,则是《栖霞山》一幅。此幅画七星山下的灵隐寺,背后有厚重的山脊,左侧为小溪蜿蜒,此河今日尚存,名灵涧溪。在罗辰木刻画中,此溪边有大树一株,树冠宽大,应该是桂林常见的大榕树。然而戴熙所画,则是两棵连理交缠的树木,叶也变成了点状小叶。这一细节,笔者认为应该是戴熙未曾亲到其境,按照罗辰的版画本再创作时,将这棵大榕树画成了连理交缠的树,也许是版画线条不清或是戴熙不熟悉当地这棵巨大榕树所致。
  这棵树成为一个重要的线索。我们发现,几乎每一册仿作的桂林山水图册中,上面每幅都有李人华的题诗。而且笔者对比了大部分能清楚辨认的图片,上面的李人华题诗都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再经检索,果然发现李人华本身就是一个山水画的高手,目前所见至少有两册他自己署款的《桂林山水图册》存世仁印日年中国嘉德春拍与2008年上海中天春拍),尤其以后者最为典型。此册封面签条署“桂林八景图山水神品”,细看栖霞山图,果然是一棵大榕树。因李氏居桂林时间长,与罗辰又是好友,与戴熙的匆匆游历不同。所以他笔下的棲霞山,这棵大树被“修正”成一棵准确的榕树。试对比其他各本,几乎都是一样的大榕树,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多数仿本都是出自于这位受画者,李人华之手,所以题诗皆真。
  传世各赝本以“樊题本”为上者
  若论书画的细节,则樊题本无疑在诸本之上,例如前揭《栖霞山》的树木细节,可见寺庙前杂树,樊题本刚健有力,胜于各本。又如设色之淡雅,可举《伏波山》《刘仙岩》两幅,诸赝本不是失之浓艳,就是淡而无神。此幅的设色淡中见层次,渲染远方云烟更为缥缈。戴熙的用笔特征,是学北宋人的勾勒,虽小枝也一丝不苟。若以《斗鸡山》山下的小杂树丛对比,可见诸赝本的破绽。此外还有人物的神情,如《木龙洞》江中小船上,有小人物十余,细如蝇头,却动态不一,这些都是画师用心之处。
  传世各赝本,除李人华每开题诗后,皆不见有名家题跋者,唯樊题本的最后,有樊增祥(1846-1931)五古长诗一首,书于绢本之上,此诗见于《樊樊山诗集》卷二十,题为《题戴文节公画册》,款署“光绪甲辰新正後三日”,即1904年春所作。此册封二有《戴文节公桂林八景图册真迹》的题签,款为“光绪癸卯(1903)二月,养福老人珍藏”,此签中特申明为“真迹”,可知在光绪年间,此册之赝品已为藏家所注意,此册由道光甲辰创作,至樊山题诗时恰好一甲子,封面题签者“香山在家僧”即吴兆芹之号,吴氏香山人,善书法。此册经六十年后重装,锦面配紫檀边框,仍然古雅非常。
其他文献
聪明的资本最近又在见风使舵了。  近期,国家在顶层设计上释放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明确信号。由于前不久央妈刚刚放水,炒房的人这下严重不适了。我有一位艺术投资圈的朋友郭宇宽先生,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很幽默的微信,说决策层这是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的节奏啊。  我看到有良心的市场研究者在发文章,说楼市开始缩量横盘。价格上不去,楼不好卖了。资金的挤出效应自然也就跟着显灵了。这时候,一些搞艺术品经营的难兄难弟
期刊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正是基于文字这种具有记事属性的符号体系的诞生与不断的进步演变,自殷商甲骨文、两周鼎彝铭文至秦始皇统一文字成小篆,先秦丰富多样的古文字体系成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支撑。  战国陶文是战国时期古玺印抑印于陶器上的痕迹,包括陶器烧制前刻划在陶器上的文字。战国陶文于清代同治十一年山东潍县陈介祺集藏齐国“陈悍”陶文残瓦始,拉开了陶文在大篆体系中的历史帷幕。这
期刊
对日本的印象,大部分都集中于东京和京都两大都市圈。但自从参观爱知三年展后,开始将视角深入日本中部地区城市,发现日本是一个艺术遍地开花的国家。即使是以汽车制造闻名的丰田市,也拥有连日本国人都需要专门前往看展的美术馆。实际上,爱知三年展可以作为一条线索,以艺术串联起这里的各大美术馆,汇集成探视日本中部地区的艺术地图。  爱知三年展,日本最大规模的国际艺术盛宴  爱知,对许多赴日旅行的外国人来说是较为陌
期刊
近期,巴黎博物馆将321178件馆藏作品制作成数字版上传到了互联网上。其中多达15万张绘画作品被标记为隶属公域,也就是任何人都能自由访问、使用,不受技术、法律等限制,甚至商业目的也可以。可供下载的绘画作品中不乏塞尚、莫奈、戈雅等大师的传世佳作,最高洁晰度300PP1。  莎士比亚近400年前珍贵合集被拍卖  近期,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合集《第一对开本》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据悉,这本书出版于
期刊
拍卖场上,常会爆冷门,比如,2018年3月,在崇正一场雅集上,一帧2平尺的渔父花鸟,无底价起拍,最后却以18万元落槌,20.7万元成交。  这是连拍卖行的老总们也看不懂的,拍完这一件时,委托脾几位老总全都脸惊个碧:画是典丽秀雅,画材却无甚特别,两只信天翁一回首伸颈立于红叶枝头,几片绿竹斜刺而出,美则美矣,但超过20万元,太意外了!  “渔父”二字,拍行没做任何资料,可见对这窄作品事前完全没重视。我
期刊
与紫砂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用林靖崧的话说:“若非小时候身处澎湖那充满历史人文风情的环境,我不会对紫砂陶艺产生莫名的钟情;如果不是菊岛人特有的坚毅、爽朗性格,当时我可能适应不了紫砂厂的环境;要不是个性中带着那部分的叛逆因子,激化不出有活力的作品……凡此种种,才让我走上紫砂的创作之路。”  林靖崧出生于别称“菊岛”的台湾澎湖县。那里民风纯朴,历史人文厚重,岛上随处可见令人叹为观止的天然古迹玄武岩、七美
期刊
盛夏,一部《延禧攻略》突然爆红,剧中精良的“服道化”引发全民热议,一时间清宫美学、中国传统工艺等备受追捧,甚至连圈外人并不熟悉的“莫兰迪色系”都成为当下“网红”。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一直被认为高高在上的艺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大众传播、普及。可以说,艺术大众化的时代已悄然而至。  艺术大众化的生态构建  过去,艺术被认为是高雅而奢侈的,它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束之高阁,只被小圈子内的人
期刊
纵观中国艺术史,再难找到如双子星般交相辉映,却似远还近的这样兩位画坛大家——吴昌硕与齐白石,就在历史长河中遥遥对望,脉脉不得语。  前者,拯救了当时正在衰退的文人画,以坚守古意的金石昧,成就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后者,用一生质朴天真燃烧成不一样的烟火,为艺术在雅与俗之问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他们遨游艺术之海的法门和他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前者更转化为内观,而后者更专注于向外的突破。 
期刊
自晚明并称“青藤白阳”的徐渭(1521-1593)和陈道复(1483-1544)出,水墨写意花卉始盛极一时。其后,清初画坛以“四僧”中的石涛(1642-1707)、朱耷(1626-1705)受其浸染尤深,至清代中期,则以郑燮(1693-1765)、李蟬(1686-1756)、李方膺(16951755)等为代表的“扬州画派”诸家传其法乳。而在一些远离主流画坛的区域,亦有不少娴习其水墨花卉者。他们僻居
期刊
如何深度阅读画中大家?确实需要有既特殊又适合的解读者。作为近现代画坛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南吴北齐”的光芒依然影响着中国近百年来的源流与传承。师从白石老人门生王铸九、金石书画大家董寿平的吴悦石正好来源于吴、齐正脉,游历海外受过西方美术影响,却又在画坛中作为传统法门集大成者,因“传统”而另类以至于成为有趣的艺术现象。  由远及近再复远,由他来重新诠释两位“师尊”,自然会有全然不同的角度。  对于吴昌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