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扬州种 春深霸众芳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居法国40余年的安徽著名女画家潘玉良,一生创作作品之多难以计数。1977年病逝巴黎,终年82岁。生前她再三叮嘱在巴黎的中国友人,她死后将她的作品运回祖国,全部献给国家。后经我国外交部门出面,由文化部经办派专人远涉重洋,将潘玉良遗作遗物装满七大铁箱运回了祖国。目前,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潘玉良上世纪30-70年代创作的作品4000余件,包括国画、油画、素描、速写和少数版画、雕塑等。这些绘画作品充分反映了潘玉良的深厚功力和极高的艺术造诣,彩墨画《芍药图》便是其中的一幅。
  《芍药图》描绘的是画家家乡扬州自古扬名“春深霸众芳”的芍药花。这是一幅感情强烈、动人情趣的中国画。纸本设色,纵132厘米,横65厘米,立幅略小于四尺宣纸。笔力深厚,墨法精妙,布局简朴,笔致率意,盛开的芍药风姿绚丽,光艳四溢,主题突出。还构思巧妙地配置了白猫和粉蝶,动静有致。值得注意的是,画上张大千先生笔走龙蛇、恰到好处的题词,不仅成为画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作品所独具的艺术特色。然而《芍药图》的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潘玉良,因父母早逝,13岁被人卖到安徽芜湖,沦落青楼,后幸得时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为其赎身并结为伉俪,还培养她读书,入上海艺专学习绘画,又赴法国留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满腔热血醉心对艺术的追求,创造了“融中西画于一冶”的独特风格,走上国际画坛,巴黎、罗马成了她尽情挥洒、成就艺术梦想的舞台。她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荣获众多奖项。很多人只是从电影、电视剧中知道潘玉良命运坎坷、个性执着、作品获奖的故事,却不一定明白她作画的真情实感。她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满怀激情和眼含泪水中完成的,直抒胸臆,有感而发,例如《芍药图》。她的家乡盛产芍药,古有“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说。侨居海外数十年的潘玉良,每当春末夏初芍药绽放之际,总不忘画上几朵,自我欣赏,以慰恋乡之情,因而也就有了大千先生在《芍药图》上的题词。
  那是1961年3月的一个下午,巴黎蒙巴拉斯的达内奇亚街的潘玉良家,欢声笑语,中国油画家常玉、巴黎华侨俱乐部主任王守义等好友,将同玉良迎接一位闻名世界的中国大画家的到来。此刻,一声车鸣,人们的视线转向门外,车上下来一位老者,美髯飘胸,气度非凡,身着长衫道袍,脚穿老式中国布鞋,神采奕奕。“来晚了,来晚了”,张大千先生声音宏响。在欢迎的掌声中,大千先生两手合掌胸前,微笑着点头,表示歉意。第一个迎上前去的便是身着旗袍、大千在信中常称呼的“玉良大姊”。她同“大千老弟”拥抱起来,竟将自己的眼镜掉落在地,激动地眼含泪花,半天才说出话来:“盼望已久呀,高兴,高兴!”
  62岁的大千先生比玉良小4岁。这是他第二次来巴黎,三年前他赴伦敦办画展,路过巴黎,来去匆匆。这次是潘玉良以“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的身份,邀请张大千参加巴黎博物馆的永久性中国画展览的展出。大千先生携带12幅作品,准备参加开幕式。玉良与大千有着深厚的友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玉良在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家住上海。当时大千与二哥张善同住上海西门路西成里,与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为邻。当年上海艺专校长刘海粟让玉良经常向黄老、大千讨教。丈夫潘赞化一贯支持妻子玉良学业,也曾多次请黄老、大千到家作客,从此玉良与大千交往密切,来往信中常以“玉良大姊”和“大千老弟”相称。
  是日,叙旧长谈,天色已晚,不觉中王守义已将一桌香美酒宴准备好。其中几样地道的四川菜,浓香的辣味,大千吃着连连说好。只见他扺掌论艺,谈笑风生。宴毕休息,大千先生来到灯火通明、散发着纸墨香味的玉良画室,他的视线很自然地投向墙上的《芍药图》,它是玉良刚刚完成的一幅彩墨画,还没有落款。大千手捋胡须,赏画入神。画面构图,平凡中见奇趣,岩石背后娇拔挺立的芍药花,绿叶衬红花,自然地显现出绿叶翻转变化秀爽的姿态,又见扶疏绿叶后还隐显花开四朵,九朵鲜花,光艳四溢。岩石轮廓用墨笔勾画,敷色晕染,浓淡变化自然,既圆劲坚实,又古朴天真。隐避于岩石、草中的小白猫,只露白绒绒的圆头,竖起双耳,警惕地朝上注视着飞蝶,神气活现。画蝴蝶,使用细笔点彩,比较工整,虽然姿态好似平淡,却闪动着熠熠光彩,与灵动的小猫上下呼应,颇见情趣。张大千先生看画认真仔细,他深情地赞誉潘玉良说: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而且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的神韵,没有非常勤苦的用功,是不可能达到的。“能请您在上面题几个字吗?”潘玉良话音一落,王守义赶忙收拾案面,常玉取下画展平,放上镇纸。这时大千来到案前,玉良跟随一旁,自言自语地说她家乡扬州芍药花个头大、花形美、色彩艳丽,苏东坡曾赞美过“扬州芍药冠天下”。大千边听边思索,挥毫写下直书七行的题词:“予年廿时,尝赋种花诗云:第一莫栽红芍药,花开春已是将离。今来巴黎,又值春末,且有南美之行。玉良大姊出此命题,漫书其上,为之黯然。”落款“辛丑三月卅日弟爰”。钤白文篆书“张爰之印”和朱文篆书“大千居士”两方印章。大千先生行笔流畅,顿挫分明,一气贯注,左右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言情配画意,表现出惊人的才力。《芍药图》花美字美,相得益彰。
  潘玉良爱花、画花,她的笔记本中记有“我爱祖国的花,更爱我如花的祖国”。画家家乡扬州芍药自古扬名,宋代王十朋诗云:“千叶扬州种,春深霸众芳。无言比君子,窈窕有温看。”怀念祖国,热爱家乡,潘玉良笔下的芍药花是最好的情感表达。(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佛造像是佛教的载体,通过对佛造像年代、工艺、造型及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古代雕刻艺术、文化史,古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纵观佛造像制作材料,有木制、泥塑制、金属制、牙骨制、陶瓷制和石制。其中以石刻雕制的难度最大,因为它涉及石料的选择、开采、运输,体大量重,雕刻打磨实属不易。唐代石刻佛造像是把人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最佳表现形式。那么就请大家一同欣赏这尊唐
期刊
明清瓷器上螃蟹入画,现代人常常以为是科举题材,寓意为“二甲传胪”。所谓“二甲”,通常指螃蟹的两只大螯。所谓“传胪”,在科举制度中的本意是“唱名”。明《幼学琼林》卷四“科第”有语云:“金殿唱名曰‘传胪’”。清代周达用对此语作注道:“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可见,“传胪”是指皇帝在宫殿上宣布新科进士名单时,内阁
期刊
在花钱的百花园中,有一种不但以厌胜钱的面目出现于集藏者视线中,也以另外一种身份存在,即赌场中的筹码币。笔者多年搜求,仅获二品。背均“一二三四”。面文略不同,其一(图1)为中华民国背“一二三四”,直径21毫米,重3.4克,黄铜质。此品在孙仲汇先生所著《古钱》一书中引述潘锡雄先生所说的此钱见于广东,为赌场的筹码币。但背文“一二三四”令人费解。按孙仲汇先生认为,厌胜品常见元亨利贞钱,系为《易经》乾卦的前
期刊
2012年5月15日,罗哲文先生与世长辞。  罗哲文先生是继梁思成之后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尤其对我国古长城的修复与保护,穷毕生之力,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是名符其实的“长城守護神”。  罗先生的仙逝,是建国以后以先生为代表的古建精英“罗哲文时代“的结束。它给我国古建文化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发清晰的显现出来。  罗哲文先生的血肉之躯消失之后,必将为人们心中筑起新的
期刊
突然听到罗哲文先生逝世的消息,深感震惊。因为在前不久举办的收藏界十大事件与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上还见到精神矍铄的罗老,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与罗老侃侃轻语时如沐春风的感受。我一直认為罗老身体硬朗,一来觉得千金难买老来瘦,二来罗老敏捷的思维毫无老人之态。  罗老是中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古建筑学家,为古建筑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地从事文物保护工作70余载,期间克服的恶劣环境和干扰不可胜
期刊
认识倪萍得有二十多年了吧。  只不过隔着一片荧屏。  距离不远却只能一直远远地看着。  一个时期倪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梦中情人”,她的出镜频率很高。  过去的排序是演员、主持人、画家。  现在她盼望的定位是画家、演员、主持人。  角色的转变也是她人生的转变。  记得倪萍曾经主持过一档文化类的节目,对她是否有文化当时有过争议。倪萍也曾很委屈:“我怎么就没文化了?”那时我等局外人,无凭无据,不好妄加评
期刊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别署无咎,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是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篆刻家。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工八分书,喜刻印,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
期刊
1923年9月17日,中华民国的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了,他就是至今人们依然怀念和扼腕叹息的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先生。是年10月17日,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题字“朽者不朽”,更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一  陈师曾,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县),1876年生于湖南凤凰县,名衡恪,
期刊
直径35.5厘米,底20.5厘米,高4.5厘米。盘沿矾红一周上描金绘涡纹、花朵纹。盘心用蓝色珐琅彩绘一大树叶,内绘博古、花卉纹,盘沿一周绘花卉纹,整体纹饰均用金彩装饰,显得富丽堂皇。釉面光润,胎质洁白、细腻,纹饰绘法精细。时代为清雍正、乾隆。
期刊
长46厘米,宽37厘米,高4.5厘米。花边形盘口,深腹处绘一周锦底纹。盘内绘山水人物纹:远处留白显得天际无边;高塔、房舍错落山间;人们或泛舟行在宽阔的江面上,或拱手道别,或在草亭外坐下攀谈,或在树下耐心地等人,或骑马前行……宏大的场景容纳于方寸间,可见绘者章法布局之得心应手、胸有成竹。粉彩发色淡雅,釉面光润,胎体厚重。时代为清乾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