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对老师没有学习主动性。他们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数学课前不预习,不知道老师讲课重难点,学习好一些的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差一些的就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我们称为被动学习。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总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动手动脑,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教师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二中841000)
现在的中学生对老师没有学习主动性。他们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数学课前不预习,不知道老师讲课重难点,学习好一些的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差一些的就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我们称为被动学习。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总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动手动脑,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教师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二中8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