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慰问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正在云南采访时,我一天就接到了家里的3个电话,主题是:赶紧回广西老家探望、慰问堂嫂。
  早上,先是我母亲来电说,堂嫂病得很严重,全身浮肿,情况危急,让我赶紧回老家探望。说着,电话那头,母亲开始念叨起堂嫂的好,比如帮我们家种甘蔗、插秧、挑水等。似乎堂嫂的生命,即将结束。
  中午,我哥也来电说,“堂嫂的情况很不好”,暗示我速回。
  晚上,我姐又给我来电说,她和姐夫将连夜从南宁赶回看堂嫂,怕错过了,有遗憾。完了,她不忘补充一句:堂嫂对我们家不错,帮过很多忙。
  堂嫂年纪不大,就50岁。当初,她从邻村嫁过来时,我还很小,印象中,她就是个忠厚、淳朴和安分的农民。
  清楚记得,小时候,每到她家的黄皮树、梨樹结果的时候,我几乎整天都待在她家。然后,带着堂侄爬树摘果。每当此时,堂嫂总乐呵呵地搬来梯子,让我们千万小心,不要摔倒。有时,她还拿着竹竿帮我们拍下树上的果子。
  我知道,我的到来,也受堂侄欢迎,因为平时他们在家,堂嫂是不允许他们擅自去摘果的—特别是尚未成熟的果子。
  但我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常规,也给了孩子们撒欢的机会。我知道,这是堂嫂对我的包容。这也是堂嫂给予我童年最深,也最难忘的记忆。
  堂嫂的包容,一直延续到我走出家门,到更远的地方上学、工作。
  最近几年,春节回家串门、吃饭,每当我对外面的世界侃侃而谈时,堂嫂总静静地听。在她家吃饭,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她知道“城里人”吃过好多好东西,但玉米粥未必就有。所以每次去她家吃饭,她总给我备有热气腾腾的玉米粥。
  坦白讲,得知她病重的消息,即便没有家人的再三叮嘱,我也会回去看看。当然,我也知道家人再三叮嘱的意思:对于亲戚或对你有恩的人,如果她病重、去世前,你都没有去探望她,你在村里、族里,将会被人看不起。为维系这种亲情关系,也为照顾我的面子,所以家人才轮番给我电话,希望我回去看看堂嫂。
  这样,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我拎着几斤猪肉、水果,封上一个红包,来到了堂嫂的床前。探望她,和她聊聊天,问问病情。
  堂嫂患的是肝癌晚期,已经时日不多。但我们都没有告诉她实情。
  和她聊天时,我尽量用轻松甚至俏皮的话语,来化解沉重和不快的气氛。不过,我仍能感觉到:她已意识到自己的情况不妙—因为如果情况不严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亲属,不可能在千里之外,突然赶回看望她。
  堂哥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的话一贯很少。我和堂嫂聊天时,他就坐在床沿上,默默地给双腿已经浮肿的堂嫂,慢慢按摩,听我们说话。
  聊了一会,气喘吁吁的堂嫂就已经很累了,我借故退出房间。就在这时,堂嫂娘家一些好多年没有联系过的人,也组团来登门探望。
  堂哥后来告诉我,得知堂嫂病重后,这段时间,很多亲戚、朋友、邻居都来探望。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从外地打工赶回的。
  农村条件不好,谁家有人得了大病,内外亲戚都会站出来,给予弱者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困难互相帮助、出现意外尽量抱团支持,这也是农村社会的一种习俗和传统。
  即便是没有亲戚关系的邻里,或关系比较疏远的亲戚,一旦得知对方生了稍重的病,也会很自觉地拎点猪肉或封一些钱过来慰问。
  这是众亲友和邻里“知恩图报”的表现,也是表达彼此关系和情感的重要场域。
  不过,当我听到堂哥说很多人陆续来探望堂嫂的消息后,我内心还是一阵阵的剧痛。当时,我就告诉堂哥:这么多人都来,堂嫂肯定也感觉到自己情况不妙了。
  堂哥说,“她感受到了”,因为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堂嫂的情绪有时会很激动,突然就会对堂哥发很大的脾气,甚至摔饭碗。
  我意识到这是“致命的慰问”,接踵而至的亲友探望团,实际上都在不断向堂嫂暗示—病很严重,时日不多了……但不知不觉中,我也参与了其中。
  堂哥说,他也清楚这点,但没有办法,“总不能拒绝人家来探望,人家也是出于关心和好心才来”。
  和堂嫂聊天时,我知道很多亲友都向堂嫂装出了(你生的是小病,没大碍)轻松样子。但我还发现,堂嫂也一直在装,装出很轻松的样子(我就是个小病,很快就好啦)。
  不过,从堂嫂落寞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绝望和挣扎。
  离开老家后,我又不断听到堂嫂病情恶化的消息,那一天终究还是很快到来。那个忠厚、老实、安分和贫寒了一生的堂嫂,终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在这段短暂却倍受煎熬的日子里,我总在谴责之中度过: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为什么不能让至亲的人,尽量平静地走完余下的时光?
  我在想:当我和我们的亲属,风尘仆仆、远道而来、源源不断涌去探望堂嫂的时候,极有可能对她病情的恶化,起到坏作用。尽管我们是以“善和爱”的名义去探望她。
  活着的人,通常在乎的是:如果我们不去探望她,我们或将会背负着被他人指责为“不仁不义”或“知恩不图报”的舆论压力。可对于无法直面危重病情的患者而言,这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暗示。或许,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爱,需要一颗真心,而不是一种形式。
其他文献
200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起主导作用,城市和工厂用农村低价劳动力来驱动发展;2000年以后,土地要素成为驱动发展主要动力,土地变现支撑起高速增长;2008年,4万亿开启了货币要素主导的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必然,但“成长中的烦恼”也无法避免。2015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0%,2014年同期,这个数字是7.4%。今年全年,还能不能“保七”?  经济增速下行并不可怕,换个角度看,这反
意料之中,预约见面的时候,郑小琼要求QQ上先谈,尽管我们已算熟人。“你知道,我见了面总说不出话。”  在我看来她是羞涩,但她自己常常说那是怯懦。以往,好几次,她已看到我向她走过去,但喊她一声,她还是会浑身猛然一震,似乎受了惊吓,然后双颊绯红。  除了文字,现实的世界对她而言似乎总是陌生的,尽管她早已读懂现实社会那一丝不挂的运行逻辑。  她身上照见的,是从质朴单纯的乡土环境到冰冷坚硬的工业社会的第一
颁奖词  20年来通过智行基金会,帮助两万艾滋病遗孤重返校园,融入社会,通过智慧的行动改变社会对艾滋病人及遗孤的歧视。  智行基金会创始人、主席杜聪刚从加拿大返回中国,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的工作。到监狱探访,与捐助人吃饭,到电视台参加慈善晚宴。2018年是智行基金会的第二十个年头。我问他,如果给20年的故事起一个标题,那会是什么,他想了片刻回答说,应该是和“传递爱”有关的,至于题目,应该有更加好的
在美英法德等国领导人“集体回避”背景下,2月上旬中日领导人先后到俄罗斯索契与普京会谈。日本媒体报道称,安倍首相把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看成是打破中国对日包围网的一张王牌,临时更改了原拟出席闭幕式的行程。  相比中国不让自己在索契开展日中“走廊外交”,安倍更对自己去年底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表示的“失望”耿耿于怀。安倍希望在3月下旬海牙核安全峰会上实现日美首脑会谈,更要争取在4月奥巴马访日之前挽回美方信任。而
“修正主义”学说冲击了“欧洲中心论”,扭转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西方的殖民时才能被提及的命运。但是,“修正主义”仍旧无法摆脱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成功国家身上浓重的欧洲色彩,即现代世界的诞生来自“欧洲奇迹”的扩散。  我是谁?来自何方?又将归于何方?这是人生哲学探讨的命题。  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来自何处?这个世界又将走向何方?这是历史哲学探讨的命题。  这样的问题也许难有答案。然而,当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路口闯红灯的表现可以是“普遍性”的。事实呈现的不一样,与一个社会对越轨行为的惩罚严厉程度、可兑现性以及道德舆论环境对越轨行为的差评程度紧密相关。  一般认为,人们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是透视一个社会的文明素质的最直观的入口。2012年曾经引爆舆论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就是在这种认识之下的一种媒体演绎。  2015年8月26日、27日,《南风窗》记者选取了南方某市C路口作为标本
这几天,在广西龙州县上降乡采访的时候,我碰到了两位基层干部:一位是纯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仁东,另一位是上降乡人大副主席黄勇。前者是驻村干部,从崇左市的一个局调过来挂职,后者是包村干部。  聊到农村问题,他们都提到了大龄青年—因为是叙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这类话题,也不适宜一本正经地叙说,所以下面的故事听起来,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但轻松谈资的背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  全国都在搞精准扶贫的时候,
“正是因为这个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才需要你们去创造,去解决问题,那些满腹牢骚、抱怨社会的人请马上离开这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在刚刚成立的创业学院给他的54名学生上了第一课。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大学刮起了一阵创业教育热潮。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专门成立创业学院,打出了培育产业巨子的口号。英特尔、微软这些跨国公司组织的各类全球性创业比赛上,中国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获奖
从小在农村里长大, 在城市里已经稳定生活的中产阶层,可能最有“乡愁”的感触。  这30多年,是一部中国的城市化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史。现在,城市的各种症状,体现着我们的文化、社会症状,反过来也如此。  城市化到底是如何导致今天中国人看上去成了一种好像和过去的乡村社会的人所不同的社会物种的?为什么很多人会感到在城市生活中,没有自我的家?在既有的城市生活的逻辑中,我们的未来可能是什么?  《南风窗
中国痛客大赛以及“痛客梦工厂”平台的打造,对当地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有何不同?痛客计划和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定位具有怎样的契合?创新创业的新探索对公共治理和政府工作会带来哪些改变?  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贵阳市副市长、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高卫东。  大数据是贵阳的战略性选择  《南风窗》:这几年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