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翡翠 玉石文化的宠儿
我们这里所谈的玉,特指翡翠,是东方玉石文化的代表。
那么,什么是玉?许慎《说文解字》里讲:“玉,石之美者。”《词源》给出了类似的解释,而《辞海》则更进了一步:“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美因人而异,个人的主观性很强,玉的定义就显得博爱。狭义的玉,以软玉里的和田玉和硬玉里的翡翠为代表,被认可度最高,广义的玉,包括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南阳玉、蓝田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等等。
美丽的翡翠,自然是玉了。但最早,翡翠不像今天这样被视为玉石,更不是“玉石之王”。清人纪晓岚见证了翡翠的拐点。他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说:“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谈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是说,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人参、珊瑚、青金石等等,都不名贵,云南的翡翠,还算不上玉,价格低廉,但如今比真玉还贵。
可以推断,乾隆皇帝之前,翡翠的地位不高。要知道,乾隆是一位玉痴,一生写过800多篇诗文赞玉,他的儿子们的名字全部都是玉的名字。乾隆所爱的玉,是和田玉。乾隆二十四年(公园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后,打开了玉的通道,从那一年起,玉的原石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但嘉庆四年,乾隆皇帝过世,嘉庆下旨,和田等地停止进贡玉料。没有了和田玉,清朝的达官贵人玩什么呢?翡翠。而慈禧太后对翡翠情有独钟,由上而下,翡翠逐渐替代和田玉,成为玉石新贵。
腾冲 翡翠文化的发祥地
此时,边城第一城腾冲,陆续涌现出了翡翠巨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腾冲“六大名玉”,到现在在翡翠界仍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嘉庆年间的翡翠名玉“绮罗玉”,就是腾冲绮罗人尹文达祖上从玉石厂带回的一块玉。用此种玉做成的一盏宫灯,挂到绮罗水映寺,整个庙内都被映绿了,非常稀奇。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 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国人对石头的审美是非常敏锐和准确的。时间更早一些,翡翠已进当时人的视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了他腾冲的朋友潘一桂,“潘一桂虽青衿、而走缅甸、家多缅货”。在离开腾冲的时候,潘一桂送给徐霞客两块“翠生石”,一块颜色白绿相间,另一块为满翠,水头略差。徐霞客将两块石头加工成“印池二方”,“杯子一个”,加工费“一两五钱”。由此可见,在明代,云南边界与缅甸的交往已经十分频繁,翡翠的交易已经十分繁荣,翡翠的加工业也十分发达。只是,价值还没有提升,名字是“翠生石”。翡翠的名称,应该在清代得到确定。
徐霞客的记述表明,云南腾冲等地翡翠的加工业和商业贸易十分繁荣,而书中对出产翡翠的缅甸北部山脉,有了准确的记述。
在玉文化历史研究学者、腾冲人马宝忠所著《玉出云南考》一书中,引用了英国人伯琅在《缅甸玉石贸易》中所表达的一个观点:“勐拱所产玉石,实为十三世纪中云南驮夫发现,大半由陆地运往中国销售,为中印中缅通商重要商品。”
马宝忠指出,“玉出云南”是一个历史概念。翡翠原料的产地是缅甸北部的勐拱地区,这一地区在明清时属中国版图,由云南腾越州管辖。史料记载,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帕敢、龙潭雾露河流域有一条长250公里、宽10至15公里的矿脉,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就在这3000平方公里之上,低温高压的条件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美玉宝藏。虽然云南并非翡翠的产地,但却是翡翠原料最重要的集散中心。
而腾冲,也成为翡翠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偏远的城市,让翡翠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清代,“上自后妃命妇,下及平民仕女,莫不以金玉翠珠为饰”。在民国,“翡翠控”很多。在现今,翡翠是腾冲人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汉代,在中国西南与南亚之间就有一条经云南连接中原内地和缅甸、印度的著名的贸易古道——蜀身毒道(南方古丝绸之路)。它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中国西南与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腾冲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这条丝绸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走夷方”,即“到缅甸去”,文化在交融和碰撞中产生,翡翠在交流中被发现。在那样一个时点,翡翠衔接起了中国八千年的玉石文化。
翡翠的历史,相伴着腾冲的历史。1899年,英国人在腾冲设领事馆,1902年5月腾越海关成立。据腾越海关统计,1920年-1929年进出口额占云南外贸总额的30.5%,涌现出洪盛祥、永茂和等十多个跨国商号,其分号遍及川滇诸邑和拉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而及缅甸各都市,远达印度加尔各答、葛伦堡和新加坡。
几百年来,腾冲都是红蓝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琥珀等名贵珠宝的最大集散地。据说,在清代有一家皇上册封的节妇,立贞节牌坊时他的孝子贤孙们就将琥珀镶在了上面。因为琥珀是松香或其他树脂百万年之后形成的化石,含有不变和恒久之意,因而有了“琥珀牌坊”之说。而腾冲上千年来解磨的翡翠很多,剩下堆积如山的玉石边角料,人们就用这些石料修了一座桥。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当年废弃的玉石边角料中有些是上好的玉石,就将这桥称作“玉石桥”。在老腾冲城内,还有用玉石的边角料铺筑的巷道和走廊。“琥珀牌坊玉石桥”的流传,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腾冲当年的繁华与富足。
“种”、“水”、“色”、“底”,这是腾冲人总结的翡翠相玉学词汇,现在依然被广泛使用。
一声声磨玉琢玉,一场场赌石解石,一次次晒宝赏玉。在腾冲,在翡翠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翡翠第一城”,翡翠传奇仍在继续。
我们这里所谈的玉,特指翡翠,是东方玉石文化的代表。
那么,什么是玉?许慎《说文解字》里讲:“玉,石之美者。”《词源》给出了类似的解释,而《辞海》则更进了一步:“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美因人而异,个人的主观性很强,玉的定义就显得博爱。狭义的玉,以软玉里的和田玉和硬玉里的翡翠为代表,被认可度最高,广义的玉,包括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南阳玉、蓝田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等等。
美丽的翡翠,自然是玉了。但最早,翡翠不像今天这样被视为玉石,更不是“玉石之王”。清人纪晓岚见证了翡翠的拐点。他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说:“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谈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是说,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人参、珊瑚、青金石等等,都不名贵,云南的翡翠,还算不上玉,价格低廉,但如今比真玉还贵。
可以推断,乾隆皇帝之前,翡翠的地位不高。要知道,乾隆是一位玉痴,一生写过800多篇诗文赞玉,他的儿子们的名字全部都是玉的名字。乾隆所爱的玉,是和田玉。乾隆二十四年(公园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后,打开了玉的通道,从那一年起,玉的原石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但嘉庆四年,乾隆皇帝过世,嘉庆下旨,和田等地停止进贡玉料。没有了和田玉,清朝的达官贵人玩什么呢?翡翠。而慈禧太后对翡翠情有独钟,由上而下,翡翠逐渐替代和田玉,成为玉石新贵。
腾冲 翡翠文化的发祥地
此时,边城第一城腾冲,陆续涌现出了翡翠巨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腾冲“六大名玉”,到现在在翡翠界仍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嘉庆年间的翡翠名玉“绮罗玉”,就是腾冲绮罗人尹文达祖上从玉石厂带回的一块玉。用此种玉做成的一盏宫灯,挂到绮罗水映寺,整个庙内都被映绿了,非常稀奇。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 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国人对石头的审美是非常敏锐和准确的。时间更早一些,翡翠已进当时人的视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了他腾冲的朋友潘一桂,“潘一桂虽青衿、而走缅甸、家多缅货”。在离开腾冲的时候,潘一桂送给徐霞客两块“翠生石”,一块颜色白绿相间,另一块为满翠,水头略差。徐霞客将两块石头加工成“印池二方”,“杯子一个”,加工费“一两五钱”。由此可见,在明代,云南边界与缅甸的交往已经十分频繁,翡翠的交易已经十分繁荣,翡翠的加工业也十分发达。只是,价值还没有提升,名字是“翠生石”。翡翠的名称,应该在清代得到确定。
徐霞客的记述表明,云南腾冲等地翡翠的加工业和商业贸易十分繁荣,而书中对出产翡翠的缅甸北部山脉,有了准确的记述。
在玉文化历史研究学者、腾冲人马宝忠所著《玉出云南考》一书中,引用了英国人伯琅在《缅甸玉石贸易》中所表达的一个观点:“勐拱所产玉石,实为十三世纪中云南驮夫发现,大半由陆地运往中国销售,为中印中缅通商重要商品。”
马宝忠指出,“玉出云南”是一个历史概念。翡翠原料的产地是缅甸北部的勐拱地区,这一地区在明清时属中国版图,由云南腾越州管辖。史料记载,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帕敢、龙潭雾露河流域有一条长250公里、宽10至15公里的矿脉,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就在这3000平方公里之上,低温高压的条件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美玉宝藏。虽然云南并非翡翠的产地,但却是翡翠原料最重要的集散中心。
而腾冲,也成为翡翠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偏远的城市,让翡翠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清代,“上自后妃命妇,下及平民仕女,莫不以金玉翠珠为饰”。在民国,“翡翠控”很多。在现今,翡翠是腾冲人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汉代,在中国西南与南亚之间就有一条经云南连接中原内地和缅甸、印度的著名的贸易古道——蜀身毒道(南方古丝绸之路)。它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中国西南与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腾冲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这条丝绸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走夷方”,即“到缅甸去”,文化在交融和碰撞中产生,翡翠在交流中被发现。在那样一个时点,翡翠衔接起了中国八千年的玉石文化。
翡翠的历史,相伴着腾冲的历史。1899年,英国人在腾冲设领事馆,1902年5月腾越海关成立。据腾越海关统计,1920年-1929年进出口额占云南外贸总额的30.5%,涌现出洪盛祥、永茂和等十多个跨国商号,其分号遍及川滇诸邑和拉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而及缅甸各都市,远达印度加尔各答、葛伦堡和新加坡。
几百年来,腾冲都是红蓝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琥珀等名贵珠宝的最大集散地。据说,在清代有一家皇上册封的节妇,立贞节牌坊时他的孝子贤孙们就将琥珀镶在了上面。因为琥珀是松香或其他树脂百万年之后形成的化石,含有不变和恒久之意,因而有了“琥珀牌坊”之说。而腾冲上千年来解磨的翡翠很多,剩下堆积如山的玉石边角料,人们就用这些石料修了一座桥。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当年废弃的玉石边角料中有些是上好的玉石,就将这桥称作“玉石桥”。在老腾冲城内,还有用玉石的边角料铺筑的巷道和走廊。“琥珀牌坊玉石桥”的流传,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腾冲当年的繁华与富足。
“种”、“水”、“色”、“底”,这是腾冲人总结的翡翠相玉学词汇,现在依然被广泛使用。
一声声磨玉琢玉,一场场赌石解石,一次次晒宝赏玉。在腾冲,在翡翠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翡翠第一城”,翡翠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