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对的学生是已经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如何使高中学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老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及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 策略
引言: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节课,就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1.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琐碎的基本知识,才可学习应用。教师可以打破并重新组合教材结构,不需要完全按照书本教学内容的次序,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把一些内容,如章、节或知识点重新组合。
高中学生一般对信息技术都非常感兴趣,很想学,然而老师上来就重复初中学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上机也只是中英文输入练习,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会感到计算机学习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渐渐地兴趣就会消失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重新组合教材结构,首先让学生学习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信息获取,上因特网,同学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每当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发现了很多疑问,求知的欲望自然生成,这时再介绍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2.教师运用多种类比迁移,灵活运用知识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应该通过类比迁移教学方法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3.课堂教学应充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先设计安排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例如我利用延安是革命圣地这个可以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搜索延安图片并进行复制、粘贴等,开展自主学习。所以,知识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要让学生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若能对信息技术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4.信息教学应巧妙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使抽象难懂的变成形象易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比方。因此,我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为了讲清楚IP地址,同一网络中不能有相同的IP地址,不同的局域网中可以用相同的IP地址,IP地址比作学生名字,班级比作整个互联网,同一班级中学生名字相同了,老师提问时,不知道两个中哪一个站起来,而有两个学生的名字相同,但出现在不同班级中,就没有问题了。运用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的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5.教师演示与学生实践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演示法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解答疑难。学生实践操作占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有很多自己实践动手的机会。
教师演示完后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习的内容马上得到巩固。比如,在演示完后,设计一个相关知识的“小任务”,让学生稍微动动手就做好。然后再深入一点,设计一个稍难点的“任务”,学生自己动手做,然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对演示的同学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大大增强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6.充分运用表扬激励,给予学生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老师给他信心,他就有感觉会成功,就去努力。作为教师就要多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合理运用表扬。表扬比批评的效果好,表扬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批评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之间对立了,你如何去教育学生?所以通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
7.课堂教学应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领悟和掌握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每一节课都同样的要求学生完成相同的任务,或演示一遍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会导致优秀学生吃不饱,反映慢的学生消化不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出一些提高性题目,指导他们上机完成,给他们补充图像、多媒体作品、网页制作等一些内容。对于一些中等水平的学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巩固本课知识;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从零点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基础知识差而丧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这样一节课,可以使学生们都能在各自不同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在课下组成一帮一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只要能面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教学方式一定会更有实效。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 策略
引言: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节课,就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1.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琐碎的基本知识,才可学习应用。教师可以打破并重新组合教材结构,不需要完全按照书本教学内容的次序,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把一些内容,如章、节或知识点重新组合。
高中学生一般对信息技术都非常感兴趣,很想学,然而老师上来就重复初中学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上机也只是中英文输入练习,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会感到计算机学习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渐渐地兴趣就会消失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重新组合教材结构,首先让学生学习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信息获取,上因特网,同学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每当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发现了很多疑问,求知的欲望自然生成,这时再介绍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2.教师运用多种类比迁移,灵活运用知识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应该通过类比迁移教学方法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3.课堂教学应充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先设计安排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例如我利用延安是革命圣地这个可以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搜索延安图片并进行复制、粘贴等,开展自主学习。所以,知识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要让学生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若能对信息技术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4.信息教学应巧妙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使抽象难懂的变成形象易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比方。因此,我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为了讲清楚IP地址,同一网络中不能有相同的IP地址,不同的局域网中可以用相同的IP地址,IP地址比作学生名字,班级比作整个互联网,同一班级中学生名字相同了,老师提问时,不知道两个中哪一个站起来,而有两个学生的名字相同,但出现在不同班级中,就没有问题了。运用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的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5.教师演示与学生实践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演示法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解答疑难。学生实践操作占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有很多自己实践动手的机会。
教师演示完后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习的内容马上得到巩固。比如,在演示完后,设计一个相关知识的“小任务”,让学生稍微动动手就做好。然后再深入一点,设计一个稍难点的“任务”,学生自己动手做,然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对演示的同学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大大增强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6.充分运用表扬激励,给予学生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老师给他信心,他就有感觉会成功,就去努力。作为教师就要多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合理运用表扬。表扬比批评的效果好,表扬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批评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之间对立了,你如何去教育学生?所以通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
7.课堂教学应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领悟和掌握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每一节课都同样的要求学生完成相同的任务,或演示一遍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会导致优秀学生吃不饱,反映慢的学生消化不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出一些提高性题目,指导他们上机完成,给他们补充图像、多媒体作品、网页制作等一些内容。对于一些中等水平的学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巩固本课知识;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从零点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基础知识差而丧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这样一节课,可以使学生们都能在各自不同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在课下组成一帮一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只要能面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教学方式一定会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