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和前掷实心球的成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91-01
  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爆发力与弹跳力的运动项目。它要求下肢与髋部肌肉协调快速用力,并与上肢的摆动相配合,所以它也需要一定的灵巧性。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是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发展投掷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一项以力量为基础,以动作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体育考试、会考的必测项目或选测项目,那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大家交流一下。
  对于如何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在这里面需要注意的细节有这样几点:第一,两脚不要外八字,最好平行或稍内扣,第二,半蹲预摆,大腿于小腿之间角度90度左右,起跳时跳出角度和地面大概25度到30度左右。第三,跳前两臂后摆时憋气,增强肌肉起跳时的瞬间爆发力。第四,跳起后两臂向前上方摆臂要迅速有力。
  2提高身体素质
  立定跳远需要的是腿部的力量,因此可以多做一些下肢的力量训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负重做深蹲+仰卧起坐练习,不要求做得组数太多,但是每组的数量应接近自己的极限,这样能提高下肢的爆发力和腰腹肌的力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第二, 两手背在身后跳台阶,两脚平行开立,屈膝半蹲,用前脚掌力量做连续跳台阶动作。一次可跳10~15个台阶,重复7~8组。这个在做的时候不要太疲劳,要注意安全。第三,障碍物跳,如栏架跳,高度调整因人而异,可用橡皮筋儿来代替栏板。栏架的数量可以由一个发展到多个,可以连跳,做的时候也是要注意安全,不可蛮干。这样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蹬地的爆发力。
  3 结合游戏练习提高兴趣
  3.1划线练习,具体方法是,在地上画条起跳的线,然后从起跳的线在画几条终点的线,例如一米八画一条,一米八五画一条,一米九画一条,每天坚持练习,不出半年你就会跳出个好成绩的。第二,跳绳,能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对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第三,跳远比赛,增强自己的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再说说实心球前掷,实心球掷的远近取决于出手的角度,高度和出手速度,要想快速提高成绩,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完成。那么怎么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提高自己投掷实心球的成績呢?
  3.2正确熟练的掌握前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
  1、握球和持球:握球的方法: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撑,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两侧将球夹持,(男生两食指接触,女生两食指中间距离为1-2厘米),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握球后,两手下垂自然置于身体前下方,这样可以节省力量,在预摆时增大摆动幅度,握球和持球时应注意:①球应握稳,两臂肌肉放松;②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2、预备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地,两手持球自然,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偏前,眼睛看前下方。 3、预摆 :预摆是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良好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 4、最后用力:最后用力是投掷实心球的主要环节,动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球的初速度及抛球角度。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
  实心球的技术掌握好了,那么前抛实心球时的出手角度和出手的高度就能控制好,就为实心球的投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提高出手速度的素质练习
  3.3.1俯卧撑+仰卧起坐:这对于增加上肢的肌肉群和腰腹肌的肌肉群力量是个绝佳的组合。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的每一组的次数不要太多 保持在每组20—30个左右为宜,但是没做一个是要能够快速的完成 ,保证动作有爆发力,坚持久了,上肢和腰腹肌的力量能大幅度的提高。在做俯卧撑的时候手掌由原来的平着撑地慢慢转换到五指张开撑地,以增减手指的力量。
  3.3.2卧推 10—20kg一根的实心钢管可选择原地向上推、躺着向上推、原地平推(较吃力)15-20个为一组,3-5组。手臂、胳膊力量快速见长。
  3.4正确处理在投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出手的角度太小,正确的出手角度应40-42度之间;
  二是不会全身协调用力,只用膊胳的力量投,正确的用力应该是腿、腰、腹、臂、手腕、手指等全身的力量协调发力;
  三是没有超越器械或是超越器械不够。所谓超越器械是指投掷前,实心球应尽量向后(身体向后背弓),实心球越向后,用力的距离就越长。
  体育运动能力虽然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但刻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好练吧,相信你会成功的。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而亲身经历内容却能掌握80%。”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早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由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85-02  中职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课程要致力于提高中职生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根据中职学校“职业”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所以,中职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走自己的特色道路,以适应中职体育教学
【摘要】在体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解读为“体育素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落实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层面上,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的本身;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运动技能学习,并为健身奠基;“终身体育能力”不等同于终身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理念; 内涵【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85-01  武术运动在我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功能倍受青少年的喜爱,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武术具有健身、防身和修身等多种功能。因此,科学的引导青少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的基础训练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弊病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体育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而学校体育场地不足,资金短缺,学校领导健康第
【摘要】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分之三充满水域的球体,因此在生活中就难免要和水打交道,这就是游泳不但只是一项体育项目,更重要的它还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工具与技能。它渗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如水上资源开发、科学考察、防洪抢险、救护打捞等都必须有熟练的游泳技术作为后盾,才能有生命的保障。作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出发,结合自己曾经作为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分析对比法,对在暑期游泳培训班教
【摘要】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提高;注意力;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
目的:  应用三种台灯,通过调节、集合、隐斜、泪膜、主观评分等方面比较阅读时不同照明条件(照度、光源类型)对阅读者眼动参数的影响,通过统计学方法,探索最适合阅读的照明参数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86-02  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出现了较大的体质健康差距,肥胖、视力下降、身高、体重比例失调等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国家教委于1992年8月17日出台了《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后,体育课便陆续在各省、市成为了一门应试
【摘要】体育教学应着力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努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使其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创新; 兴趣; 参与; 个性【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89-01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