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及展望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err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博物馆;合作模式;展望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步推进,三地博物馆加强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地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三地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建议三地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学术共建等方面探索合作新模式,继而打破疆界、业界局限,携手区域内其他文化单位,推进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
  ————————
  *本文为2020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重点项目成果(批准号:HB20-ZD009)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龙头博物馆率先积极响应,尝试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协同发展,获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让协同发展的紅利惠及更多博物馆,笔者基于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取得的经验,对未来三地博物馆协同发展的模式、方向、策略等试做探讨,希望推动其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现状及不利因素分析


  1.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博物馆创新发展,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三地积极整合区域博物馆资源,合作节奏逐渐加快,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合作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区域博物馆联盟。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博物馆现代化水平高,实力雄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天津作为直辖市之一,文化中西合璧,古今兼容,底蕴深厚,博物馆体系完备,资源丰富,在国内颇具影响力。河北省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至2019年9月已有各类博物馆137家,近几年平均每年增加9.5家[1],一批重点博物馆带动中小博物馆快速发展,博物馆的整体水平有大幅提升,已经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非国有博物馆及行业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事业进入高速全面发展阶段[2]。
  为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博物馆积极主动寻求合作。2014年,河北博物院新馆甫一开放,就同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了第一个临展项目《天保九如——故宫博物院藏九九如意展》。2015—2017年,河北博物院同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共同策划实施了《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等系列展览,分别在三地巡展,同时以展览为抓手,在文物资源、学术交流等方面共建共享,成为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标志性事件。
  2018年,三地文物局及博物馆共同签订“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建立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执行机制,设立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全面推进三地博物馆的协同发展,三地博物馆合作机制更加成熟。2018年以来,由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牵头,连续举办了数届“京津冀博物馆优秀志愿者讲解邀请赛”,努力讲好三地文化故事。2019年,召开首次“京津冀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合作论坛”,为三地非国有博物馆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致力于优化区域博物馆体系。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京津冀博物馆和文化企业共同搭建的“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文化创意展区”,促进了博物馆文化服务和文创产品开发与经济、科技的加速融合,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地博物馆在政府指导下展开的深入合作和协作探索,为加强京津冀的关联度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2.不利因素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不平衡,尤其是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差距较大,影响了三地博物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京、津作为全国文化高地,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较高。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3]显示:北京市有博物馆157座,平均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天津市有博物馆64座,平均2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河北省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141座,平均53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低于全国范围的平均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些数据表明,北京、天津的博物馆资源相对较多,河北的博物馆资源相对较少,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省内11个地级市的博物馆资源也不均衡,如石家庄市有博物馆31座,衡水、廊坊、秦皇岛三市各有博物馆5座[4]。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文物藏品为社会提供服务,而藏品资源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多为隐性的,且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需要通过各种专业方式将其解读并展示出来[5],因此,需要一批具有文物保管、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征集保护等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三地不少中小博物馆专业人才欠缺,队伍建设明显不足,个别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新形势下,为了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谋篇布局,深化在科学管理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互学互鉴,对更懂业务、精专业、会管理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则更加迫切。

二、京津冀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


  目前,京津冀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呈现多馆交叉、多元互补的趋势,要探索未来的合作模式,着力点与创新点应仍然集中于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科研共享等方面。
  1.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推进陈展项目合作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职能,进行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三地博物馆不断合作办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接下来,应继续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陈列展览合作,做出更具影响、更有深度的项目。
  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长城横燕山,跨太行,连接京津冀三地,京杭大运河串联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沧州与衡水等地,是合作办展的重要切入点。以紫禁城为代表的明清宫廷建筑遗存,以圆明园、避暑山庄等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以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等均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是三地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以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可组织多角度的陈展项目。   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资源众多,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余项,如以京剧、评剧等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北京景泰蓝制作工艺、天津泥人张、衡水内画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加强展览合作的文化纽带。京津冀区域还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是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有着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为三地博物馆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十四五”时期,博物馆事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三地博物馆应以陈列展览这一核心文化产品为着眼点,推出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当代中国发展气质和区域文化形象的原创展览,展现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气质,形成三地展览的高效交流互动。
  2.积极策划社教活动,共享公共教育资源
  针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三地博物馆均举办了文化课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公益文化活动。河北博物院的河博学堂、河博剧场、河博工坊、河博研学等多项社会教育项目已形成品牌,“文博讲坛”在7年间举办300余期,逐渐形成“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文物鉴赏”等系列。与此相类的教育项目还有国家博物馆的“国博讲堂”,首都博物馆的“首博讲座”,天津博物馆的“天博讲堂”等。三地博物馆可以建立共享专家库,按学科、专长合理分类,形成专业覆盖面更广、容量更大的专家资源库,为三地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公益文化活动。
  “河博之旅”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博物院为公众搭建的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亲身探索文物世界的平台,这种寓学于游的方式是陈列展览的延伸,吸引了北京、天津乃至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应进一步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将研学范围扩大至“一小时交通圈”“半天交通圈”内的京津地区,还可以采用“云参与”的新方式吸引更多人參与进来,共享三地公共文化服务。
  3.把握跨界融合方向,蓄力文创产品开发
  文创产品是宣传推广博物馆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发博物馆文物资源的重要手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有效促进了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研发经营。
  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北京地区文创产业在三地乃至全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受文化消费能力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的文创产业在研发、销售等环节还存在一些短板。为推进三地文创产品的交流合作,京津冀文化主管部门主办的多届“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京津冀传统工艺暨文化创意产品展览展销会”,通过展览、展示、展销等形式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桥梁。为缩小差距,河北地区博物馆一方而应加强与北京、天津地区博物馆在文创开发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还应整合市场资源,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寻求与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拓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投资、设计制作和营销渠道,吸纳更多的设计机构、制作企业、销售平台加入,实现弘扬传统文化与商业开发的平衡兼顾,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建设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地域学术水平
  学术建设是博物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的支撑,是博物馆高水平发展的引擎。近几年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召开了数届“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研讨会,设立了“京津冀历史研究”等研究课题,合作创办了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刊物《博物院》,等等。
  2016年,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了“京津冀文脉传承与协同发展”学术年会,在区域文化认同、文旅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同年10月,河北博物院承办了北京博物馆学会展览交流专委会年会,探讨了三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展览合作的思路。2018年举办的“京津冀中小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座谈会”和2019年举办的“京津冀三地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学术交流会”,都对加强京津冀各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贫困地区博物馆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利共赢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术研究是博物馆藏品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的理论支撑和发展动力,接下来,三地博物馆应持续把握行业趋势,面向观众需求,拥抱技术创新,拓展博物馆的学术提升路径,强化博物馆的科研功能和教育属性。如继续利用学会制度积极交流,立足各自馆藏资源和地域文化,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研究。各馆应当树立“科研兴馆”的发展导向,探索建立合理激励机制,提振馆内研究兴趣,积极寻求与三地高校、文保科研基地等平台的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管理、项目申报等。

三、京津冀三地文化资源联动展望


  在当今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博物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成为公共文化的枢纽。面对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现实中的不利因素,三地博物馆要密切协作,把握行业趋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展览、学术、制度、人才的交流,不断提升博物馆产品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在深耕自身业务领域的同时,还应该尝试打破专业边界,拓宽视野,将思路延伸到更广的文化领域,促进更深层次的发展。
  1.加强业内联动,寻求差异化发展
  基于三地博物馆资源的不平衡性,各博物馆应积极行动,协作互助。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还面临经费不足、人才短缺、基础设施陈旧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中小博物馆可谋求与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错位经营,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抓住“新基建”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开拓文化资源新的利用方式。
  中小博物馆贴近基层、贴近大众,三地中小博物馆需要找准定位,革新思路,根据自身特点,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扬长避短,实现差异化发展,发挥保存地方历史与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优势,努力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弘扬者、引领者。
  2.加大跨界联动,共建区域文化
  一个地区单一专业的文化机构力量单薄,往往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与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虽然有着不同的功能侧重与社会分工,但是同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馆藏资源、展示、宣传、服务惠民等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   博物馆、美术馆具备举办文化类展览的场馆和设施,而展览需要的与区域历史文化相关的档案、古籍却多收藏于缺少展示空间的图书馆、档案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优质的文化资源则需要更专业的展示平台。互补的需求使资源整合与多馆联动成为可能,各文化机构应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实现资源、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深化各自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3.加深文旅联动,引领发展新业态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整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开启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方向。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博物馆逐渐成为公众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几十年来全世界的旅游人数呈指数级增长。2010年世界游客人数为1亿,203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18亿[6]。专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从70多亿增长到98亿,城市人口大规模增长,并逐渐转变为参与型高素质市民,博物馆必将迎来更多观众。面对这一趋势,京津冀博物馆应牢牢把握住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强化博物馆区域性文化中枢的地位,打造地域文化名片,联动旅游景点以增强吸引力,推动文化、旅游良性发展。
  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我国正处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的文旅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对京津冀三地的文旅产业来说,构建常态化防控机制,全面提升健康保障能力,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三地博物馆积极推出了云直播、云看展、虚拟景区等新业态,这些可以让观众、游客足不出户享受文化服务的新业态无疑将成为应对疫情挑战,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总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三地博物馆应在优势互补及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下,巩固已有的合作成果,利用已经搭建好的合作平台,带动更多的中小型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单位加入,聚人心、聚众志,共绘最大、最美的同心圆。
  ————————
  [1]李宝才.奋斗结硕果,扬帆再起航:新中国成立70年河北博物馆事业发展综述[J].文物春秋,2019(5).
  [2]李恩佳,刘丽君.对河北全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J].文物春秋,2011(1).
  [3]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2020-05-18)[2021-03-20]http://www.ncha.gov.cn/art/ 2020/5/18/art_2318_43812.html.
  [4]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博物馆备案信息表[EB/ OL].(2020-03-20)[2021-03-20]http://wenwu.hebei.gov.cn/ staticPath/site001_html/E8%B5%84%E6%96%99%E4%B8% 8B%E8%BD%BD/20200320/000008.html.
  [5]马率磊.公共文化视野下的中小博物馆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探究[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9(2).
  [6]比约恩·斯坦费斯,刘怡.博物馆通过协同发展成功应对挑战[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2).
  〔责任编辑:李琳〕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吉林和龙;菜营子沟遗址;砸击法;新石器时代  【摘要】菜营子沟遗址位于吉林省和龙市海兰江支流福洞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2020年4月在对和龙市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石制品196件。同年10月对遗址进行试掘,出土石制品、陶片若干。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另有少量石英岩、石英砂岩、凝灰岩等;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端刮器、边刮器、钻器、砍砸器、磨制工具等;剥片方式以锤击法
在汉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环境中,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风盛行.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分布广泛,数量上可谓是中国古代之最,为我们以物证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从全国角度来看,汉代的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众多,基本上可以从文献与实物两个维度观察到汉代大一统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而从区域角度出发,汉代版图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区划制度随国家政策不断发展变化,各地的文化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区域色彩的墓葬文化.
期刊
为配合李道坚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对墓葬壁画进行了环境监测与控制,全面提取信息,保护性揭取,并对揭取回实验室的壁画开展了及时的保护与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制作工艺精良,白灰层中发现了麻纤维,为典型的唐墓壁画制作工艺,壁画颜料主要为矿物颜料,壁画颜色略有变化,饱和度降低,紫外荧光下发现了侍女服饰褪色的染料.李道坚墓葬壁画保护过程中积极衔接考古现场与实验室保护,研究贯穿每一个环节,使壁画得以科学修复,价值得以深入挖掘.本工作的开展为同类墓葬壁画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酋邦理论;社会演进;不平等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摘要】酋邦是国外人类学家构建的人类社会演进体系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介于原始平等社会和国家社会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酋邦理论被引入国内,至今已有近40年的研究历程,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层次,这一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3—1994年,初步引入酋邦理论;1995—2005年,聚焦酋邦的政治特征和成因探讨;2006年至今,侧重酋邦理论的适用性
【关键词】雄安新区;中六东遗址;唐代墓葬;清代墓葬;白洋淀  【摘要】中六东遗址位于河北省安新县大王镇中六村东的农田中,2017年在对雄安新区全域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2018年5—6月对之前勘探发现的10处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包括4座唐墓、4座清墓、1座汉代砖瓦窑和1眼汉代水井。中六东遗址的发现丰富了该地区的考古资料,对研究该地区多个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丧葬习俗、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流行一种形似瓠瓜、立体鸟盖的铜壶,被称作鸟盖瓠壶.有学者推测鸟盖瓠壶即是文献记载的“瓠壶”,其功能为祭祀瓠瓜星和天鸡星的青铜礼器.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发现的鸟盖瓠壶,结合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考证鸟盖瓠壶应是摹拟北方草原地区皮囊壶而制作出青铜水器,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类铜瓠壶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和北方草原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史记·秦本纪》记载“蜚廉为纣石北方”,是秦族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蕴含丰富历史信息,但是历来没有通彻的阐释.本文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揆诸商周之际的历史形势和山川地理形势,认为“石北方”应是“使鬼方”,商周鼎革之际蜚廉因善走和保西垂的经历出使鬼方,目的可能是联络鬼方从背后牵制周人.
洞门遗址是丁村遗址群东部黄土台塬区发现的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石制品主要分布于黄土顶部第一条古土壤条带(S1)中,在马兰黄土(L1)中也有零星发现.初步研究表明,这是一个人类活动比较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其特定的埋藏环境、连续堆积的地层结构和石制品特点揭示了丁村人在洞门遗址一带的活动轨迹和行为特点,表明洞门遗址不是临时性营地,而是人类频繁活动区域中的一个活动点.
【关键词】汉代墓葬;案;身份等级;摆放位置;使用功能  【摘要】统计与分析两汉墓葬中出土案情况可知:西汉早中期,随葬案的墓葬数量较少,但是案多为漆、木质,少部分为铜质,做工精致,使用者身份较高,为贵族或官吏,主要功能为宴享;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末,随葬案的墓葬数量较多,陶案成为主流,除贵族和官吏外,地主和平民墓葬也有随葬,功能为宴享或祭奠。  ————————  *本文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形成了契合本土化特征的新型政府-市场关系,其内涵包括强调党-政府-市场的三位一体框架、强调政府和市场两者的相互增强、强调政府内部和市场内部的结构特征.这种新型政府-市场关系区别于已有认识中的政府-市场两分框架和板块结合.作为中国经济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新型政府-市场关系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关键作用,新型政府-市场关系是通过理念引领、制度支撑、经济增长、分配调节等四重机制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正是依靠这四重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促进共同富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