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荒野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逢俊绘画的天赋极高,对笔墨的感觉超乎常人,故作画有股激情,这激情就来自于其内在的需要。但任何一位天才画家并不都是凭天赋作画,因为绘画还需要涵养,需要理解,需要品味,才能达到一个境界。不少人论周逢俊的画,总得意于他的诗,以为他的画富有诗情。不错,周逢俊善赋诗填词,那般诗情总浸润着他的笔墨,进入他的绘画世界。然而,诗各有性情,因人而异。周逢俊的诗与画,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典雅、清丽、疏寒、凄美”(周逢俊《松韵堂访谈录》)。也许他的诗词有婉约的一面,但他的画在温润之外,更见内在的张力,呈现出高品位有节制却又自由放松恣意旷达的气度。诗性的荒野,是周逢俊绘画的一种品性,也是一种审美态度,无论他画山水还是画花鸟。
  荒野,是文人的一种自然想像,与田园的概念不同,其不在于耕闲独醉或采菊东篱下,也不在意那炊烟袅袅、阡陌纵横或牧歌唱晚、泛舟湖上的生活景象,而是抛离了一切现实诉求,钟情自然,依恋自然,并顶礼崇拜,完全展示着大自然的魅力。这里的自然对周逢俊意味着什么?是他故乡的银屏山还是他客居的黄山七十二峰?无论何者,其苍茫峻拔,神奇莫测,始终贯穿如一。周逢俊自言其家山蔚蓝深秀,“峰罗巨侈,翠迭宏衍”(《周逢俊·自序》),生成之意象无分南北。言下之意,其山水意象贯通南北,崇高与浪漫不断交织,相互演绎。中国古代山水画始自魏晋六朝,如宗炳,即“眷念庐、衡,契阔荆、巫。”(《画山水序》)而这些江南名山,是否就成为古代山水画家最初的视觉对象与审美情结?昔日顾恺之从会稽还,叹其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蒸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刘义庆《世说新语》)明代吴承恩写唐僧西行之路,依然如此想像——“万壑争流,千岩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尤香。”(《西游记》第17回)有山,让水徘徊其间;有树,让人逍遥其侧。不仅大地山川的南北问题在此综合了,笔墨丹青中的山水与花鸟的问题也在此综合了。周逢俊也很讲究这种综合,他的山水画总让人见到茂密的森林与突兀的山岩,总让人看到陡峭险峻的气象与绵延幽深的意境,总让人感受到一种禅意。密密林间,有着一丝丝过隙山风。云岚渐起,山体峻拔险峭,人迹罕见。在这荒幽无人之境,一切都在恣意地生长,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些图像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及创作动机?对主体而言,有疏离感,即远离现代文明,躲避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破坏,重新面对荒野,寻求原始的神秘的及恢弘并苍凉的自然景观,寻求一种自然力。周逢俊似乎要借助这自然力唤起他内心的表达欲望,批判人类社会对自然的干预及对自由的限制。
  自然与自由的心理状态,谁不向往?可又有谁能真正达到?周逢俊的人是自由的,他的画是自由的,他画中的山水也充满着自由独立的精神,而这精神又是在一片蛮荒之境中展开,充满诗的韵致及其幽远散淡的气息。在古代,面对荒野,文人们的态度是“悠游”,即寄望山水,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与人生境界,与天地相往来。故其“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独应无人之野。”(宗炳《画山水序》)这种审美态度将山水精神化了,其特征一是深邃,二是宏大,三是神圣,而在笔墨的庇护下,种种诗意与诗境悄然转换为诗性,渗透到形象的方方面面。对周逢俊而言,他不仅“悠游”于山水,而且“悠游”于人生,将人生诗意化,将艺术神圣化。
  我见周逢俊,一袭唐装,下巴留着一束胡子;头微微昂起,眼中闪烁着灵光,有点咄咄逼人。这是他迎接四方。他性情豁达,才具不拘,读过不少书,也写过不少旧体诗词。这一切都成了他做艺术的先决条件,并涵养着他的笔墨生涯。
  周逢俊的画以山水为主,即便画花鸟,他也以山水对待,青藤、八大是其所爱。究其因,亦不过荒寒二字。荒寒,勾连了他的山水画与花鸟画,同时也勾连了他的笔墨意趣。周逢俊说,他的画取宋人构架及元明清人的笔墨。所谓宋画架构,我以为指的是五代北宋时期的绘画,无论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均能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写实性较强,如黄居或崔白及其他画院画家,又如巨然、范宽或李成、郭熙的山水画,其气局颇大,生机勃勃,笔墨间未见荒寒萧索之象。及至元代倪瓒、王蒙、吴镇,其山水意象方见冷峻、隐逸、闲淡,萧瑟而荒寒。而黄公望“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这是荒野中怀有禅心的人之存在状态,聆听天籁,故其笔意,一能在散落处做生活,二能在不经意间做凑理,“其用古也,全以己意化之。”(《南田画跋》)这一境界为元以后文人所推崇,即通过一种特定的笔墨关系疏离现实,变化神明,寻求古雅,“荒野”之意趣也随着文人的隐逸生活而呈现山水画创作中,也随着笔墨范式而成一审美类型。至明代陈继儒,曰:“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盛京故宫书画录》),谈的也就是绘画中的形质关系,强调质胜于形,在意于笔之苍劲,而不在意于丘壑之奇。我以为,周逢俊正是从这一点领悟宋元绘画之变,并找到其艺术上的突破口,在传统问题上占据上风,独领风骚。
  他的山水画打开了他那花鸟画的气象格局,而他的花鸟画又打开了他那山水画的笔墨意蕴。最主要的是他的笔墨意蕴提升了他的绘画品质,并获得一种苍茫萧索的荒野意趣。如《谷自幽风净》(2010年)、《纵野萧散图》(2011年),虽画花鸟,却见山林;如《锦堂春慢》(2010年)、《怪石扶松》(2010年),虽画庭院,却寂寞伤怀,幽境一片。写意性的笔墨极具韵味,而这韵味又是周逢俊所欣赏并深有体悟及阐发,以为其有“风姿”,具“幽玄”之趣。故他的水墨世界意象连连,气韵迭起,比之宋画要滋润,比之元画要大气,较之当代的水墨画坛。又有一股荒野的古雅气息,体现了他的想像的纯粹性。他的画,说是一种自然景观,却在自然界中无法寻觅;说是一种心理现象,却又依托着客观的图像。故他的画,能穿越时空,追求一种永恒的价值。他的绘画价值既不在于写实,也不在于写意,而在于他的想像,是想像力创造了他笔下的山山水水,缔造了他的山水精神,尽管其中不乏程式,但他善于变化,依靠想像调整各种关系,形式组合能力特别强,意境十分突出,如《神农架清秋》(2005年)、《梦里家山又一秋》(2007年)、《梦回银屏山》(2011年)等。他在历史与自然中寻求神秘,并沉溺于自我营造的一种理想状态。   画家周逢俊,诗人周逢俊。他有一种开张的气度,将他对世界的所有理解诉诸笔墨,“向山月,一弯似我,冷峻孤辉。”(周逢俊《意难忘·燕山亭归饮》)这就是当代的周逢俊,非古非今,特立独行。他绘画的当代性,就在于对古典传统的向往中,就在于对笔墨世界的逆向性转换中。
  2012年6月6日
  周逢俊,别名星一、与清,斋号松韵堂,庄房别馆主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人文大学兼职教授,周逢俊美术馆馆长,京华水墨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创研部主任,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山水画创研室主任,北京汉韵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总监,燕堂门下。
  出版有《周逢俊水墨作品集》(海南美术出版社)、《周逢俊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周逢俊作品精选》(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周逢俊国画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周逢俊作品选集》(中国书店)、《中国当代山水十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国画精粹十二家》(上海朵云轩)、《冯远·周逢俊作品合集》 (上海世博会)、《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周逢俊山水卷》(迎2011法兰克福书展系列丛书)。
  作品被众多机构及个人收藏,其中《唐人诗意》由台湾山美术馆典藏,作品《家在青山绿水间》由北京大学收藏,作品《满园春盛图》由人民大会堂收藏,另有两幅作品被中南海收藏。
  主要活动
  1998年 《唐人诗意》参加由文化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的
  “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风景油画展
  1999年 《曙光》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
  1999年 《原上秋风》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奖
  2001年 《唐人诗意》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建
  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
  2003年 《烟山云树》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
  2004年 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5年 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中国山水画,风景油画对比展
  2007年 中国教育台播出《周逢俊艺术与乡情》
  2007年 中央电视台播出介绍周逢俊的艺术专题片
  2011年 担任中国首届绘画模特大赛任评委
  2011年 参加最具实力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济南)
  个展及联展
  1997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逢俊现代水墨山水作品展”
  1998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验证实力。中国画家五人展”
  2002年 赴美国洛杉矶举办画展
  2002年 在亚明艺术馆举行“周逢俊国画作品汇报展”
  2005年 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工作室《帖近文脉》山水画全国巡回展
  2008年 周逢俊国画作品2008年全国巡回展
  2007年 太和书画院举办个展
  2009年 烟台画院举办个展
  2011年 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邀请展
  2011年 “秋风大雅”中国画家6人展
  2011年 宋庄国画院首届扇面展
其他文献
吴冠中先生有一句名言,说是画院“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骂的是画院体制,国家出钱养着好些无用的所谓画家,而画家一旦进入了体制,又不免在创作中意识形态先行,失去了艺术的本真与自由。话虽糙,却颇有几分道理。民间有俗语: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画家仰仗着画院求生存,画院仰仗着上级财政拨款,自己可以掌控的内容又能有多少呢?  “画院”一词,往早推,古代皇宫里就养着大批画家;就近看,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前苏联引
期刊
阮观其,字天鹿,号竹林之子,斋号天鹿轩。他生长在吴昌硕艺术大师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至天命之年,在书法家曹寿槐老师的启发下,开始钻研书法。  上世纪80年代末,其就读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后又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研修班学习两年,并受到沈鹏先生等名家的现场指导。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计成败荣辱。其作品入编《中国收藏博览》、《中国书画名家传世大辞典》、《开国大典》、《中国文艺界名人库》、《西泠
期刊
编者按: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藏书楼?几千座,其中有一定影响的就达1000座。而从明末到清代中期的著名私家藏书,几乎没有超出苏州府方圆一百里的范围。诸如明末虞山毛(晋)氏汲古阁、钱(谦益)氏绛云楼、清初钱(尊王)氏述古堂、昆山徐(乾学)氏传是楼、清中元和黄(丕烈)氏百宋一廛等等,都没有出此范围,此地藏书之盛由此可窥。  本文作者韦力,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已逾百架,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
期刊
在我国货币史上,自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币制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后,袁世凯头像银币(以下简称“袁大头”)是开铸时间最长、铸成数量最多、流通范围最广的版式。同样,它也是当时商界和民众最信赖的银币,尤其是在实行法币、停止银元流通后,其在民间的兑换价格要高于龙洋等其他版式的银币。  但当时有哪些造币厂曾铸造过袁大头?各造币厂又在何时开铸袁大头以及它的铸量有多少??这些问题,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
期刊
在流动性收紧的现状下,今年春拍市场行情回调幅度明显。藏家和投资者对于市场普遍持继续观望的态度,竞买更为谨慎、冷静。不过,一些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兼具的拍品依旧备受追捧,品质齐整、估价适中的中档拍品成交也颇为理想。  5月底6月初,北京翰海、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多家拍卖公司2012年度春拍相继落槌。其中,北京保利成交额超30亿元,李可染《万山红遍》以2.93亿元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记录,并暂
期刊
北京甄藏2012年夏季拍卖将于7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杭州厅举槌。此次拍卖再次推陈出新,囊括了 “八珍玉石”、“金帛珠玉”、“玉传古韵”三个系列,分别以食物、镶嵌和传统题材为主题。其中,在“金帛珠玉”系列中,玻璃种的翡翠叶子、翡翠福豆,大气震撼,让人赞不绝口;“玉传古韵”系列中,黄翡知了把件、翡翠毛笔、翡翠熊猫等等,蕴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值得一说的是,在7月22日上午10点,由
期刊
TOP 1  李可染 1964年作 《万山红遍》镜心  估价:咨询价 / 成交价:2.9325亿元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 / 拍卖时间:2012年6月3日  点评:刷新了李可染作品拍卖记录。此作不仅是李可染创作的7张同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而且还是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惟一一幅。  TOP 2  宋版《锦绣万花谷》全80卷等“过云楼”藏书  估价:咨询价 / 成交价:2.16亿元  
期刊
在今年春拍中,有一类书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虽然不是真迹,也没有拍出天价,但对于广大的藏家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是逼真的复制书画。  从古至今,中国书画的复制技术总是伴随科技进步而提高与发展的。最古老的复制方式是“临”,即对照原作画面,仅用手工描绘的方法进行复制。这种方式既慢又很难准确复制,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摹”的复制方式,将透明性较强的薄纸覆盖在古帖或字画作品上再进行复制。或者利用从
期刊
成立于2011年的香港天成国际拍卖公司于不久前举办了一场名为“化境——中国当代艺术新象”的特展,以纯粹展览的方式,展出了包括吴冠中、朱德群、周春芽、刘炜等在内的44位华人名家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  在当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古代与近现代书画的交易始终是艺术品市场的热点。除了经济的带动以及本身庞大的内需市场外,文化复兴的意识和民族信心的恢复也是推动书画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种发展不仅展现在古代和
期刊
红宝石的红色代表生命力和权力,历代都是为最高权力者所拥有。向往红宝石之心,人皆有之,欣赏品味红宝石之美妙,确实是一件让人雀跃的事情。而理性投资能够帮助消费者长久维持这种欣喜,避免因“错”爱带来的懊恼。  近年来,国内珠宝市场上的红宝石越来越多,但国内红宝石在产量、价格、品相等各方面的矛盾,不仅让爱宝石者摸不着头脑,更让红宝石市场显得混乱不堪。  消费市场矛盾重重  在世界五大名贵宝石(钻石、红宝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