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段品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了这段文字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很多陌生的字眼对柳树进行描述,请你找到这些词句,好好品味,你感受到了什么?
  3. 交流,相机进行读说训练。
  “生铁铁锭”——把自己的身躯当做与环境抗争的武器。
  “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苍郁的绿,深沉的绿。理解“锻”“铸”: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就像巨大的熔炉,它塑造了这株柳树特有的形象,它是一个经受命运捶打的英雄。
  “巍巍然”——很高很大雄伟的样子,体会叠词作用。
  “撑立”——它像一把巨伞,挡住的是干旱、寒冷、雷轰、电击的侵袭,它用力撑起的是自己的一方生存的天空。
  “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生命伟力”与“生命力”比较,它身上彰显出的生命力能震撼每一个见到它的人。
  让我们来读好这段话,让它的形象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
  4. 难怪作者要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神奇不仅是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更因为它蓬勃的生命力。
  【片段二】
  1. 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一棵树吗?在写什么样的人?
  2. 其实作者陈忠实也是一株高原柳。他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小村子,因为家里贫穷被迫休学,他没有上过大学却自学成才,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98年凭借小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所以,有人说陈忠实是借《青海高原一株柳》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称作“托物言志”。
  3. 让我们再读最后一段话,让青海高原一株柳巍巍然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4.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爱莲说》《紫藤萝瀑布》,重点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阅读,准备交流。
  [评析]课堂教学转型应立足学情分析。只有熟悉了学情,教师才能为学生搭建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平台,学生才能“自奋其力”,学得高效、愉快。
  一、 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语文学习特点
  “片段一”第5自然段的教学由两个问题串起,这两个问题是有层次的:第一个问题指向对这棵树浅层的印象;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借助作家独特的文字表达,关注这棵树精神层面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是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慢慢发展起来,但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柳树的表层形象转而关注柳树的精神层面。
  二、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应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种分寸的把握植根于对儿童认知心理的了解。“片段一”
  在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第5自然段后,凭直感表象讨论“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这一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但这是一篇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且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又颇具匠心、独树一帜,学生仅凭原有的认知水平是不能对这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柳树的品性真正领悟透彻的。所以,教师没有急于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一棵柳树”?而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提出第二问,这一问题的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的水平,它能引领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确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关注到了“生铁铁锭、独特锻铸、强大感召”,还关注到了“巍巍然、撑立、生命伟力”等词语,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打开了他们阅读感悟的的思路,凭借自主的朗读感悟,真切地认识了柳树的品性特点。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对课外拓展内容的阅读兴趣远高于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因而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多种渠道的阅读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满足于“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方法的揭示,而是结合作者生平使學生对这一写作方法有了感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推荐了两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主动阅读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关注全体和关注个体相结合,有引导,有要求,有交流。这样的学习基于学生的需要,自然受学生欢迎,也一定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发挥“习惯篇”优势  苏教版小语教材一至十二册每册课本的开头,都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题,编排了彩色照片,形象生动地给学生展示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五上教材编排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学会使用工具书”。我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让学生先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所有难理解的生词,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教学效益。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除此之外,教材每册还编排了一些古今
期刊
从教小学语文十多年,我有了一种疲惫的感觉,感觉到我的课就像一张白纸,尽管每一页都印着不同的内容,学生也能从每一页中得到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可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虽然有时也在那些纸上加上一些自以为很美的“小点缀”,但往往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1. 精心准备了,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了。大多数教师往往选择多媒体这一课堂“小点缀”。殊不知, 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件制作,对于提什么问题,播放什么视频音乐,显现什
期刊
在对话的时代,话题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教学实践中,话题设计问题颇多,影响了教与学的效益,值得我们重视。  一、 话题应从“千文一面”走向“凸显文体”  一位教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先明确“滴水穿石”的启示,理清三个事例,接着出示话题:“具体感受三个人物的表现,品一品,从不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选一两个人物作批注,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该文时抛出的话题是:“从文章
期刊
一、 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 这节课,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继续去欣赏美丽的冰花。让我们再一次呼唤它的名字。(生看板书,多形式读课题)  2. 上节课,小朋友认识了许多词语宝宝,跟它们打打招呼吧!(课件映示词语)  树叶 小草 牡丹  宽大 柔嫩 丰满  晶亮 洁白 漂亮  爷爷 时候 玻璃  分行,一组组地读,齐读轻声字。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的
期刊
一、 端正教学思想,优化农村习作教学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要与农村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面向农村,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农村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习作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如“帮妈妈拆毛线”“改造旧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确定一个目
期刊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海》,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海边吗?玩得开心吗?你们在海边都干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  2. 出示课题,让我们通过词串识字来回味一下大海的美丽风光。  二、 观察插图,想象意境  1. 你看到插图上画了些什么?  2. 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3. 指名按顺序说说图意,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点到的事物,最后构成教材上押韵的词串。  三、
期刊
一、 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向学生展示一副副内容多样的春联)随着热闹的乐曲,我们感觉农历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春联,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吧!  二、 精读感悟  1 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这一段写了哪几副春联。  2. 交流找到的春联。(映示四副春联)  3
期刊
一、 创设情境,感受北风的冷  (上课后,教师轻轻地推开北边的窗户,呼呼的北风吹进来,同学们不由得缩起了头,奇异地看着老师)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用这样的眼神看着老师呢?  生:今天的北风这么大,老师为什么还要开窗户?  生:我的脸摸上去冷冰冰的,小手已经冰凉了。  生:冷风直往我脑后灌,我快受不了了。  师:这北风真厉害,我们还是将窗户关上,把北风挡在外面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北风有关。
期刊
一、 赏识激励——点亮习作心灯  不少知名人士在回忆自己写作的经历时,时常会提及儿时激起自己写作兴趣、领自己进入文学之门的老师。教师在给学生点评时,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习作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之获得写作前进的动力,点亮习作心灯。  如在点评学生习作《难忘茶香》时,我这样写道:“读着文章,仿佛闻到了那一阵茶香,依稀看到了那一片绿色的茶山,耳边回荡着《采茶曲》,这是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浓浓
期刊
一、 复习导入,呈现整体  1. 听写词语  瑞典机械爆炸艰苦逝世实验  毫不气馁 荒山野岭 劈山筑路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尽量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  二、 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书,看看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痛苦,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 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