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电力企业面前强势了多年的煤炭企业,如今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原点。
2013年3月底,在经过了数月的僵持之后,五大电力公司在山东的电厂终于与兖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2013-2014年的电煤中长期合同。
多年来,由于国内煤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使得煤炭企业在过去几年的电煤谈判中一直都处于强势地位。然而,随着2012年6月煤炭行情逐渐跌入冰点以来,双方的角色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截至4月15日,在23家已公布2012年年报的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中,共有18家净利润同比下滑或出现亏损,其他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的年报表现也都不尽如人意。其中,中煤能源、兖州煤业、郑州煤电三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3.99%、35.33%和33.82%。而反观电力企业的业绩则一路高歌猛进,华电国际2012年净利润增长了近17倍;同时,在已预告了2013年第一季度业绩的电力企业中,九成以上的企业预计业绩增长至少翻一番。
面对角色的逆转,兖矿集团董事长王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煤炭企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这种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不仅反映在兖矿集团一家企业上,同样也反映在全行业身上。”
多元化
对于当前兖矿集团所面临的阵痛,王信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在他看来,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增长乏力和煤炭价格跳水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兖矿集团绘制多年的转型蓝图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一直以来,在兖矿集团的转型蓝图中,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推动产业结构由单一煤炭产业向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力求成为跨国、跨区域的国际能源巨头。
正是在这一转型蓝图的指引下,兖矿集团在2002年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特点,确定了综合利用主业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中煤、煤矸石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煤-电-铝”联营产业链,并在随后的3年中投资建设了以电解铝厂为核心的5个子项目,初步形成了“煤-电-铝”产业链条。
然而,当兖矿集团的多元化转型看起来一帆风顺的时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全国的电解铝产能开始过剩,国家为了限制电解铝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取消地方优惠政策、电价上浮等一系列措施,使本就处于亏损状态的电解铝企业处境更加困难。
为了破解这一困境,2009年兖矿集团的煤电铝产业开始向上游铝土矿资源延伸,并对澳大利亚铝土矿资源项目展开攻关。2010年6月14日,兖矿集团顺利与BRL公司达成转让意向,收购其拥有的2.4万平方公里铝土矿70%的矿权。初步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已超过1.8亿吨。凭借此次收购,兖矿集团成为了拥有澳州铝土矿资源量最大的中国企业。
掌握了上游的铝土矿资源,仅仅是兖矿集团布局煤电铝产业的一部分。2012年12月10日,世界首台吨位最大、工艺最先进的150MN铝挤压机,在兖矿集团电铝公司轻合金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使用。由此,公司的产业链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延伸,并率先成为世界上能够生产超大直径、超大断面、硬合金挤压型材的产业基地。
然而,随着2012年6月煤炭行情的突变,王信的转型规划再次受到冲击。2013年第一季度,兖矿集团的整体效益明显下滑。其中煤业公司营业收入107.7亿元,同比减少2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亿元,同比下降77.49%。这使得依靠煤炭产业支撑整个集团公司发展的局面变得难以为继。而当煤炭产业无法弥补其他产业亏损时,一直陷入亏损的煤化公司、电铝公司的生存也变得越发艰难。
“兖矿集团产业多元化仍处于发展培育期,在建项目短期难见效,建成项目盈利能力弱。同时,重点项目也开始进入建设高峰期、投资密集期,资金需求量大、现金流压力大。再加上全球金融汇率市场波动频繁,企业负债风险、汇兑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在增大。兖矿集团的经营风险正在变得更加凸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据了解,兖矿集团已经宣布自5月份开始实行减薪计划,以应对持续低迷的国内外煤炭市场,其中高管降薪50%,中层降低20%,一线工人也会降低生产奖金。
“可以说,兖矿集团正面临着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营压力最大、运营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王信说。
国际化
“虽然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依然有能力在上半年完成2013年全年目标的一半。”王信对2013年上半年的公司经营仍然充满信心。
兖矿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兖矿集团经济工作目标是:营业收入1000亿元,煤炭生产经营总量考核1亿吨,目标1.1亿吨;其中,煤炭产量考核8000万吨,目标8300万吨;利润总额考核15亿元,目标20亿元。
“现在澳洲的雨季已经过去,再加上部分矿井扩产方案审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依靠海外市场的提振,兖矿集团有信心实现逆势增长。”王信说。
兖矿集团的国际化始于2004年收购位于澳大利亚的澳思达煤矿。当时,兖矿集团的这一项收购并不被当地各界人士看好。彼时的澳思达煤矿,因井下频发火灾已经九易其主,成了人见人怕的烫手山芋。
兖矿集团对自己在澳大利亚的首次收购做足了功课。面对这个麻烦不断的煤矿,兖矿集团采用了自己的综采放顶煤技术和防灭火技术,不仅恢复了正常生产,还使其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安全示范矿井”。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甚至称赞综采放顶煤专利技术是适用于澳洲的最好的采煤技术。
巨大的示范效应,不仅使兖矿集团赢得了澳大利亚政府和同行的尊重,同时也为后续的一系列收购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尤其是在2010和2011的两年间,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的收购进入了高峰,在陆续成功收购澳大利亚新泰克公司、普力马煤矿公司等多家企业后,兖矿集团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上市的关口。
2012年6月28日,完成与澳大利亚格罗斯特公司合并的兖矿集团兖煤澳洲公司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煤炭上市公司。由此,继上海、香港和纽约之后,兖矿集团成为中国惟一一家拥有境内、境外四地上市平台的企业,在澳大利亚运营9对生产矿井,总产能4670万吨/年,资源储量62.53亿吨。
据兖矿集团的数据显示,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2012年实现原煤产量合计2378.5万吨,同比增长23%;商品煤产量1665.3万吨,同比增24%;商品煤销量1701万吨,同比增22%。
“对于兖矿来说,澳洲公司是所有公司里最赚钱的一家。”王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凭借着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2012年兖矿集团虽然在下半年遭遇到了煤炭行业的拐点,但全年依然实现了营业收入逾1000亿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煤炭收入为600亿,非煤收入400亿;煤炭生产经营总量1.14亿吨,同比增长24.46%;2012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800亿元,总资产增长率28.83%,同样创出历史新高。
兖矿的海外版图不止于此。2011年,兖矿集团出资2.6亿美元收购的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19项钾矿资源探矿权,目前已经完成了勘探,正在申请探矿权并进行前期可行性报告编制和环评工作。这19个钾盐探矿权,区域为5300平方公里,探明钾盐储量397亿吨。
王信计划,未来将把上述资产在加拿大上市。届时,兖矿集团旗下公司将实现纽约、澳大利亚、香港、上海、加拿大五地上市。
“兖矿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综合型能源企业集团。接下来,我们的收购目标将会是铀矿。不管是钾盐还是铀矿,对于中国来说都属于资源禀赋薄弱的矿产资源。”
2013年3月底,在经过了数月的僵持之后,五大电力公司在山东的电厂终于与兖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2013-2014年的电煤中长期合同。
多年来,由于国内煤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使得煤炭企业在过去几年的电煤谈判中一直都处于强势地位。然而,随着2012年6月煤炭行情逐渐跌入冰点以来,双方的角色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截至4月15日,在23家已公布2012年年报的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中,共有18家净利润同比下滑或出现亏损,其他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的年报表现也都不尽如人意。其中,中煤能源、兖州煤业、郑州煤电三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3.99%、35.33%和33.82%。而反观电力企业的业绩则一路高歌猛进,华电国际2012年净利润增长了近17倍;同时,在已预告了2013年第一季度业绩的电力企业中,九成以上的企业预计业绩增长至少翻一番。
面对角色的逆转,兖矿集团董事长王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煤炭企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这种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不仅反映在兖矿集团一家企业上,同样也反映在全行业身上。”
多元化
对于当前兖矿集团所面临的阵痛,王信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在他看来,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增长乏力和煤炭价格跳水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兖矿集团绘制多年的转型蓝图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一直以来,在兖矿集团的转型蓝图中,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推动产业结构由单一煤炭产业向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力求成为跨国、跨区域的国际能源巨头。
正是在这一转型蓝图的指引下,兖矿集团在2002年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特点,确定了综合利用主业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中煤、煤矸石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煤-电-铝”联营产业链,并在随后的3年中投资建设了以电解铝厂为核心的5个子项目,初步形成了“煤-电-铝”产业链条。
然而,当兖矿集团的多元化转型看起来一帆风顺的时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全国的电解铝产能开始过剩,国家为了限制电解铝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取消地方优惠政策、电价上浮等一系列措施,使本就处于亏损状态的电解铝企业处境更加困难。
为了破解这一困境,2009年兖矿集团的煤电铝产业开始向上游铝土矿资源延伸,并对澳大利亚铝土矿资源项目展开攻关。2010年6月14日,兖矿集团顺利与BRL公司达成转让意向,收购其拥有的2.4万平方公里铝土矿70%的矿权。初步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已超过1.8亿吨。凭借此次收购,兖矿集团成为了拥有澳州铝土矿资源量最大的中国企业。
掌握了上游的铝土矿资源,仅仅是兖矿集团布局煤电铝产业的一部分。2012年12月10日,世界首台吨位最大、工艺最先进的150MN铝挤压机,在兖矿集团电铝公司轻合金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使用。由此,公司的产业链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延伸,并率先成为世界上能够生产超大直径、超大断面、硬合金挤压型材的产业基地。
然而,随着2012年6月煤炭行情的突变,王信的转型规划再次受到冲击。2013年第一季度,兖矿集团的整体效益明显下滑。其中煤业公司营业收入107.7亿元,同比减少2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亿元,同比下降77.49%。这使得依靠煤炭产业支撑整个集团公司发展的局面变得难以为继。而当煤炭产业无法弥补其他产业亏损时,一直陷入亏损的煤化公司、电铝公司的生存也变得越发艰难。
“兖矿集团产业多元化仍处于发展培育期,在建项目短期难见效,建成项目盈利能力弱。同时,重点项目也开始进入建设高峰期、投资密集期,资金需求量大、现金流压力大。再加上全球金融汇率市场波动频繁,企业负债风险、汇兑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在增大。兖矿集团的经营风险正在变得更加凸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据了解,兖矿集团已经宣布自5月份开始实行减薪计划,以应对持续低迷的国内外煤炭市场,其中高管降薪50%,中层降低20%,一线工人也会降低生产奖金。
“可以说,兖矿集团正面临着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营压力最大、运营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王信说。
国际化
“虽然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依然有能力在上半年完成2013年全年目标的一半。”王信对2013年上半年的公司经营仍然充满信心。
兖矿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兖矿集团经济工作目标是:营业收入1000亿元,煤炭生产经营总量考核1亿吨,目标1.1亿吨;其中,煤炭产量考核8000万吨,目标8300万吨;利润总额考核15亿元,目标20亿元。
“现在澳洲的雨季已经过去,再加上部分矿井扩产方案审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依靠海外市场的提振,兖矿集团有信心实现逆势增长。”王信说。
兖矿集团的国际化始于2004年收购位于澳大利亚的澳思达煤矿。当时,兖矿集团的这一项收购并不被当地各界人士看好。彼时的澳思达煤矿,因井下频发火灾已经九易其主,成了人见人怕的烫手山芋。
兖矿集团对自己在澳大利亚的首次收购做足了功课。面对这个麻烦不断的煤矿,兖矿集团采用了自己的综采放顶煤技术和防灭火技术,不仅恢复了正常生产,还使其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安全示范矿井”。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甚至称赞综采放顶煤专利技术是适用于澳洲的最好的采煤技术。
巨大的示范效应,不仅使兖矿集团赢得了澳大利亚政府和同行的尊重,同时也为后续的一系列收购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尤其是在2010和2011的两年间,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的收购进入了高峰,在陆续成功收购澳大利亚新泰克公司、普力马煤矿公司等多家企业后,兖矿集团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上市的关口。
2012年6月28日,完成与澳大利亚格罗斯特公司合并的兖矿集团兖煤澳洲公司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煤炭上市公司。由此,继上海、香港和纽约之后,兖矿集团成为中国惟一一家拥有境内、境外四地上市平台的企业,在澳大利亚运营9对生产矿井,总产能4670万吨/年,资源储量62.53亿吨。
据兖矿集团的数据显示,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2012年实现原煤产量合计2378.5万吨,同比增长23%;商品煤产量1665.3万吨,同比增24%;商品煤销量1701万吨,同比增22%。
“对于兖矿来说,澳洲公司是所有公司里最赚钱的一家。”王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凭借着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2012年兖矿集团虽然在下半年遭遇到了煤炭行业的拐点,但全年依然实现了营业收入逾1000亿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煤炭收入为600亿,非煤收入400亿;煤炭生产经营总量1.14亿吨,同比增长24.46%;2012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800亿元,总资产增长率28.83%,同样创出历史新高。
兖矿的海外版图不止于此。2011年,兖矿集团出资2.6亿美元收购的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19项钾矿资源探矿权,目前已经完成了勘探,正在申请探矿权并进行前期可行性报告编制和环评工作。这19个钾盐探矿权,区域为5300平方公里,探明钾盐储量397亿吨。
王信计划,未来将把上述资产在加拿大上市。届时,兖矿集团旗下公司将实现纽约、澳大利亚、香港、上海、加拿大五地上市。
“兖矿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综合型能源企业集团。接下来,我们的收购目标将会是铀矿。不管是钾盐还是铀矿,对于中国来说都属于资源禀赋薄弱的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