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开展工作,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历史教师增加了压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提高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我们历史教学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 历史 兴趣 培养
1 精彩的导入激发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如果能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提起兴趣,就能为整节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上新课时候我经常以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或出人意料的事件导入,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兴致盎然,从而整节课都能保持较高昂的情绪学习新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时,我第一句话是:“先考考大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等学生争先恐后答出答案,我又依次问:“其中王昭君是什么时代的人?”“相关的有名典故是……”“‘昭君出塞’是出到哪里?”分别得出答案后,我将话锋一转,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讲述的是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是否汉朝与匈奴一直都保持着在友好关系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
2 善于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不能像倒水一样把知识灌进学生的头脑中。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不讲的原则,设计了自读环节并提出了学习要求:①自读教材,获取教材中历史信息。②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相互讨论或问老师。③自读时间是15分钟,自己发现问题。④在合作交流基础上,尽量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能弥补学生因个体差异形成的学生需求的差异,学生在自读中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现、思考一些问题。自主学习平台的设置,不仅使学生有提前预习的准备,也给我提供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机会,使教育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既让学生“吃饱”,更要学生“吃好”。
3 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努力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上课对学生充满激情,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努力创设宽松、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注意做到对于学生发表的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 “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正如苏联教育家苏堆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历史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满足学生的这些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特别注重课堂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讨论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就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展示自我。学生乐于参与,也就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慢慢形成了。
5 充分合理的利用历史课程的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联系有人鼓吹台湾独立,妄图建立台湾共和国,编织“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 兴趣 培养
1 精彩的导入激发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如果能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提起兴趣,就能为整节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上新课时候我经常以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或出人意料的事件导入,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兴致盎然,从而整节课都能保持较高昂的情绪学习新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时,我第一句话是:“先考考大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等学生争先恐后答出答案,我又依次问:“其中王昭君是什么时代的人?”“相关的有名典故是……”“‘昭君出塞’是出到哪里?”分别得出答案后,我将话锋一转,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讲述的是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是否汉朝与匈奴一直都保持着在友好关系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
2 善于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不能像倒水一样把知识灌进学生的头脑中。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不讲的原则,设计了自读环节并提出了学习要求:①自读教材,获取教材中历史信息。②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相互讨论或问老师。③自读时间是15分钟,自己发现问题。④在合作交流基础上,尽量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能弥补学生因个体差异形成的学生需求的差异,学生在自读中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现、思考一些问题。自主学习平台的设置,不仅使学生有提前预习的准备,也给我提供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机会,使教育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既让学生“吃饱”,更要学生“吃好”。
3 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努力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上课对学生充满激情,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努力创设宽松、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注意做到对于学生发表的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 “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正如苏联教育家苏堆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历史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满足学生的这些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特别注重课堂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讨论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就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展示自我。学生乐于参与,也就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慢慢形成了。
5 充分合理的利用历史课程的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联系有人鼓吹台湾独立,妄图建立台湾共和国,编织“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