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崛起:丰饶时代的选民觉醒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饶时代的选民觉醒
  特约作者/刘琪
  供图/小米公司、CFP
  2010年4月6日,中关村银谷大厦,雷军与其他七位创始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开始“闹革命”。此后的3年,小米狂飙突进,一骑绝尘,迅速成长为年销售额近300亿元的品牌。这种异类生长让很多传统品牌的经营者们大跌眼镜,“用互联网思维解读小米”也成为潮流,模仿小米的营销术更成为一种显学。
  笔者也曾迷恋于解读小米背后的互联网玩法,但很快发现大部分学习小米的传统企业“只谈术而不研道”,迷恋于手段,而不深究背后的思维逻辑与组织架构。
  致命的问题在于,小米的品牌快速崛起仅仅是靠营销或者互联网思维吗?按照这一思维逻辑,如下碎片化疑问又该如何解答:
  智能手机市场已是苹果与三星的两强争霸格局,苹果可以用粉丝经济或软硬一体化来简单阐释,勉强可以与小米放在同一语境下,但如何解读三星的强势?
  小米的品牌宣言是“为发烧而生”,但大量购买用户并非发烧友群体,他们为何买小米的产品?
  像华为这样的传统强势品牌也在经营粉丝群体“花粉”,其忠诚度与热情超乎大家想象,但华为的营销或粉丝经营远不及小米,又是什么让粉丝追随一个转型中的传统品牌?
  小米的早期投资人、晨兴资本的刘芹最近的一场访谈,或可提供一些线索,他说:“晨兴资本的投资主题在过去十几年几乎没有变过,就是寻找中国消费方式变迁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的结合点。”
  换句话说,在一个产品丰饶的时代,比拼功能与技术的翻新已不再是杀手锏,品牌需要将“用户”变为“选民”,找到这些群体,并将他们被压抑已久的参与感、平等感释放出来。小米的快速崛起,可能不单纯在于互联网思维,而是抓住了消费与技术大迁移中选民觉醒的机遇。
  “巨头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
  金山网络CEO傅盛曾有一篇文章流传甚广,名字叫《工程师逻辑已不再重要》,他指出工程师文化重在强调逻辑性,“他们会在产品上花很多心血,很多功能都舍不得扔掉,却不知道用户能接受的其实只是最简单的点”。
  这是手机产业出现消费需求与技术断裂期的典型表现。当手机从早期少数人才能使用的高端通讯工具,逐步变成大众消费品时,传统手机巨头却依然维持着传统大工业制造与工程师技术文化的惯性。
  它们讲求大规模流水线作业,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功能的延展构筑护城河,但最终导致“千机一律”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陷入价格血战。与此同时,工程师文化也带来了一种语境隔膜,无数的手机发布会都在强调各种功能参数,而用户却对冰冷的数字产生了疲劳。
  第一个挑战者是苹果,就在诺基亚高层嘲讽第一代iPhone根本不经摔时,用户却为之疯狂。iPhone之所以能够重新定义智能手机,在于它的第一出发点是让用户轻松用手机上网,并开启了软硬一体化的 新纪元。随之而来的新晋者是HTC与三星,它们抓住了Android系统追赶乃至反超iOS系统的机遇,迅速坐大。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这些后来者并没有将手机视为纯粹的通信硬件,而是基于操作系统的移动化的电脑。
  雷军在创业之前,曾买来二三十部iPhone,也买了HTC的G1等安卓手机进行研究,悟出了背后的技术演进趋势:未来的手机就是移动的电脑,而参考30年来苹果的演进,小米要做适合中国人的Android手机。于是也就有了小米手机未发,先做MIUI系统的情况,并以硬件微利的方式售卖产品,这是大工业时代的手机硬件商所无法想象的做法。
  问题在于,目前借势Android系统的硬件制造商们,大部分依然摆脱不了上述惯性路径,强调参数的工程师文化依然浓厚,基于多核、拍照、防水、轻薄等功能性竞争甚至愈演愈烈。这意味着,小米的崛起背后不仅仅是抓住了技术演进的机遇期,还在于它满足了社会断裂期消费迁移的某些特定需求。
  笔者曾在深夜给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发微信,请他用一句话来总结米粉的心理诉求,他回复了两个词:“可参与”以及“真实”。在黎万强看来,“对用户而言,小米是他们的,他们参与过就有了拥有感。同时,小米有很多的不一样,很个性,而任何时候的年轻人都喜欢不一样”。
  在从贫瘠时代迈入丰饶时代后,中国人极度匮乏却又极度渴求参与感与个性表达,这些原本沉默的大多数需要获得精神价值层面的满足。这种文化断裂催生了很多亚文化现象,比如“土豪”盛行、极客消费主义、怀念逝去的青春、绿色消费、轻奢侈等符号,均呈现出“社群化”聚集与参与性高涨的特征。
  由此也不难解释,为何要求导师背身评审的《中国好声音》火了,突出真实录摄的《爸爸去哪儿》人气暴涨,获差评无数的《小时代》依然有人捍卫,屌丝逆袭的《泰》能够拿下票房冠军,罗振宇的自媒体《逻辑思维》可以体制外生存……
  新鲜传媒CEO纪中展在去年完成了一份针对90后的调研报告,他发现90后一代呈现出碎片化(他们喜爱的明星已经碎片化到任何一个明星都不能吸引这个群体的10%)、指尖上的一代(依赖移动互联网)等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反馈饥渴的一代”—渴求极致的游戏化体验,每完成一个动作或步骤都渴望得到反馈和激励。
  在这场消费文化的大迁移中,用户不会因为功能性满足而选择一个品牌,但能够拥有选民的品牌一定是戳到了用户文化价值诉求的痛点,满足了其身份认知与表达的诉求。
  2013年7月底,小米曾在其QQ认证空间中放了一张用牛皮纸包装的产品图,请大家猜测是什么产品,随后揭晓谜底是红米手机,并开放预售。结果有745万人参与预约,90秒内10万台红米销售一空。
  黎万强在后来解读这一现象时,说了这样的话:“这并非只是利用人类的炫耀心理,而是人类自我认知、自我表达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炫耀与存在感是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交融期,在互联网上最显性的群体意识特征。”   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中国市场存在着两条断裂线,一条是消费文化变迁,一条是互联网技术演进,小米的崛起在于抓住并满足了断裂期的选民诉求。
  小米“神话”的诞生
  首先,你需要一个品牌“神话”,故事的原材料可以是创始人、产地、工艺或者配方。
  苹果之所有拥有品牌特权,在于它通过乔布斯讲述了一个独立独行的神话,营造了一种宗教氛围。但它诞生于橄榄型社会的美国文化土壤,人们普遍追求差异化表达,“Think different”、“To the crazy one”与乔布斯的个人神话交融在一起,苹果也由追求“大不同”而找到“大同”的消费群体,因而风靡全球。
  也有人曾经追问“为何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并预言如果乔布斯生在中国,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继而批评中国的文化与创新机制等。如果将发问的角度放在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在渴求什么,也许就能发现本土品牌神话的制造密码:在中国依然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人们渴求平等感与参与感,乐见“大逆袭”的神话,雷军以及他的“黄金七人组”团队恰恰是极好的素材。
  于是有了这样的故事:一个40岁的男人在挨过了苦闷的“IT劳模”岁月,经历一番在投资圈的折腾,最终站在了一个台风口上,化身“雷布斯”,一击而中。而来自硬件、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七个低调牛人,以半价的身份加盟小米,集合起来去完成一次神奇的大逆袭。雷军自己也曾这样表述:“小米其实在大家面前演示一个硅谷式的创业,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一组很彪悍的人,再拿钱堆,一登场就是世界级的玩法。”
  其次,要挑战文化正统,激发选民的身份认同,企业必须从消费大迁移中攫取和创造文化密码。
  文化密码其实是一套符号体系,实际上,跟品牌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符号,难就难在如何挑战传统文化,并引爆新的文化认同。
  比如小米的文化密码可以是一套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以此区别于大工业时代的制造思维;它还可以是一个“高性价比”的产品宣言,比如带有“最快”或“首发”的标签,制造“让用户尖叫”的1999元或799元的价格锚点,从而树立作为行业颠覆者的多项标准指标;它可以是粉丝用小米粒粘出来的手机模型,一份带有小米特色风格的PPT,一个带有特权色彩的词汇“F码”,一次带有跨界或新旧经济对比色彩的对话交锋……
  再次,你需要融入社群,通过“真实”“参与感”与社群共生共荣,并从一个细小的利基市场跨越到大众市场。
  小米的品牌Slogan是“为发烧而生”,这背后是一种极客消费文化,但小米最大的成功在于实现了粉丝社群与品牌的共同成长,用雷军的话来说,“小米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赖群众”。
  据不完全统计,小米论坛有将近1000万的用户,空间用户过1000万,微博粉丝为300多万,微信粉丝约280万,通过这样的社交矩阵,粉丝们源源不断为小米提供各种产品、服务建议,并自发进行口碑传播。对于如何经营如此庞大的社群,黎万强特别强调培养用户的参与感,由此延伸出来类似“温度感”“直接可感知”“说人话”等方法论。
  比如,为了保持温度感,以前雷军、黎万强等几个联合创始人要保证每天在论坛上花费一小时,现在每天再忙也要保持在论坛上十几分钟,而所有工程师也被鼓励通过论坛、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户直接取得联系,要让“这些宅男工程师就觉得他写程序不是为了小米公司写,是为了他的粉丝在做一件工作”。
  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在于,小米如何从“发烧友”这个利基市场完成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跨越,未来新崛起的品牌几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蜕变。
  实际上,《全球商业经典》曾经梳理出一个小米用户扭曲力场的金字塔结构:塔尖是可以参与决策的发烧友,比如小米论坛的神秘组织“荣组儿”,以赋予粉丝特权的方式鼓励其参与决策;塔中间是米粉群体,他们信赖和追随小米的价值主张,购买小米产品的意愿强烈;塔基则是普通的大众用户,他们能够从微博、微信、事件营销以及米粉的自发传播中接触小米,继而转化为产品购买者或晋级为米粉。
  小米的天花板
  “当企业超越同类产品古板的文化正统,而推动一种更有号召力的意识形态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趋之若鹜。”
  前些日子,知名博主牛角尖曾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小米的天花板在哪里?见诸媒体或网络的答案也比较繁杂,比如小米要克制盈利的欲望,小米需要可持续的创新,小米需要保持提供极致用户体验的能力等等。
  笔者也试着从技术与消费需求的迁移,做一些探讨,但这不涉及小米基础的管理运营层面:
  其一,小米需要找到下一个技术浪潮演进的机遇期。在这一技术波浪潮中,小米将手机视为移动的PC,主要是解决个人移动计算的需求,但移动互联网正在催生的新变革在于万物之间可以直接、实时链接,从而将原本被压抑的需求进行基于碎片化和场景化的及时满足。小米通过进军客厅,推出小米电视与路由器,正尝试满足多屏互动的场景化需求,但一些政策限制的“阉割”、更复杂的产业分工与整合,使得这一尝试并未显著见效。此外,随着4G商用的加速,用户对视频以及云服务的需求即将勃兴,小米同样需要有所布局。
  其二,小米需要跟上消费者对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的需求,它们并非静止不动,新的社会断裂出现之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随之将发生迁移。
  这里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首先是社会分层正向个性化、分散化的社群发展,这些群体是基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而不是某种特定的兴趣,一旦呈现分裂加速的态势,小米基于发烧友的极客消费文化会不会被取代?下一个或一批更适合小米文化调性的社群又是什么?
  其次从年龄段来分析,90后无可置疑将是社会消费的又一大主力,在研究和咨询团队青年志(China Youthology)最近完成的一份《90后青年—大时代里的小世界》报告中,阐释了90后的四大诉求特征—品质生活代表的安全感、兴趣为核心的深度自我、独而不寂的个人与社会链接以及善良微光的社会参与。青年志在给品牌的启示建议中写道,在个体社会崛起的时代,对品牌而言,获得90后年轻人的关注、建立品牌将越来越困难。而要成为有文化领导力的品牌,企业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或角色,即生活创新、兴趣养成者、关系黏合者以及社会改变者。
  再增加一点,随着小米体量与规模变大,当它在进入一些新兴领域时,在创业者和一些早期消费者眼中,它将不再是一个创业公司,而可能是前来抢食的“巨头”。当然,商业的竞争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以用户而非硬件进行估值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如何构建属于小米自己的开放生态,可能也必须逐渐提上议程。
  总而言之,选民成就了品牌特权,在大变迁的时代里,变化是唯一的不变,唯有找到、满足、跟上选民,才能成就品牌的奇迹。
其他文献
很难有哪位企业家能挑战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urn)在创新领域的地位,无论是在创造力上还是在所涉领域的广度上。他曾领导了机器人赛车“斯坦利”(Stanley)的研发,而这辆赛车赢得了2005年的无人驾驶汽车大奖赛(DARPA Grand Chanllenge)。他是谷歌X实验室的发起人之一,并将斯坦利的成功经验带入了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中。此外,他也是谷歌眼镜项目的领导人之一。
期刊
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现象—一套有关罗马的历史书,先是在中国的部分企业家中间流行,继而又带动了平民百姓的阅读热情。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企业家热衷于读历史类图书,这不难理解。因为企业家是掌舵者、未知领域的探索实践者,他们必须具备比常人更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阅读历史能给予人宏观的视野以及把握趋势的能力。  但是这一次为什么是罗马的历史?  《罗马人的故事》是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定居罗马三十多年,用十五年写
期刊
2013年是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全球持续火爆的一年。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管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商业领域,这种由西方精英大学发起的在线教育模式正在从边缘,即实验性的实践走向主流。斯坦福大学教授聚会的主题正在从讨论学术项目、创业机会变成探讨怎样制作自己的MOOC课程。另一个迹象是,对大学教育来说,MOOC不仅是线上课堂的补充,而是使原来相对实验性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教法成为主流手段。而佐治亚理
期刊
《罗马人的故事》,洋洋洒洒十五本,谓之煌煌巨著也不为过。纵观整个罗马史,待到恺撒、奥古斯都大帝建立功勋之时,已然是开枝散叶,繁花似锦,但若要深究罗马帝国的成功,或许更应该顺着历史的长河上溯,看看枝繁叶茂之下的树大根深。  与讲究血统、地缘封闭的希腊不同,罗马相当的开放。公元初期的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比同化征服者的做法更能使罗马强大的了”。的确,罗马人善于同化被征服的民族。从
期刊
是的,我们认真阅读后向你推荐这本书,更准确的名称应为《品牌君王术》。  真正的垄断企业,是不需要品牌的。品牌,是由竞争产生的一种特权。在名叫“市场”的这种竞争环境里,企业家像政治家竞逐权力一样,疯狂追求品牌,这自然是因为,强势品牌意味着更高的单位售价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超额利润。企业家们当然知道,品牌意味着用户的信任,有时简直是膜拜,并不真正需要某种产品的用户,也会由于盲从或者另外一些原因而慷
期刊
这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
期刊
可能是受到《罗马人的故事》的感召,2013年的出版市场上出现了一股“罗马热”,光恺撒的《内战记》就至少出了三个不同版本(吉林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另外,至少有两本书参与了对“罗马帝国为何衰亡”的罗生门阐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了本《罗马新史》,书名冠以“新”字,其实作者是公元5世纪的拜占庭史学家佐西莫斯。佐西莫斯在批判基督教时比吉本还要激进得多,认为基督教破坏了罗马
期刊
电影界在讨论成功电影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比如大热的《失恋33天》,宗教学派说是其用了佛教里的“33天”意象,因此获得某种神秘的加持。关系学派说是滕华涛导演在电视剧圈的人脉关系为其获得了众口叫好的意见领袖基础。营销学派则认为,以社会化营销为基础的口碑营销起了决定性作用……阴谋学派则会小心翼翼地告诉你,有关买票房造热点和确保排场的内部消息。这些说法不一的诀窍更使得创造热门电影的方法成为一
期刊
2013年下半年,仿佛一夜之间,“社区银行”成为多家传统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民生、华夏、平安、广发、光大等10余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试点。  众所周知,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过去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银行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不仅占据市场份额绝对优势的国有大银行将面临挑战,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会更高。祸不单行,互联网金融进入爆发阶段,余额宝、百发之类产品的巨额销量,更让传统金融机构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段时间欢聚团圆、走亲访友。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和审美本应在这期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为了不让它失落民间,我们从“马文化”“美食、祈福”“七天传统习俗”三个角度,为您提供2014年春节基本生活指南。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