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常常感到无助与彷徨。对于即将离去的亲人,我们该做些什么而让他们走得不留遗憾呢?国外的临终关怀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坦然面对临终
谈到临终,我们就不能回避死亡的话题。不仅中国人忌讳谈论这个话题,英、美等国的人也不喜欢谈论自己百年之后的事。但是,思考一下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死亡的来临,去了解一些关于临终关怀的知识,能使我们在死亡面前临危不乱,并能做出对亲人最好的选择。我觉得,西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值得学习:一方面因亲人离世无比悲痛,另一方面却勇敢接受残酷的现实,这种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使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亲人的离世,即便是小孩子也如此。我女儿小学的时候有位同学来家玩,当被问到她爸爸的情况时,她平静地对我说:“他去了天堂。”我想,对“死别”的释怀恐怕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吧。
在国外,人们有选择接受或者放弃治疗的权利。有些人不愿在自己万一患重病时接受一些痛苦的治疗,只想安静体面地离去。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担心过度治疗会让自己失去生命最后的尊严,但我认为当生命不能避免死亡定局的时候,我们不如放下恐惧、平和地面对和接受它吧。
接受死亡不代表放弃生命,临终关怀服务好似温馨地为他们饯行。临终关怀核心的宗旨是:当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病人死亡的过程,甚至会伤害到当事人时,采取姑息疗法,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这一做法在国外很多国家获得支持,临终关怀被广泛地用于肿瘤和癌症晚期患者身上。
临终关怀的道德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临终关怀符合生命价值论和公益论原则,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强调义务论和公益论的统一;二是临终关怀反映了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临终关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四是临终关怀避开了安乐死的道德难题,是一种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的临终处置方法。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和理解临终患者,表现在同情和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最真诚、亲切、慈爱的态度对待患者。二是保护临终者的权益,表现在尊重患者的利益和权利,保守隐私、保留生活习惯、尊重其留下的意愿等。三是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生活需求,表现在同情和关心临终患者的家属。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
提到减轻病人逝去时痛苦的做法,大家可能更容易想到安乐死。尽管这两种做法都是以缓解和解除临终病人痛苦为目的,但它们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临终关怀专注于在患者即将逝世前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既不促进也不延缓病人死亡的时间;安乐死是在患者病情到了晚期或者不治之症给病人造成极大负担,他们不愿再受病痛折磨,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为减轻病人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一位名叫南希·拉塞尔的90岁老奶奶选择以安乐死告别人世。当时,在医生的帮助下,家人们聚集在南希的床前,唱着她选择的用来送别自己的歌,看着医生把药水推进南希的体内。南希结束生命并非寿命已至,而是因为她在已经住了好几年的养老院里,孤独地忍受了几个月的隔离生活后感到疫情遥遥无期,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她希望能在头脑清楚时,有尊严地、健康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同样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同样是面对死亡的无助与无奈,同样为了死得有尊严,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毕竟不太相同。安乐死是寻求死亡的捷径,是对生命的主动放弃;临终关怀是在等待死神降临的过程中获得悉心照料,享受人生最后的温暖与关爱,它像是献给病人的最后一捧鲜花,让生命在凋零中绽放出最后的荣华。
姑息治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种任其自然放任不管的味道。其实,临终关怀给予病人的是无微不至的看护,充满人性美善温情的一面。我很喜欢思考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提出的疑问:“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也许,临终关怀是一个好的选择。临终关怀并不是放弃,而是给予当事人尊严、舒适感、控制感和有质量的生命。但也有反对者认为,生命是一种权利,不应被轻易放弃,临终关怀是在向死亡妥协。也许,生活中的故事本身能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临终关怀维持尊严
我的韩国同事姜珍熙女士前几天给我们讲了她妈妈的故事:
我们家有4个兄弟姐妹,在韩国首尔属于富裕体面的家庭。我们的父母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意:我爸爸是建筑专业方面的人才,开了一家建筑公司;我妈妈热爱料理,菜做得非常棒,她开了一家会员制的高级餐厅,营业额相当可观。为了维持餐厅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妈妈凡事亲力亲为,在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患上了膀胱癌,由于无法放下工作进行适当的治疗,妈妈的病情很快恶化,到了生命垂危的阶段。妈妈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我们一家人完全无法接受身体一直健壮的妈妈还不到60歲就要离开我们的残酷现实。我们把妈妈送进首尔最好的医院,请求医生用一切办法治愈妈妈。可是,妈妈不愿接受手术,只想要体面地活到最后。妈妈好像是我们手中的宝贝,我们怎么也不肯放手眼看宝贝消失。对我们来说,只要妈妈多活一天,我们心里就多一点安慰。
妈妈的要求当然没有得到我们的认可,“随你们吧!”妈妈终于同意了。手术摘除了她的膀胱,给她装了一个体外排尿袋。这样的排尿方式让好强的妈妈感到毫无尊严,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而且当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手术并没有改善她的健康状况,反而让她很痛苦。她每日黯然神伤地等待生命之气的消失。很快,她走了。我们都很后悔,如果在今天我们一定不会坚持让妈妈做手术,也许不做手术反而能让她活得更久一点。我们会把她安排到临终病房,让她过上最舒适的生活,让她按自己的意愿从容而有尊严地离开我们。
当我们遇到姜女士妈妈这种情况,可能都会像姜女士一家人那样做吧。我们依恋亲人,有时会固执地认为只有一心一意帮助病人重获新生才算得上是真正爱他们,才称得上是尽孝道,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可是,我们或许从没有考虑过病人的想法,甚至当医生宣布没有救援机会时我们还不愿意放弃。想想医院中那些往返于重症病房和手术室之间的患者,他们的临终岁月孤苦难捱,只有医疗器械作伴。在逝世的那一刻,患者的喉咙里插着软管,血液里流着化学药物,身体上满是刀口和缝线……很多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直到离开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得到解脱,他们盼望能够安详死去,美丽地终结生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尊重。
在韩国,人们对临终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2015年,韩国的有关部门针对70岁以上的老人做了一个调查:“如果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否愿意接受延命治疗?”这是指对那些毫无救治希望的病人所进行的诸如戴氧气罩、插胃管等延长生命的治疗。调查结果显示,几乎90%的人都表示“拒绝接受延命治疗”。2018年1月15日, 韩国开始实行《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也称《尊严死法》),即临终患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继续接受维持生命的医疗的法律。该法执行8个月后,选择结束无意义生命维持治疗的患者便超过2万人,韩国的临终文化也渐渐改变。与十几年前人们愿意“赖活着”的态度相比,现在的韩国人更愿意选择“好死”。随着韩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癌症患者不断增加,人们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愿意通过临终关怀服务维持生命的尊严。
我学校同事的奶奶,马丁斯家的老太太(以下称她马奶奶)得了肺癌,马丁斯对我说:“我爷爷说要采取保守治疗方案,因为奶奶太老了,没必要进行化疗放疗,何苦折腾她呢?我爷爷会一直陪着她,她想要什么就给她,想干什么让她干什么,只要她开心就行。我们也会去看她的。”在十几年前马奶奶曾因乳癌进行了切除手术,术后情况一直很稳定,这次的肿瘤位置很不好,压迫了食道,让她吃东西很困难。
马奶奶病情加重后,家人与医生进行了沟通,医院决定每周一次派一位护士来探视检查,并带药给她,服药的目的主要是抑制肿瘤进一步长大,护士也会给她打针。有次我去取菜时,也进她家看望了一次。在较长一段时间马奶奶状态都不错,那次她下楼来和我讲讲话,说说自己的病情和感受。虽然马奶奶说疼起来很难受,自己睡眠又不好,但她看起来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她还说马爷爷给她煮的鸡豆很好。马爷爷比马奶奶大5岁,非常爱马奶奶,虽然孩子们都常来看他们,但马爷爷坚持亲自服侍马奶奶,他说要尽量把她照顾好,让她开心。
后来,突然听说马奶奶病情恶化,要转去医院接受看护了。马奶奶去的其实是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她一人住一间病房,允许家人陪伴和过夜,所以马奶奶并没有感到孤单和不适应。我也和同事一起去关怀中心看过她,问她老人家是否住得舒服,她幽默地说:“就像搬了一次家,只不过是个小了很多的家。不过,有更多的人照顾我。你瞧那儿,有事的话只要按铃,马上就有人来检查。”
最让马爷爷欣慰的是马奶奶走得毫无痛苦:“她睡了!”最让马爷爷难忘的是马奶奶的那句话:“这辈子我得到你就够了。”在临终关怀的病房里,马奶奶给马爷爷留下了自己对他们70年美好爱情的满足与感恩,在那里她能够幸福地与儿孙们从容道别。可以说,是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让马奶奶温馨而高贵地谢下自己人生最后一幕,她走得有生命的尊严却无病痛的难堪。
临终关怀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根据一项调查报告,自上世纪初以来,美国在家中离世的人数首次超过在医院死亡的人数,这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家庭临终关怀护理和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结束生命。根据德国一项民意调查,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倾向于在临终关怀医院结束生命。欧洲委员会发布《临终医疗决定程序指南》,以期从法律和伦理角度为面对这一艰难决定的人们提供原则性建议和帮助。其中指出,如某一治疗已不能产生任何效果或其效果与投入相比微乎其微,此时再继续坚持这种治疗即可视为过度治疗或非理性治疗。但是否决定放弃治疗,或者从“积极治疗”转为“姑息治疗”,是个综合性决定,这首先取决于医生基于科学诊断提出的理性建议,以及患者本人的意愿。
是啊,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宝贵呢?而有质量有尊严的生命是更美丽的,临终关怀让生命美丽而有尊严地谢幕。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