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检测,在此基础上主要介绍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基本原理以及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运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提高油气回收系统的运行效果,力图对今后的检测工作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问题;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加油站在卸油和加汽油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油气进入空气之中,由于油蒸气属于易挥发易燃易爆气体,在加油站储存、卸油、加油等过程中都会挥发扩散到周围空气中,不但影响周围员工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造成油品质量下降和资源浪费,甚至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1][2]。本文拟通过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剖析检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解决方案,提高系统的利用率。
1、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基本原理
油气回收系统主要由一次油气回收系统、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三次油气回收系统三部分构成。该系统的主要是通过完整的油气回收系统将加油站在卸油和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进行密闭收集后通过冷凝,吸附等工艺进行回收再利用,既能减少加油卸油过程中油气扩散到周围环境,保护了环境、员工及客户的安全;也能有效回收油气,实现油气的再利用。
1.1一次回收系统
一次回收系统又叫卸油油气回收系统。由于汽油含有较多的轻组分容易挥发,在汽油罐内存在较高浓度的汽油油气。在卸油过程中汽油自油罐车加入到汽油罐内,将会把罐内的高浓油气挤出罐体,通过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将油气回收到油罐车内。如果不加装一次油气回收系统,油气会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1.2二次油气回收系统
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又叫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在加油过程中,一方面汽油会挥发产生油气,另一方面汽车油箱内的油气将会被加入的汽油挤出油箱。因此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利用真空辅助装置(油气回收型泵),通过油气回收型加油枪及管线,将油箱内溢出的油气吸回汽油管内保存。
1.3三次油气回收系统
三次油气回收系统又叫油气排放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等方法将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国内外的油气回收处理技术主要有5种: 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及氧化法。三次油气回收系统通常只有进行了安装,这样油罐车在卸油过程中回收的油气被运回到油库进行回收处理[3]。
2、油气回收系统检测及发现的问题
加油站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油气挥发有机物,根据GB20952 -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加油站每年必须对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液阻、气液比进行检测。其中密闭性和液阻检测是针对整个系统的管道, 气液比检测针对加油枪。
2.1、检测基本情况
某地拥有加油站100余座,通过对该地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检测发现该地区加油站基本已经完成了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改造,加油站均安装有一次,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且设备都通电运行。但经检测发现油气回收系统运行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对各项目进行检测发现系统密闭性和气液比是各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存在问题最多的项目。
2.2、油气回收系统检测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各加油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在对加油站的检测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设备设施安装不规范,存在校对问题,如一些加油站加油机柜预留检测三通接口安装过低甚至被消防沙掩埋或者安装预留空间狭窄,导致进行检测时仪器管线无法连接;油气回收检测口球阀未能开启;预留检测三通接口缺少堵头或者密封不严等。(2)加油站对油气回收装置缺少维护。如部分加油站长期未对机柜进行清洁,油气回收型泵损坏却没有更换。(3)加油站工作人员对油气回收系统认识不足,尤其是部分加油站呼吸阀和长期未打开,回气管线上阀门也处于关闭状态。
2.2.1密闭性检测
密闭性检测是在密封整个管道系统下进行的,检测前先系统管线球阀关闭,后用氮气对整个系统加压到500Pa , 计时5min 后, 将剩余的压力值与GB20952 -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表2 的最小剩余压力限值进行比对,依据国家标准判定是否合格。
密闭性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有一部分加油站在冲加氮气时一直没有压力增加。造成这一情况加油站存在呼吸阀损坏无法关闭或者阀门关闭不严存在严重漏气现象;(2)有的加油站在加压时仪器显示压力波动很大,压力迅速增大到较大值,但又立刻降低到很小。经检查发现造成这一情况是由于加油站设有积液井,积液井内存有大量积液,导致油气回收管线内存有积液,加壓时管线内有油液波动。(3)部分加油站在加压过后,一段时间内均匀衰减。经过检测发现出现这一情况通常是由于真空泵连接铜管、潜油泵、量油口,卸油口等法兰连接处的垫片等由于油气侵蚀后老化后产生漏气点。(4)有一些加油站密闭性检测过程已经符合,但是检测后打开呼吸阀发现呼吸阀上方的法兰连接处有油气泄露,在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会造成隐患。
2.2.2、液阻检测
液阻是判断油气回收系统从加油机到储油罐间埋地油气管线的畅通情况的依据。根据标准要求,通过预留检测口按照不同流量通入氮气模拟加油过程中油气通过管线时受到的阻力,阻力变化会形成一个压力值,通过压力值与标准值比较判定液阻是否符合。
液阻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检测过程通入氮气,流量稳定时,仪器显示压力值达到上千帕,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造成这液阻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加油站长期运行或者每天加油量很大从来未进行维护,导致油气管线内有积液存在。(2)加油站内设有积液井,积液井内油液过高;(3)可能有与设计不规范或者出现地面沉降导致回气管线坡度不够,油气回收管道均坡向低标号汽油罐, 坡度不小于2%[5]。
2.2.3气液比检测
气液比是油气回收系统回收效果的重要指标。根据标准向油桶内加入适量的汽油,通过测试仪记录加油过程中回收的油气体积,得到该加油枪的气液比数据。该数据如在给出气液比限值范围(1.0~1.2)内,则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反之,则不符合。
气液比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1)气液比低于标准值或高于标准值。造成这原因可能是安装过程中未调节至合适的气液比;或者油气回收型泵功率过小或过大。(2)气液比为零,没有回气量。这可能是由于回气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油气回收型真空泵损坏导致。
3、改进和建议
针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对各加油站提出以下意见:(1)各加油站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促进从业人员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原理、回收意义和设备维护等知识的认识,加强环保意识,保证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2)加油站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细致的检查系统中的各个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针对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应定期检查更换。(3)加装了集液器的加油站定期检查集液器内的液位高度,油面超过20cm采用适当的方式清理集液器内的积液。(4)加油站应加强仪器设备安装验收制度,对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提出并整改。
参考文献:
[1]王璇.油气回收技术推行问题探讨[J].现代化工,2010,30(11):10-13.
[2]刘红旗,刘江涛,顾坚,等.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2011,29(2):368-371.
[3]周勇军,廖传华,黄振仁.膜法油气回收过程的工艺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34(3):149-151
[4]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
[5]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S].
关键词: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问题;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加油站在卸油和加汽油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油气进入空气之中,由于油蒸气属于易挥发易燃易爆气体,在加油站储存、卸油、加油等过程中都会挥发扩散到周围空气中,不但影响周围员工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造成油品质量下降和资源浪费,甚至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1][2]。本文拟通过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剖析检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解决方案,提高系统的利用率。
1、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基本原理
油气回收系统主要由一次油气回收系统、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三次油气回收系统三部分构成。该系统的主要是通过完整的油气回收系统将加油站在卸油和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进行密闭收集后通过冷凝,吸附等工艺进行回收再利用,既能减少加油卸油过程中油气扩散到周围环境,保护了环境、员工及客户的安全;也能有效回收油气,实现油气的再利用。
1.1一次回收系统
一次回收系统又叫卸油油气回收系统。由于汽油含有较多的轻组分容易挥发,在汽油罐内存在较高浓度的汽油油气。在卸油过程中汽油自油罐车加入到汽油罐内,将会把罐内的高浓油气挤出罐体,通过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将油气回收到油罐车内。如果不加装一次油气回收系统,油气会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1.2二次油气回收系统
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又叫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在加油过程中,一方面汽油会挥发产生油气,另一方面汽车油箱内的油气将会被加入的汽油挤出油箱。因此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利用真空辅助装置(油气回收型泵),通过油气回收型加油枪及管线,将油箱内溢出的油气吸回汽油管内保存。
1.3三次油气回收系统
三次油气回收系统又叫油气排放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等方法将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国内外的油气回收处理技术主要有5种: 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及氧化法。三次油气回收系统通常只有进行了安装,这样油罐车在卸油过程中回收的油气被运回到油库进行回收处理[3]。
2、油气回收系统检测及发现的问题
加油站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油气挥发有机物,根据GB20952 -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加油站每年必须对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液阻、气液比进行检测。其中密闭性和液阻检测是针对整个系统的管道, 气液比检测针对加油枪。
2.1、检测基本情况
某地拥有加油站100余座,通过对该地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检测发现该地区加油站基本已经完成了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改造,加油站均安装有一次,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且设备都通电运行。但经检测发现油气回收系统运行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对各项目进行检测发现系统密闭性和气液比是各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存在问题最多的项目。
2.2、油气回收系统检测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各加油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在对加油站的检测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设备设施安装不规范,存在校对问题,如一些加油站加油机柜预留检测三通接口安装过低甚至被消防沙掩埋或者安装预留空间狭窄,导致进行检测时仪器管线无法连接;油气回收检测口球阀未能开启;预留检测三通接口缺少堵头或者密封不严等。(2)加油站对油气回收装置缺少维护。如部分加油站长期未对机柜进行清洁,油气回收型泵损坏却没有更换。(3)加油站工作人员对油气回收系统认识不足,尤其是部分加油站呼吸阀和长期未打开,回气管线上阀门也处于关闭状态。
2.2.1密闭性检测
密闭性检测是在密封整个管道系统下进行的,检测前先系统管线球阀关闭,后用氮气对整个系统加压到500Pa , 计时5min 后, 将剩余的压力值与GB20952 -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表2 的最小剩余压力限值进行比对,依据国家标准判定是否合格。
密闭性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有一部分加油站在冲加氮气时一直没有压力增加。造成这一情况加油站存在呼吸阀损坏无法关闭或者阀门关闭不严存在严重漏气现象;(2)有的加油站在加压时仪器显示压力波动很大,压力迅速增大到较大值,但又立刻降低到很小。经检查发现造成这一情况是由于加油站设有积液井,积液井内存有大量积液,导致油气回收管线内存有积液,加壓时管线内有油液波动。(3)部分加油站在加压过后,一段时间内均匀衰减。经过检测发现出现这一情况通常是由于真空泵连接铜管、潜油泵、量油口,卸油口等法兰连接处的垫片等由于油气侵蚀后老化后产生漏气点。(4)有一些加油站密闭性检测过程已经符合,但是检测后打开呼吸阀发现呼吸阀上方的法兰连接处有油气泄露,在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会造成隐患。
2.2.2、液阻检测
液阻是判断油气回收系统从加油机到储油罐间埋地油气管线的畅通情况的依据。根据标准要求,通过预留检测口按照不同流量通入氮气模拟加油过程中油气通过管线时受到的阻力,阻力变化会形成一个压力值,通过压力值与标准值比较判定液阻是否符合。
液阻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检测过程通入氮气,流量稳定时,仪器显示压力值达到上千帕,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造成这液阻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加油站长期运行或者每天加油量很大从来未进行维护,导致油气管线内有积液存在。(2)加油站内设有积液井,积液井内油液过高;(3)可能有与设计不规范或者出现地面沉降导致回气管线坡度不够,油气回收管道均坡向低标号汽油罐, 坡度不小于2%[5]。
2.2.3气液比检测
气液比是油气回收系统回收效果的重要指标。根据标准向油桶内加入适量的汽油,通过测试仪记录加油过程中回收的油气体积,得到该加油枪的气液比数据。该数据如在给出气液比限值范围(1.0~1.2)内,则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反之,则不符合。
气液比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1)气液比低于标准值或高于标准值。造成这原因可能是安装过程中未调节至合适的气液比;或者油气回收型泵功率过小或过大。(2)气液比为零,没有回气量。这可能是由于回气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油气回收型真空泵损坏导致。
3、改进和建议
针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对各加油站提出以下意见:(1)各加油站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促进从业人员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原理、回收意义和设备维护等知识的认识,加强环保意识,保证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2)加油站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细致的检查系统中的各个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针对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应定期检查更换。(3)加装了集液器的加油站定期检查集液器内的液位高度,油面超过20cm采用适当的方式清理集液器内的积液。(4)加油站应加强仪器设备安装验收制度,对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提出并整改。
参考文献:
[1]王璇.油气回收技术推行问题探讨[J].现代化工,2010,30(11):10-13.
[2]刘红旗,刘江涛,顾坚,等.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2011,29(2):368-371.
[3]周勇军,廖传华,黄振仁.膜法油气回收过程的工艺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34(3):149-151
[4]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
[5]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