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完美运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19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的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入手,从视觉和美学的完美结合这个角度来解构这部电视文献艺术片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意象的运用 空白艺术的借鉴 意境的完美诠释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的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精品,一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毛泽东数十年来的诗歌代表作为经,以与这些诗歌精品有关的大事件为纬,运用高度概括的,充满诗歌意境的解说词和精美的画面,交叉立体的揭秘了伟人的传奇人生,解读了诗人的坎坷心路,描述了诗词的奇特意境,直抒了诗请的悲壮历程。
  本文力图遵循美学原则,准备从视觉和美学的完美结合这个角度来阐述一下这部电视文献艺术片的成功之处。
  
  一、意象的运用
  
  所谓意象,指的是感觉或者情思的具体表现。在这里,意就是指心意,也就是感觉或者情思;象指具体形象,也就是承载所要表达的感觉或者情思的具体物象。虽然国内外对于意象的具体解释各有不同,但在一点上却趋于一致:意象是一种用感官可以感知的具象表现,是心意在物象上寄托象征出来的一种艺术处理方式。它是美学和诗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种艺术处理方法,特别是拟喻性意象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拟喻性意象是意象分类中的一种,指的是将情思虚拟为物,使得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的艺术处理方式。在本片的开头,创作者精心挑选了十四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熊熊燃烧的火焰;静默的岩石;随风飘舞的芦苇,变幻莫测的风云,漫漫黑夜里的油灯和毛笔:波光粼粼的江面;飞扬的红旗;放置着毛笔和白纸的书桌;咆哮的黄河:蜿蜒的长城:朝阳照耀下的巍峨的群山:直刺蓝天的纪念碑。一分成十一个画面依次而出,很好的表现出了创作者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从而使得观众产生一种崇高的感觉。
  在这里,火焰和岩石喻示着毛泽东性格中激情和沉稳的两面;随风飘舞的芦苇意味着坚韧的极其顽强的革命斗志。变幻莫测的风云暗指毛泽东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沧桑岁月,黑夜里的油灯和毛笔则是说毛泽东是革命低潮时期的希望;波光粼粼的江面象征着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政治,军事上的成就;红旗席卷而过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成立;放置着毛笔和白纸的书桌让人不由得想起毛泽东为国事日夜操劳:咆哮的黄河恰如毛泽东以及在他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民那敢于向一切挑战的勇气:蜿蜒的长城则令人感到新中国的建设之路将在他的领导下越走越长,越走越宽;朝阳照耀下的巍峨的群山让人联想起新中国的蒸蒸日上:最后那直刺蓝天的纪念碑强烈的让人感受到毛泽东那“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精神。
  创作者构思的巧妙不止于此,被精心挑选的毛泽东三个时期的四幅照片很好的穿插在这十一个画面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飘舞的芦苇和变幻的风云之间安排一张英姿勃发,目光炯炯的青年毛泽东的照片,恰好说明了拥有坚韧的,百折不回的革命斗志的青年毛泽东在革命初期就已经成为中流砥柱;在波光粼粼的江面和飞扬的红旗中间安排一张身着军装,神情严肃,眼睛微微闭着,却透出霸主之气的中年毛泽东的照片,则又是说明在取得一系列政治、军事上的胜利后,毛泽东将带领新中国开辟新的纪元;最为精彩的是第三张照片,老年毛泽东闲散的坐着,嘴角上扬,面带微笑,霸气由外扬转为内敛,举手投足中“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这张照片居于画面的左部,背景是咆哮的黄河,不正是毛泽东那种“舍我其谁”的气概的最好诠释吗?最后一张毛泽东执笔写诗的照片,安排在直刺蓝天的纪念碑画面的后面,既点题,又是在大声宣称:毛泽东的诗词将和他的精神一样,永垂不朽。
  分析完形象的具体含义以后,我们来看一看,崇高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崇高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声的震撼。人类于是调动一切自身的本质力量与其抗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敬仰和赞叹的情怀由此产生。而在人的本质力量的释放中,人们感觉到舒适,崇高也就产生了。根据这种思想,我们来分析这十一个画面是如何使观众产生崇高的感觉的,首先跃出的画面中既有熊熊燃烧的火焰,也有静默的岩石,一动一静两个形象似的画面既有灵动性又不乏庄重,火焰往往使人兴奋,岩石又能够使人反思。这样,观众刚刚被火焰所调动起来的兴奋的感觉就被岩石所引出的反思之情所压抑住,促使人们准备调动自身的本质力量去进行反抗。然而,在保持兴奋和反思的感觉不变的情况下,紧接而来的低沉的抑扬顿挫的男女合唱《沁园春·雪》就在观众耳边响起,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入会议往昔的峥嵘岁月中的状态。可是,回忆的闸门刚打开,后面的画面就接踵而至。这十一个喷薄而出的画面一共耗时44秒,每一幅画面都能激起观众异样的心潮。每一幅画面所激起的情思又被新的画面所激起的情思所覆盖。观众的心情就始终在激起——覆盖一再激起——再覆盖的状态中循环往复,一幅幅目不暇接的画面对观众的心灵产生持续而猛烈的撞击,人们产生本能的抗拒,情绪的累加直到临界点:镜头由地面直扫而过,迅速仰拍纪念碑,造成刺破苍穹的气势,旋即“独领风骚”四个字一笔一画的出现,节奏明显放慢,观众的情绪放松下来,能够以欣赏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画面,崇高感也就产生了。
  创作者运用拟喻性意象来表现崇高上颇费心思,在运用同样的手法来表现美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范畴——优美上,同样体现出高深的功力。例如在第三集《爱情之歌》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分明是夫妻间难舍的人间知己情”如何用镜头来体现这种难舍的知己情呢?拟喻性意象这里又依次发挥了作用。只见镜头中出现了一片叶子,上有两颗紧紧粘在一起的露珠。在这个镜头中,露珠的晶莹剔透,叶子的翠绿,甚至那微风吹拂引起的那不易察觉的颤动,都符合优美的事物在感性方面所要求的小巧,柔和,精致,圆润,清新等要求。而观众将画面与解说词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前文所记叙的毛、杨二人的美好的爱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愉悦的感情油然而生,内在的欣赏和外在的美型想融合,优美的感觉也就产生了。
  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在第三集中,杨开慧宁死也不肯和毛泽东断绝关系,最终奉献出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1982年人们在翻修杨家老宅时,发现了她藏在墙壁里的《偶感》的诗稿和《自述》的回忆散记。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52年。毛泽东离开人世也已经6年了。此情此景,令人唏噓。解说词作者陈晋这样写到,“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实的反映了良人朴实无华的爱情。“爱情火焰”前加上“一个女性”的修 饰语,足见杨开慧在三年聚少离多的生活中承受了多少艰辛。“半个多世纪”前加上“独自燃烧”又深刻的让人感受到杨开慧对毛泽东的不渝深情。记录片在表现这句解说词的时候采用了明喻性意象一用直接明白的比喻物使得抽象的情思具象化的艺术处理手法一用如豆般大小的蜡烛光来比喻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深情。记录片在这里采用了特写镜头,画面的安排很见功夫。镜头的四周都是黑色,中间只有一支还剩小半截的蜡烛,在无尽的黑暗中孤独燃烧,尽管风在不断的肆虐它,可是这倔强的火光,依旧执着的燃烧着。一如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在这里,出现了一组强烈的对比…周围的黑暗和蜡烛的火光。因为有了那火光,黑暗显得越发的残酷;因为有了那黑暗,火光显得越发的感人。特写镜头的运用给人一种精神的震撼,静止的黑暗渗透出无比的威严,而在寒风中摇曳的烛光一闪,两闪,——十闪,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那微弱的烛光更加珍贵,联想到杨开慧的牺牲,联想到那藏在墙壁里的手稿,遗物尚在,人已难寻,怎能不触景伤情,悲伤也就蔓延在观众的心里。
  
  二、空白艺术的借鉴
  
  诗歌中的空白艺术移植到电视中就成为空镜头。例如在第十三集《历史与海》中,陈晋这样写到“弄潮儿和大海不再对立,甚至同大海的广阔有了一种共鸣,一种亲近,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排比句的运用使得感情一步步跃升。那如何表现这种共鸣,亲近,融为一体呢?空镜头的运用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了。在画面中,近景是一张旧式的藤椅,斜放着,前面是沙滩和海浪,远处碧海蓝天。直接描写毛泽东与大海的共鸣,亲近,融为一体无法办到,那我们就换个角度思考,既然融为一体,那就化为无形了。那张空的藤椅恰好能表达出这种无形。一色的海天犹如毛泽东博大的胸怀,近处的海浪一次次拍打着沙滩,就好象是毛泽东在和大海对话,藤椅空置,我们可以自由的想象毛泽东的坐姿,而不论坐姿如何,毛泽东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神”,我们都能够强烈的感觉到。
  
  三、意境的完美诠释
  
  意境是中国审美范畴里的独创概念,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想象的高级形态。非常需要欣赏者的积极参与。《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文献片在对于毛泽东的诗词意境方面的诠释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沁园春·雪》被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诗人目接万里,寥寥数笔就描绘出北国雪后美丽景色:神系千年。在俯仰天地间历数帝王豪杰。欣赏者随着作者的笔端,邀游于天地历史之间,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运用自身的修养和经历,结合作品的意象,共同营造出大气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
  对于这首经典之作的诠释,形象的画面到底从哪里切入去表现意境,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重要的是意境需要欣赏者的积极参与。这样,我们就明确了电视画面在意境诠释中所起的作用一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于作者的心意想契合。
  那创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又是如何做的呢?
  如果我们把第十集《天骄情怀》比喻成一首歌曲的话,那《沁园春·雪》就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我们先来看这句话“头顶浑莽的天,身披浑莽的雪,俯视浑莽的河,历史的流云不经意间悲壮的漂过眼前。”这一句用排比的修辞逐渐跃升感情,反复出现“浑莽”二字,起强化作用。天、河、大地,流云叠加出现,使得人们的心胸开阔。画面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开始就是一个远景,然后,导演运用静观的拍摄手法,以自身为支点,镜头缓慢的摇向四周,只见苍天浑莽,大雪尚未全部融化,地上交错着白雪和黑色的土地。大河浑莽,冰封其水,犹见往日气势。直观的画面让人充分领略到了浑莽的含义。“站在秦晋高原,诗人的双脚,似乎踩着一个民族浑莽而有浩瀚深长的历史河道一昨天的赫赫辉煌,今天的屈辱困顿。”这一句言简意赅,句式整齐,易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再看画面,镜头先是俯拍冰壳下缓慢流动的黄河水,然后缓慢摇到岸边的高山。其雄伟的气势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昨天的赫赫辉煌,其班驳的岩石面又让人想到今天的屈辱困顿。随着镜头,听着解说词,我们似乎在跟着伟人在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屹立在天地间,大河旁的伟人形象,观众的情绪开始被调动,联想和想象开始参与进来。随后是一段红军翻越雪山的影视资料。这里又出现了一组对比一雄伟的雪山和渺小的人,然而,渺小指的是红军的形态,对比中,那雄伟的雪山其实就是在赞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激昂斗志。这些感受都是由直观的画面所激发出来的。到此为止,欣赏《沁园春·雪》的感情酝酿工作就准备完毕。然后一幅莽莽冰原,飞雪压树的画面跃入观众的眼帘,随即万里长城,无处不茫茫;奔腾黄河,无处不冰封。那从飞机上俯拍的白色群山和高原,令人荡气回肠。诗人的思维跳跃性如此之强,东西南北任意纵横,观众的情绪在画面的感染下越发激动。雪为洁白,大地一片雪白,正是洗涤了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的斗志。长城原为抵御匈奴所造,用在这里,正好体现了作者抵御外侮的决心。黄河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源地,用在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感情。俯拍下的群山、高原,似银蛇乱舞,白象奔驰。也表现了吾辈大无畏的志气。后面的雪后晴日,导演又运用了静观的拍摄手法,江山美景——摄入镜头,我们随着镜头,不由得感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下阕的英雄人物又该如何表现呢?导演别具一格,利用主席的真迹来完成这个任务。众所周知,主席的字飘洒淋漓,飞扬洒脱,观众在欣赏主席的字的同时,透过那潇洒的横平竖直,去自由的想象那无数的英雄豪杰的风采。最精妙的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画面。先采用快镜头,但见苍翠的山河上,蓝天中,白云迅速漂过,暗示多少英雄都已经被岁月尘封,今天的豪杰,就是我们红军。最后一个特写,那铜做的红军雕塑,身子向前探去,目光遥视远方,脸上写着坚毅和希望,镜头的下部是起伏的远山,这就是红军战士精神的象征。这个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画面让我们想到:他们是谁?他们在注视着什么?他们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观众的联想和想象被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起来,远方就是战友的背影,就是长征的目的地,就是沦陷的国土,目光里有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担忧,对胜利的渴望,更有对未来的崇敬和希望。静止的形象,搏动的画面,无尽的含义都通过画面传递给了观众。观众在这些画面的感染下,充分把握毛泽东那时的心境,结合自己的感受,《沁园春·雪》大气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就这样被把握住了。
  综上所述,《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大型文献片,运用高度概括的解说词和精美绝伦的画面,结合诗人毛泽东整个艺术人生和伟人的政治历史,将历史思维和审美思维进行互补,完美的张扬出毛泽东诗词中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和健全的人类高级审美能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其他文献
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是一项愉悦身心的爱好,无论是身处自然去等待日出的那一瞬,还是置身都市在街头捕光捉影。喜爱风光也好,钟情人文也罢,都是摄影人对美的一种追寻方式。李红辉的摄影不拘泥于某一种题材,无论是风光还是民俗,只要有机会、有感觉就立刻着手拍摄。在追光逐影的过程中,享受摄影带来的欢乐。我想,对于广大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快乐摄影更重要呢?
[摘要]07版《变形金刚》在经历了多方面“变形”后,凭借着84版打下极好的受众基础和自身差异性表达,有效地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创造了极佳的票房记录。它的成功给我们影视业以极其重要的启示:我们如何赋予它们以现代性的精神内核,影视媒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  [关键词]变形 差异 受众 启示    《变形金刚》2007版在于7月11日在大陆首映,在短短的5天里。内地票房突破了1亿,以神话般的
[摘要]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春去春又来》用圆圈式的叙事模式表达了这样一种男性命运:排斥女性的男性虽然在自我世界中完成成长仪式,却不可避免的陷入以游戏的“恶”开端的喜忧参半的生命轮回中。拒绝女性的爱的光芒照耀的男性终将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循环。  [关键词]男性 女性 轮回    起初并不知道金基德其人其作。网上听说,喜爱韩国电影的,不妨看看金基德,不以为然。后来又听说,要了解世界当代电影的,不
摘要: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主要集中于二战、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主要传达了俄罗斯人勇敢、坚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构成俄罗斯人基本的自我镜像。而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却让俄罗斯人心情复杂,其中既有自我忏悔、自我批判又有自我肯定、自我歌颂,反映了俄罗斯人特有的民族“复调”性格。本文主要分析了战题材和阿富汗战争题材的相关影片,旨在为大家提供有关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的一个基本概
奔马(The Horse in Motion) 1878飞翔工作室(The Flying Studio,Yosemite Valley) 1867  1982年,阿姆斯特丹的方形剧场上演名为《摄影师》的音乐剧,主人公是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极简主义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以均衡而神秘的节奏,为故事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这节奏正来源
[摘要]审美心胸是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艺术家的创作和欣赏者的鉴赏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含义及其理论发展概况的分析,揭示审美心胸的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学 审美心胸 人文精神 文学教育    一    在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理论中,审美心胸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精神条件和重要的前提,它是指审美主体的一种独特的重感悟的思维方式,也即是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具
摘要 《穿Prada的女魔头》呈现了现代社会中都市女性的选择问题。以人物行动以及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现代都市女性的选择行为,选择是一种行为,也是一部电影发展进行的最基本的行动要素。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中女性在选择时的矛盾位置,一方面努力表达主体意识,同时也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男权的统治地位使她们的自主选择权陷入矛盾困境。  关键词 人物行动(坚持妥协) 结果(幸运不幸) 女性主义    2006年
摘要 《海角七号》这部影片,不仅在画面上给观众—种美的感受,而且从影片故事的结构及叙述都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来自海岛台湾的浓郁气息,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预示着希望与美好的彩虹,足以让观众在这部电影中领略到了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融合。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彩虹 思念    2008年8月22日《海角七号》在台湾上映,两个月的时间就创造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堪称影视经典。影片在浪漫唯美的情调,从心流淌的旋律,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眼神中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无尽哲学思考。生命本是在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束缚与自由之问穿行。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束缚与自由    一、引言    经典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黯然退色,只会历久弥新。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空
摘要 诗与画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沟通,因为它们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效果方面存在着一致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化静为动,画可以跨越自身的局限,适应诗所特有的摹仿媒介和审美特征。但是,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融会诗人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受,需要执着于艺术与人生真谛的探索。英国诗人济慈的名作《希腊古瓮颂》就是诗画沟通的优秀范例,既巧妙地契合了原画空间物象的静态美,又创造出了纯净优美的新意境。  关键词 诗画沟通 济慈 希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