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其本质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更有价值呢?对此,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可供学生展开探究的情境。而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当中,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具有价值,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
  例如同样是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教学内容,下面有两个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一: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体纸箱,老师想知道他的表面积,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情景二:为了美化咱们的班级,老师想在班级里养上几条金鱼,同学们能自己设计、制作出合适、美观的鱼缸吗?
  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学生虽然能够进入到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活动当中,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学生并不明确,学生也很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反观第二个情境的创设,当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积极踊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认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探究的主动权要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探究”应该是学生对以有知识和经验再度构建和创造的自主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把思考、探究的权力交给学生,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否则,学生的“探究”将有形无实,将失去它任何的价值。
  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一段关于《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已学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学具操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讨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利地探索出了结果,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看上去比较顺利,但这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吗?这样的探究还有意义吗?
  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来讲,教材中的确是安排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但这是教师一开始就应明确地给学生指出来的吗?如果教师把这一点明确的指示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又在“探究”什么呢?虽然学生最终能够顺利地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能成为他们认知上永远的一道空白,学生也丢失了一次数学思考的机会。
  就《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来说,教师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以往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得到的推导面积公式的知识基础,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丰富的“拼图”经验进行构建和创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终使学生原本零碎的知识、经验变得系统一些,全面一些,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
  
  三、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思辨过程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讨论、想象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
  教师应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不要超前地把学生引入教师为之设置好的“思维圈”,而要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各种思考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
  例如《折扣》的教学,教师可先呈现要购买某种商品,多家商店有不同的优惠方式(打八折销售;买五送一;满**元打七折;优惠**元……),我们应该到哪家商店去购买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各种优惠方式下商品的现价。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各种优惠方式的理解和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最终的决策。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通过这样的探究和思辨,不但加深了对“折扣”这一现实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思考在前,思辨在后,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在的数学课堂上真正的探究起来,我们的学生才能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罗义北庄小学)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可见,“赏识”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信任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赏识教育”的主旨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让学生在“我能行”
期刊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自信心得到激发,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每
期刊
曾经是学生的我,现在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尽管作教师的时间比较短,但通过回顾、反思,再加上自己在学与教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我也初步形成了对教学活动的一点肤浅认识,即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因为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活动的双方都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因而,教学既可看成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作为教师队
期刊
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要求:即语言文字训练的层面、文化传播的层面和审美化育的层面,这三个层面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  当前,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层面和审美化育的层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但阅读教学也随之出现了偏差,即偏于人文情感的挖掘,过度进行语文知识扩充,对语言的特点、表达方式关注不够。笔者认为,在关注文化传播、审美化育、语言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文本的
期刊
许多教师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走进了一些误区,意识到不当后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现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供同行们借鉴。随着新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教师对于课改不能准确地把握尺度,或逡巡不前,或矫枉过正。前几日听了全国语文名师“走进新课程”观摩课后,感觉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路豁然开朗。现将几点感受浅谈如下:    一、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一段时间了,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校开展了课外延伸的语文教研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
期刊
古有妇儒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然而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
期刊
根据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指导思想。  笔者深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后,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具有个性化
期刊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被广泛运用。  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那么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