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山水画中的“正”与“奇”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r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水画艺术的“正”与“奇”的创作观念,即探讨山水画的一般形态与抽象(特殊)形态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正与奇的辩证关系。“正”与“奇”,如同学古与学自然,都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和环节,临摹是为了继承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表现技巧,而奇是为创造与革新,今天我们辩证地理解“正”与“奇”的思想精髓,其意义在于,厘清传统,开创未来,以期达到山水画艺术的自然、神、妙的境界。
  【關键词】山水画;阴阳辩证;正与奇
  《周易·系辞》一书中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奇偶、阴阳、乾坤、八卦等都由阴阳两极组成,即是说世间的万物有“阴”“阳”两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转化,这就是所谓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也就是老子提出的包含天地万物、释义万千的“道”。这样的辩证思想也反映在国画艺术中,如东晋著名画家理论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一书中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他认为表现对象必须要形与神的兼备,就如同阴阳正奇之统一,“正”,是指一切山水中的共通法则,具有一般的普遍意义与规律性,还具有客观性与约定俗成的法则或是“道”,而“奇”则指骨气形似之外的“神”的抽象性与不确定的形态,这正是郑板桥说的“趣在法外者”。正奇相生,让观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山水的“形”,还可以感受到画者作画时想表达的真“意”。
  一、“正”与“奇”的辨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道家主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与成语“大智若愚”,都是阐述万事万物都存在“正”与“反”面,即是“阴”与“阳”面,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正奇之道恰若阴阳之道。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到“正”与“奇”的两种交战方式,“正”兵正面交战,而“奇”兵是出奇制胜,如能掌握“奇”“正”两种带兵方法的将领,打仗的战略战术就会来变化万千,他还说在交战时灵活将“正”或“奇”两种交战兼容,战略战术就能游刃有余。孙子认为“正”与“奇”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转换、相互促进,这里指的“正”“奇”与山水画中的“正”“奇”是一样的道理。
  “正”泛指常规的,“奇”泛指常规之外的,那么美学论作中有没有对于“正”“奇”的讨论呢?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一书中曾说:“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其正而不变者也。迨夫世南传之智永,内含刚柔,立意沉粹;及其行草,遒媚不凡,然其筋力稍觉宽骳矣。”就是说李邕这个人呢,开始效法王羲之,虽然练得很熟练,但是没什么新意,这样的人就是只知道“正”,而不思变不通“奇”的人,后面师从虞世南行笔不凡,很飘逸,又少了几分深沉和笔力。
  项穆就书法中的“正”与“奇”的辩证关系,在他的著作《书诀》中作了回答:“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这就是说章法既要有书法技艺的“正”,还要有变化万千的“奇”,才能洋洋洒洒地表现出书法的趣味性,而后又说:“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而飞妍,多谲厉而乏雅。”这里强调如果一味追求“正”效果,就显得庄严厚实而缺乏文采和才气;而一味追求“奇”,过多的注重变化与偶然性的效果,不追求章法布置,则效果看着轻浮单薄难登大雅之堂,中国自古就认为书画同源,书法的创作思想、审美方式、书写方式与文化渊源同出一辙,对于山水画的创作与表现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这就是所谓的“道”,同样也追求巧妙多端的变化之“神”,因此,充分认识与梳理“正”与“奇”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深入的了解山水画的精妙。
  二、山水画中的“正”与“奇”
  “正”与“奇”不仅是艺术中学习传统的“正”,还要求新求异探“奇”。因此,不善追求画面变化的画家,容易拘泥于“正”,而懂得灵活善变的画家,也容易过于探“奇”,因此,画家要善于掌控画面的“正”与“奇”的“度”,那么山水画艺术才能出现自然、神、妙的境界。若把“正”与“奇”对立开来,那么国画艺术则会从厚重走向浅薄。正如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所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失去自然指的是超越客观事物的表象,而得到画的神气韵味,令人觉得精妙,但是精妙过头又变成谨细,反映了“正”和“奇”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是“正(自然)”是“奇(神、妙)”的基础,而过度追求“奇”则又“病”了。这正是古人评判国画作品所说的形神兼备,亦是“正”与“奇”相互交融的结果,这一辩证的理念贯穿于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
  首先,“正”与“奇”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一是从创作方法上来说,山水画中的创作需要感知客观世界,创作的过程中,是基于现实客观物象上的艺术加工和改造,在个景的造型上追求形似,具体作画时在对树的表现,需注意各种树的姿态与精气神,山需要表现出力量与厚重感,缥缈的云气要表现出它的轻盈,水要表达出它的流动的快慢或静止,正如南朝谢赫在六法说到:“三曰应物象形。”应物是作者对于眼中实物的感应,也就是所谓的“正”,从正面来观察,而象形则是作者心中的腹稿,因此,画家在立意时要打开思路,将自己的审美情趣、生活感悟与人生理想,还有对当代社会的理解等融进画面的表现之中,还要将各景进行主观营造。“正”与“奇”的思想观念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正”是以客观物象为基础,“奇”是作者创作中将表现的“景”升华为“意境”的过程。
  另外,从山水画的构图创作、设计经营位置、强调节奏关系、大小与呼应,以及如何安排画面、如何突出重点、拉开远近、布置虚实等,都需要不断思考。如同清代学者郑缜所说:“作画须先立意,若不能立意,而遽然下笔,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山水画的创作涉及到画家的文化底蕴、专业功底与眼界这些基本条件,因为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画家的一般要求,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可以当做“正”,应物象形六法中的基础法则,随类赋彩是基于应物象形的基础之上的法则,“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綷。”张彦远这里说到,世间万物变化万千,本身并不能靠墨色与五种颜色表现出来,但是画者之所以能够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加五色表现真实的山水变化,在欣赏的时候让观者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便是中国山水画的奇妙之处,计白当黑,用黑白世界表达彩色世间,从表面上看画面色彩单一,即使是青绿山水,色彩也不过寥寥几种,但是深层次的把握了山的特点,通过留白表达云雾,通过黑白阴阳生万象,这便是中国画实践中的“奇”:通过黑白阴阳、构图虚实来表达大自然的缤纷景色。构图的“奇”,显现在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它是一种主观的方式,可以让你在山下看近景,在山腰观中景,在山头俯瞰全景,这样的宇宙观与时空观,表现的大自然,是比真实的大自然还要壮观的胸襟。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观察方式、创作方式、思想理念、材料工具、文化涵养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超自然的审美意境。
  再次是从历史进程来看,以董其昌为例,董其昌尚师古人,少时学黄公望,中年汲取董源、巨然之营养,他曾说:“岂有舍古法而独创乎?他的画中之经营,笔墨摆放,皴法,无一不有出处。”他还补充“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可谓之“正”,形式上为正,艺术追求上需找根本,以古法为依据,而马远、夏圭则是“奇”的践行者,大胆摒弃了北宋以来以中锋为中心的构图习惯,大刀阔斧的选择去表达山中一角。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更是大胆的顶天立地,不让天地展示远景和全貌,打破了北宋时期全景式构图的旧例。但是董其昌在学古的基础上也有自我的表达修养,并不是完全对古人的临摹,而马远、夏圭没有古法的基础,也无法凭空创新。由此可见,“正”与“奇”相辅相成,马远、夏圭的画里有古画的法度可循,董其昌也有个人的创新。张彦远还说过:“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历代名画记》一书中以“正”为“奇”用,“奇”以“正“为基,再一次强调了二者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山水画的学习中,我们既无法抛弃传统的临摹古人的练习,也无法回避造型之外的创新,我们要做师法道的圣人,亦要做通画意的贤者,“正”与“奇”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构图立意,亦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山水画。今天,我们深入了解“正”与“奇”辩证的关系,并将它更好地运用于山水画的创作中,使我们以古人为师还不忘造化,“正”与“奇”也就是在临摹中继承,在创作中求革新,它的意义也在于,为山水画的学习与研究,提供辩证的学习方法,而摒弃机械的求形似或者是神似的桎梏中。
  参考文献:
  [1]史力生.易经科学新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2][东晋]谢赫.画品[M].孟兆臣,校释.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3][宋]苏轼.苏轼散文精选[M].王水照,聂安福,选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4]项穆.书法雅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M].承载,译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吴玉章(1878年—1966年)四川省榮县人。早年是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拥护者和宣传者,后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到1937年,由党派往前苏联和法国等地工作,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五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老任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他组织了纳粹党的冲锋队,却因反对希特勒而锒铛入狱他是蒋介石的高级顾问,却把军事情报无偿输送给苏联他是德国重要的反对派人物,却在战后的德国默默无闻 He organized the
北京市育才学校严格按照《管理标准》进行对标研判,在管理标准化建设中,学校重点抓以下三方面工作.rn传承红色文化,坚定抓好思想道德建设rn学校党委将育才的红色文化总结凝练
期刊
学校与世界上87个国家的40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成立国际研究生院,并于2017年5月发起成立了全球外国语大学
期刊
【摘要】数码版画的出现印证了现代科技介入艺术创作的趋势,也反映出信息时代背景下,简洁、精确、高效的大众审美诉求。对于当下中西方数码版画的现状和成因的研究,能够为中国数码版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数码版画;艺术形态;学术价值;市场价值  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始終伴随着新兴技术的涌现和创作观念的演变。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数码版画的定义、内涵、艺术语言以及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倭寇在伪蒙经济侵略概况》由察蒙特署编印,共分7章,从金融、工商、资源、财政、税捐、交通及纵毒敛财诸方面揭露了日本对我国察绥、晋北地区的侵略与掠夺.
金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中有:“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自注:“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然而,现有唐代文献中鲜有茶为女子美称的记载,宋
期刊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tepped and straight-through labyrinth seals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two different typical labyrinth seal
常常听到这些话“儿子最不喜欢我问他的情况,一问就急”“女儿写作业太磨蹭,边写边玩,怎么说也不行,我都快疯了”“儿子学习不好,我真是太失败了”……和学区房、课外班一样,这些教育难题都让父母特别着急、特别焦虑。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应该有怎样的教育智慧呢?  从时代发展视角看  教育观念需要转型升级。时代发展带来了观念的转变,父母的重要任务是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热爱生命,学会分享。有钱、有权不是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