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见靠不住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爸一直没有正眼看我带回来的桃子。
   这种桃子是我从单位拿回来的。正值深秋,是这种桃子上市的旺季,同事从平山县山区采摘回来一箱桃子,淡淡的绿色,斑斑点点的红晕,那是太阳留下的能量。我一直认为,浑身绿色的桃子,基本没有熟透,吃起来定然酸涩;即便是一些熟透的桃子,吃起来也是味同嚼蜡,难以下咽,更别说这种淡绿色的桃子了。这似乎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估计同事采摘时尝过,他微微一笑:你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吃不好吃,一尝便知道。
   是啊,光看是看不出味道来的,眼睛代替不了嘴巴。
   我拿了一个桃子到水房沖洗干净,咬了一口,细细地咂摸。嗯?脆甜脆甜的,透着一种同时上市的脆枣的味道,很有嚼头,不是那种没有筋骨的;而且透着一种真正的甜味,不是那种化肥催出来的寡淡的甜。
   品味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不错不错!我连着夸赞,又狠狠地咬了几大口,旁边的几位同事也深受我的感染,同样洗了洗,大快朵颐起来。办公室里响起大家满意的咀嚼声。
   估计,老爸一定是跟我有着类似的看法。听了我的讲述后,老爸眼里不屑的神色开始慢慢褪去。他用刀子把桃子分成几块,招呼孩子过来一起分享。孩子很快吃光了手里的那块,不停地感叹:好吃好吃。老爸也是连着吃了两块,并且不住地点头。
   真的感谢这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桃子,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什么叫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段类似的经历,比上面这个故事更可笑。
   大学期间,我在四川成都读书。第一个暑假,返程回老家,心想,空着手回家太不像话,带点水果回去吧!
   说实在的,那个时期,交通还不像现在这么便利,物流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南方人吃北方水果,或者北方人吃南方水果,并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七月的成都,正是柚子上市的旺季。满大街黄灿灿的柚子,又大又圆,像大西瓜一样很吸引人。关键是老家很少看到柚子,得嘞,就是它了,正好让全家人尝尝鲜。
   回家的时候是信心满满的,但是,到家后一品尝,却令人大失所望。每个人咬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了,怎么那么苦,苦瓜一样的苦。除了掰下来的几瓣儿,那个柚子放在小桌子上,家人再懒得动它。于是乎,我把剩余的部分扔到了房顶上。
   那只无辜的柚子,在房顶上可怜地孤零零地待了很长很长时间,慢慢地腐烂,慢慢地风化,慢慢地消失了。这个过程中,我几次爬上屋顶,都会看到它。而那种成见,是看一次固化一次。
   那个时候,我天真地认为,所有的柚子可能都是这个味道吧,只是北方人吃不惯吧。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打开思维想一想,这个柚子可能根本就没有熟透,可能就是万万千千柚子中的一个渣滓,根本代表不了全部柚子的味道。
   那种苦涩的味道,在我脑海里盘桓了好几年,凝固了好几年,绵延了好几年。这几年当中,我再也没有碰过柚子。
   直到有一天,跟妻子回娘家,岳父岳母搬出来一个大柚子,我压根儿就没有动嘴的念头,是妻子递给了我一瓣儿,我勉强地尝了尝,嗯?怎么这么好吃啊!丰富的汁液,淡淡的清香,微微的酸甜,清清的凉润,一切都是刚刚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跟我当年品尝的味道一点儿都不一样。那是真正的成熟的味道。
   真的感谢岳父岳母,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了柚子,并且把一个成见彻底击碎。
   对于水果的成见,也许只是小事情。而人与人之间的成见呢?往往就是因为些许鸡毛蒜皮,甚至一两句道听途说,就有可能让彼此陷入“疑邻盗斧”的怪圈,用固有的思维、偏执乃至错误的看法判断人和事,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
   一个成见,真是害人不浅。有些成见,根本靠不住。你抱残守缺,你固执己见,那么对不起,你将错过许多人间美味,你还将错过许多真正的朋友,你更将错过许多真正的生命体验。
   摘自《燕赵都市报》2019年12月4日    童玲/图
其他文献
大观园组织起了女子蹴鞠队。湘云、探春打前锋,宝钗、袭人居中策应,李纨、惜春等担任后卫,林妹妹也不甘示弱,当半场守门员(余下半场归贾迎春)。宝玉担任主教练,他领略过王府格格蹴鞠队的厉害,自然能够胜任。   随着蹴鞠队声名鹊起,大家聘请王熙凤做蹴鞠队的CEO。人家理财水平就是高,没几日就拉来了薛记钱庄等的赞助,正式成立了红楼梦俱乐部,薛蟠代表薛记出任名誉董事长。在两位领导的倾力策划下,红楼梦俱乐部参
期刊
忽然很想吃面疙瘩萝卜汤,散步回来,爱人已经做出来香喷喷的一锅疙瘩汤,盛在面盆里晾着,等我品尝。我吃了两大碗,连连夸赞,爱人得意地说:“味道不错吧?”她交代了打电话请教妈妈的过程。怪不得味儿清爽爽、筋道道呢,原来搬了救兵。   以前,疙瘩汤在农村是再寻常不过的汤食了。它简单易做,亦饭亦菜,一般是遇到了连阴雨,不好蒸硬饭了才做。阴雨天柴火潮湿,不易燃烧,即使烧起来也烟熏火燎呛人,所以不能做费火的蒸馒
期刊
打十字绣流行那会儿我就开始好奇,怎么每个人都有那么多闲工夫呢?全跟心灵手巧的老太太似的,惜时如金见缝插针把时间都积攒着在布上作画,一针一针也不怕花眼,什么事没有都得做出一副“临行密密缝”的姿态。至今,我们家门框上还挂着一幅字,纯黑的底儿,大绿字,上书“明镜高悬”,我妈不让扔,说是闺蜜亲手纳的。我们家又没升堂的仪式,还得庆幸人家没用白线,也不知道闺蜜是不是色盲,哪有用大黑布料的。   后来我的朋友
期刊
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出现一批热词,比如“舵手姐妹”,是形容姐妹之间感情好,彼此的喜恶都以对方的意愿为前提,你喜欢的我也喜欢,你反感的我也反感,总之彼此间会给予无限的支持和信任。   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舵手”之情呢?电视剧《乔安你好》给出了答案。乔安有一个名气不大的闺蜜写手,创作的长篇小说五易其稿仍然被毙。面对失意至极的闺蜜,乔安除了精神打气外,还尽最大努力购买闺密小说的剧本改编权。不巧这时候
期刊
与谁为邻  周振国   苏州拙政园中有一座别致的扇形小亭,名“与谁同坐轩”,取意苏东坡《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旅游景区的一座休闲亭子,坐与不坐,与谁同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即便是一次出行,与谁一起,好与不好,说到底就是一次短暂经历而已。但人生路上,与谁同行,或与谁同坐,恐怕就得琢磨琢磨了,想必这也是“与谁同坐轩”的巧妙用意吧!  不识花  许厚全   各种识花软件让花草树
期刊
常常惊讶于自己的“怀旧”,虽说在北方的运河边已经生活了16年,萦怀挂心的,却总是江南往事……   那时家家都穷,平等地穷着。   普通人家若想买一块手表、购一辆自行车、添一架缝纫机,那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得制订一个长远规划,需要全家老小勒紧裤带,清汤寡水熬上一年半载。即便如此,想办大事,还须“邀会”。   “邀会”,是古老的“民间融资”形态,是上世纪60年代,我母亲和老街坊的一种经济互助,
期刊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严厉禁赌。凡抓住赌博者,无论是官是民,一律断手断脚。后来不再如此凶残,但按《问刑条例》规定,抓住仍然要游街示众,官员则革职查办。然而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赌博之风渐渐盛行。至成化年间,起源于昆山、苏州一带的“叶子戏”蔓延成时髦娱乐,及至“进士以不工赌博为耻”。《万历野获编》说:“今天下赌博盛行,其始则失货财,甚则鬻田宅,又则为穿窬,浸成大伙劫贼,盖因本朝法轻,愚民易犯。”
期刊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唐代诗人李贺有“网丝漠漠无形影”之句,借此为题说说“网事”。   20世纪90年代,网易、搜狐、新浪等一批网站问世,门户时代开启,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启蒙阶段;此后BAT相继成立,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接着是移动互联网阶段,QQ微信即时通讯、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租车买票掛号……海量应用几乎覆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2019年10月2
期刊
赵本山演小品调侃“白云”:名人就是个人名。名不正言不顺,希望取个响亮的名字无可厚非,有本《姓名学》把取名吹得神乎其神,北京雍和宫周边就有专为人取名的,价格几百上千元。有人为彰显个性取怪异名字,媒体多次报道他们办身份证受阻。《杂文月刊》2019年11月下《自己的姓名谁做主?》披露因取名打官司的,当属极端。   笔者以为姓随父随母,问题不大;名虽然由自己做主,但要符合相关规定,还要让别人认识。时下取
期刊
那年到巴黎,有事去圣但尼,发现那条街的商店在变,橱窗在变,连带街景也在变。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不足为奇。但细细打量这个老城区,还是有三样东西不变:   那站在街心的小凯旋门尽管老态龙钟,像个披着褴褛旧衣的破落贵族,虽历经岁月沧桑,很不体面地横在岁月和时尚的十字路口,但毕竟守住了自己的那块阵脚,管你喜欢不喜欢。   再有,就是街区的热闹不变。那个老城街区像是有种魔力,有种磁性,把那些男男女女,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