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色彩课程”的新实践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ccxx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是色彩教学。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学生的作品缺乏冲击力和感染力,很难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本文阐述的是以“美术基本核心素养”为主旨,对“初中色彩课程”进行新的实践,借助大师们的引领,通过玩转色彩、选择色彩、对比色彩、分割色彩等步骤,对“热抽象”、“冷抽象”、“野兽派”、“点彩画”中的色彩进行针对性赏析,让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让教学行之有效,让学生真正提高美术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 色彩 情感体现 教学实践
  色彩,作为绘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其他模块,初中的色彩课程是较为薄弱的,问题也是较多的。
  其一,初中学生对色彩有所了解,但真正应用色彩的内容很少,色彩仅仅作为作业辅助用具,或是作为欣赏课的主角在屏幕上显示而已。其二,彩铅、蜡笔、油画棒等携带方便、应用简单的颜料被广泛替用,而水粉这类却无人问津。其实,作为色彩的初学者,水粉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学水粉可以从色彩的调和搭配、着色技法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对学习色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三,色彩的相关知识既广又深,讲得过于专业,学生易失去兴趣,讲得过于单薄,学生又学不到东西,因此很多教师都选择避而不谈。
  尹少淳教授提出的“美术基本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认真解读这五项内容,不难发现其每项都和色彩教学相关,要进步一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就势必要改变当前的色彩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在没有过多的专业技能支撑下,表现出色彩的魅力?让学生在有限的美术课堂中,既能学到一定的色彩知识,又能呈现出较好的美术作品?这自然成了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人的色彩感觉大体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是指人看到色彩后的感觉,思维反应是人对色彩的判断和选择。”[1]直觉反应是大自然所给予学生最原始的感受,就是“固有色”。而思维反应则是学生通过色彩知识的积累,分辨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异,将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相结合,主观地选择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从“直觉反应”向“思维反应”发展呢?带着种种问题,走近艺术大师们,请大师们指点迷津:围绕“美术基本核心素养”,以水粉颜料为基础材料,做到每课各有侧重,每课均有突破,进行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玩转色彩,体验情感
  刚开始上色彩,许多学生就联想到可与照片媲美的写实水粉画,惊叹之余却不敢动手。更有学生表示,从小到大最怕碰颜色。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首先让学生试着“玩”色彩。
  尝试:在一张大纸上,随意用画笔涂抹各种颜色,或者用笔或其他方式进行着色。看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工具多,谁的色彩丰富,谁的效果奇妙。
  没有图片的束缚,没有工具材料的限制,学生玩得很过瘾,各种方式层出不穷:有将颜料直接挤压在纸上形成长线条的;有用毛笔使劲甩形成各种点状的;有用嘴吹液体状的颜料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有用笔杆刮、擦颜料,用羽毛、废纸、钥匙、手指等进行碾压,形成各种肌理的(见图组1)。
  等学生完成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是如何画的,绘画时有着怎么的心情,能不能从画面中有所体现。
  《短暂的热情》说:一开始觉得很激动,就用了大块的红色,可后来一看不好看,又有点畏手畏脚,就用了蓝色,所以画面左右感觉不一样。
  《暖冬》说:把红黄蓝三原色直接挤在纸上,然后用笔杆涂抹,发现色彩融合后很美,就像当时的心情一样,冬天里暖暖的。
  《我的青春我做主》说:第一次画得这么畅快淋漓,用手指沾了各种颜色随意的点,最后还用笔直接甩颜料,感觉很开心,很愉悦,画面中纯色的点状就代表了激动的心情。
  ……
  传统的色彩情感练习是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来画,而这次采用逆向而作,让学生先画再谈感受,反而让学生更加明白色彩的情感趋向,在绘画中无意识出现的点线面等美术语言,也让他们对“抽象画”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再来欣赏康定斯基、波洛克等作品时,学生就很自然的站在画家的角度,猜测画家作画时的方式,想象画家当时的心境,揣摩畫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对“热抽象”的理解也较为深层次了。
  二、选择色彩,提高敏感度
  康定斯基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够敏感,色彩就只会给他留下暂时和浅显的印象。然而,对一个较敏感的心灵,色彩的效果就会更深刻,感染力更强。”[2]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在绘画时能更好的选择色彩,让学生进行色块选择练习。
  首先对蒙德里安的《灰树》、《百老汇的音乐》与康定斯基的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引出“冷抽象”的概念。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将形象简化,画面中各种直线和弧线相互交错,产生独特的律动感,色彩的选择是很主观的,《灰树》中选择蓝灰色,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萧条,而《百老汇的爵士乐》则选择红黄蓝三原色,快乐、明亮,生机勃勃且充满韵律感。
  尝试:让学生选择“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用线条将画面进行分割,再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达该季节的特点。
  呈现的作业如同一篇篇和谐的乐章(见图组2),色彩与主题情感能相映成趣:蓝绿为主的冷色调中有几块紫红的小块面,象征着春暖花开;绿色调中的隐隐可见红黄块面,象征着繁荣茂盛;墨绿色的原野,添加红黄块面,象征着秋季丰收,大块的蓝色,象征着秋高气爽;蓝灰色调中添加红色小块面积,象征着冬季暖阳。
  三、对比色彩,强化效果
  马蒂斯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3]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喜欢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大胆、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以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野兽派的基本特点:其一是忽视透视法,形体几乎为平面造型;其二是用色饱满、鲜艳,纯度高,对比强烈,如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使画面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
  尝试:以“静物”为主题,选择合适的物象进行构图,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畫面。
  塞尚曾强调:“人们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线描和形象塑造的秘密就在于色调的对比和协调。”[4]无论画什么画,色彩的表现都不该是机械般地拷贝自然,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感受、体验,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协调的搭配,使色彩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虽然有些色彩的应用还不是那么完美,有些色彩的搭配也不是那么和谐,但他们已初步学会了形体的处理和色彩的选择,并能有意识的运用色彩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见图组3)。
  四、分割色彩,表现体感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这样形容西涅克的画:“他的色彩象海浪一样扩散着,分出层次,碰撞着,互相渗透着,形成一种与曲线美相结合的丰富效果。他用以表达这些欢乐和冲突的调色板是允许有纯色。”[5]的确西涅克的绘画,色彩鲜明和谐,他将没有调和过的颜料,直接用圆点画在画布上,这种将色彩分割成无数的色点排列而成的画,不能正确表现出物体的形状,但却充满了光影效果,使画面体积感极强。
  以西涅克的《圣特罗佩松树》一画为例,从局部研究色彩的应用,如画中的树叶,光照的部分以红黄为主,阴影的部分以蓝绿为主,不同的色调对比强烈,冷暖感觉鲜明;再如背景,通过类似色的应用,将背景表现得极为和谐。
  尝试1:先让学生在小纸片上进行色彩练习:如蓝色与黄色的点相结合变成了绿色,红色与黄色的点相结合变成了橙色……以此加深学生对色彩形成、色彩搭配的认识(见图组4)。
  尝试2:再让学生以“树”为主题,参照相关的图片,创作一幅点彩画。
  很快,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点彩画就完成了。虽然,学生的颜色还是过于单一,没有过多的考虑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三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过多色彩的对比,但还是能看出学生对整体额色调有所把握,局部中也能看到有色彩的对比和环境色的影响了,并能较好的体现明暗关系,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见图组5)。
  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
  美术可以说是一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课程。色彩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画出逼真的作品,也不是将色彩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能否将这些学有所用。学生的作品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在这不完美中,也许有某个精彩的创意,有某笔奇异的线条,有某处动人的色彩……它们无法言喻,但会让观者感到它们的意义。它们是物化的媒介,是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外化。再说,在色彩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放下包袱,在实践中体验色彩的情感,感受色彩的对比,体会色彩的节奏,建立对色彩的审美体系,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色彩课程新实践的理念。还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也有很多自我的感受和想法,正确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画出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独特感觉,这是对观察力、欣赏力、绘画力、创意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开拓学生的艺术潜能,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围绕“美术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美术色彩课程”的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各种画派的赏析,让学生博采众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15.
  [2、4]陆序彦.造型基础与材质构成表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1.23
  [3]西湖当代美术馆.马蒂斯的色彩.[EB/OL].http://www.wtoutiao.com/p/22ci57z. html.
  [5]魏婕.点画出生活的明亮色彩.[EB/OL].http://www.zxart.cn/Detail/230/69460.html.
  (奉化市奉港中学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屠凡殊 《马路上的救赎》 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期刊
蔡佳乐 就读于义乌市福田小学。我性格活泼开朗,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不忘了学习书法。平时喜欢看书画画,在学校里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活动。不断地学习,持续奋进,2015年,在HCA少儿书画大赛中我收获了金奖,在第二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暨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更是获得最高荣誉—书画小明星奖。这是对我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激励,而我也将继续前行,争取更进一步!
期刊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各种教育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美术教学也应重视提供足够信息与自主性发展的原则。现从图像“五式”的运用,探究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梯度正对应基础式感知  梯度正对应感知是图像感知的基础式下策,指教师将美术教材中的各类图像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将内容相关联的图像组成图像组,设计图像认知的梯度,由浅入深。  1.图像链的建立  理清资源脉络,确立单元主题性质的图像链。
期刊
王 健 70年生,号一笑斋主,佛德居士。善草书,书风清雄古雅。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中青年书画家联谊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丰县中阳书画家协会主席,丰县书协副主席,丰县文联委员,古丰书画院院长。美术报·第三届陈振濂书法名家工作室成员,清华美院首届书画名家陶刻班成员。
期刊
【教学内容】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7课《有趣的属相》  【教材分析】  《有趣的属相》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一课。因此,在邮票设计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以及邮票的一般常识。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创作设计邮票的过程中提高学
期刊
王言芳 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浙江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嘉兴市第九批学科教学带头人,桐乡市十佳师德标兵,嘉兴市曹建林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言芳老师结合桐乡本地蓝印花布特色民间工艺,致力于非遗进校园项目研究。蓝印花布课题地市级立项4个,研究论文获奖发表12篇次,承担或指导省市级蓝印花布公开课讲座十多节,近年来研究活动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新闻20多篇次。主创的蓝印花布时装秀《古镇雨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笔者的一节公开课例为引,从小学低段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等方面,探索实践全情境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教学效果。通过全情境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关于情境导入、情境教学、情境作业、情境点评、情境拓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全情境式 情境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
期刊
于 明 1984年生于河北故城,2012-2014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师从梁占岩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2年作品《天光》 获2012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3年作品《暖阳》 获201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作品《甲午·笑颜》入选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哈尔滨  2014年作品
期刊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欣赏课仅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的简单了解,而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没能锻炼学生大胆评述对象的能力。而且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对美术作品作评述赏析的积极性是不具备很大兴趣的。所以对于初中美术的欣赏课型中,学生每次都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分析得疲惫不堪也不见得有良
期刊
张绪祥  艺名墨石,1975年生于合肥。  安徽省青联委员;  合肥市庐阳区政协委员;  合肥市青年美协副主席;  新徽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美协安徽省分会会员;  安徽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合肥市美术家协会组联部主任。  主要赛事:  2001年作品《时代潮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  2001年国画《万壑鸣泉》参加《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优秀奖;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