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传说与中华文化考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er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有很多创造:如伏羲造八卦,创造乐器等。伏羲不仅仅是神话中的传说人物,他亦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探究伏羲及伏羲时代与中华文化之关系。
  【关键词】 伏羲;中华文化;人首蛇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25-02
  一、伏羲之名与其时代
  关于伏羲的名字,有很多文献的记载,有很多不同的称呼。赵逵夫先生《“三皇”与三皇时代考论》中写道:“伏羲本是氏族名称。文献中也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宓牺。”因古名“同声俱可相假”,故常任侠先生认为:“伏羲一名,古无定书。”上述名字,文献中均有记载。
  1.宓牺《太平御览》:“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2.伏羲《礼记·曲礼·正义》“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代。”
  3.宓戏《礼·月令》:“宓牺氏。”
  4.伏希《风俗通义》:“女娲,伏希之妹。”
  5.炮牺《世经》:“天下号曰炮牺氏。”
  6.伏戏《风俗通义》:“伏戏始别八卦。”
  由上述可见,伏羲名字有很多写法。即使写法很多,但其文化传承,人文始祖的地位是在每一种文献中均有记载。赵逵夫先生言:“传说中这三个不同时期氏族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文化上的特征,大体反映了中国史前农耕聚落和中心聚落期,所以后来也以之代指我国远古时期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由此可见伏羲生活的时代应介于燧人氏和神农氏之间。韩非子说:“先有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接着有钻木取火燧人氏,而后才有耒耜以利的神农氏。”此外,按照生产力的发展,伏羲的不同名字如庖牺,都与畜牧有关,有巢之后,有火而后有熟食,之后有农业。因此伏羲生活在燧人氏和神农氏之间。
  关于伏羲出生的文献这样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在这里看伏羲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毫无疑问这是母系氏族的特征。但仅依靠这一点是不能断定的,因为很多神灵或圣人的起源里边都是没有父亲。如《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遂产高祖。”因此圣人的出生在记载中都是这一套路。再者,《庄子·跖盗》:“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因此,大概可以推论出伏羲生活的时代应当在新石器早期、中期,更多处于新石器的中期。
  二、人首蛇(龙)身与图腾崇拜
  闻一多在《伏羲考》:“人首蛇身像实际有两种……可称为人首蛇身交尾像。”关于人首蛇身的记载中最早的是女娲。在许多壁画砖里面,也是二者交尾像。从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当多的例子: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经》)
  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纪》)
  推而广之,在远古的神灵之中;神人,英雄,大概都是人首蛇身、人首马身等。如: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立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山海经·北山经》)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山海经·北山经》)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山海经·中山经》)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到他们半人半兽十分普遍。闻一多“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定有一个全兽型的神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是一种古老的全兽,或是龙,或是蛇。进一步说,在原始时代的人们,擅长于将所见的动物夸张或变形化,所以龙,蛇就是他们最初的崇拜对象。
  全兽的记载亦有很多,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到了交龙,“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包括周易的系辞之中的乾卦也是取的龙象——潜龙在渊……除了交龙之外,亦有螣蛇两头蛇,一般的二龙。闻一多的观点是通过中国五灵,其他四灵皆没有成对出现,唯有龙是成对的。那么全兽的信仰来源于什么呢?即“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Totemism)的遗迹。”所以他们的全兽形态半兽形态是基于一种安全感。
  上述的半獸和全兽,其实就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记。《竹书纪年》中记载了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的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他们都符合山海经里的一大群龙蛇。李泽厚认为:“章学诚说‘易’时,曾提出‘人心营构之象’……从烛龙到女娲,这条人面蛇身的巨大爬虫也许就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体系的代表。”之所以崇蛇,崇龙,可能是因为当时强大的部落崇蛇或崇龙。部落兼并扩大,或实力增强,在原始社会中或许就是因为对强大的渴望。
  总而言之,伏羲人面蛇身是源于图腾崇拜,而图腾崇拜则是基于同一性寻求与安全感的生成。这里将一个部族生长比做一个人的生长。那么伏羲氏部落的强大则在于历代的同一性寻求。在历代寻求后,形成了图腾模仿与崇拜,周边的部族想要获得安全感(一种受自己支配的可控的状态),就也需要对于强大部族的图腾崇拜。
  三、始祖神话与洪水神话的关联
  在闻一多《伏羲考》中还有另一条线,即洪水与战争。在他文章中这样强调:“洪水遗民故事其中心母题总不外:兄妹之父与雷公斗争、雷公发洪水、全人类中惟兄妹二人获救、二人结为夫妇、遗传人类。”这里提及的伏羲女娲便是兄妹,亦是夫妇。这一种演变过程与西方基督教神话有共同之处。但性质不同在于西方是一种原罪说,而我国神话更具有反抗精神。   洪水神话与始祖神话关联极为密切。以洪水察考始祖源流,可以发现二者的相互关系。
  在洪水与始祖神话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再者可以想到大禹治水,其次便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大禹在神话传说中是人首蛇身,且在五行之中夏为木德(青龙),夏朝与龙的关系不言而喻。在闻一多论述中引用大量文献证明了共工很有可能就是苗族传说中的雷公。因此始祖神话的代表人物伏羲、女娲与洪水神话中的大禹、共工是相互交通的。有直接证据在《洪水造人故事中的葫芦》即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核心便是造人的葫芦。不仅仅是避水的工具,而且也是造人素材。因何成造人之素材?在闻一多的观点中列了六种不同的形式:1.男女从葫芦中出;2.男女坐瓜花中,结突够,二人包在瓜中;3.早就人种放在鼓内;4.瓜子变男……造人在洪水中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洪水神话是古代自然景象的体现,而古人始终是逐水而居,可能是渡河,可能生存。而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与水做斗争,并且壮大自身,繁衍兴旺。洪水神话与始祖神话其实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反映,并且是一种放大。
  四、伏羲与周易文化
  在周易的研究中,历来有先天八卦(伏羲,即八卦),后天八卦(文王六十四卦)之说,并且在伏羲始作八卦的记述最可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再者,《管子·轻重戊》言:“虑羲作,造六法,以迎阴阳。”《尸子》卷下曰:“伏羲始画八卦,列入节气而化天下。”上述种种文献对其始作不卦都有记载,可见伏羲创立八卦是有据可依。
  伏羲八卦其来源不可考。但八卦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爻,与阳爻。赵逵夫先生提到八卦是與八索联系起来的。《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赵先生认为,古人是以垂绳单数记凶事,偶数记吉事。《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作结,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由此观之,八卦与结绳记事关系密切。又云伏羲氏“作乃而为罔罟 ”因此结绳挂者,便为衬圭。因此圭与卦是通的。赵逵夫先生后来又进一步抽象为奇数只用“—”,偶数只用“八”拉平变为“——”,占卜一次取三个数,或奇或偶,重叠起,便成了八卦之数。这大概是对于八卦的由来的一个较为准确且权威的解释了。
  八卦既反映了古人的变通能力,又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从各个角度出发,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周易里面最根本的便是变化。“生生之谓易。”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生相斥产生了无穷变化。从伏羲作八卦开始便是一种结绳而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停于表面的物理变化而是生命的变化,即天人关系。是从伏羲开始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与最高的智慧。八卦是他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论。周易中的另一重要思维方式则是和谐,即生命的和谐。有了生命和谐,进而衍生出了五行,五行生克原理便生于和谐,也就是物理学中的二力平衡。
  伏羲时代是有一些文字的,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周易》言:八卦是“文字之肇端”,说明文字的一些形成与八卦是有关系的。上文提到伏羲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滥,水与伏羲是密不可分的。坎卦在八卦中代表水,其爻为“?”。而甲骨文中的水则是     ,这二者关系密切。文字对于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仓颉造字后有这样一说“天雨粟,鬼夜哭”,周易的卦象是文字的传承方式之一,也是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伏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伟人,是中国图腾崇拜的对象之一。他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古代先民探求人与自然共生的坚定步伐。承载着始祖文化的他,衍生出了坚贞不屈的坚定步伐,孕育了中华文化之源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赵逵夫.“三皇”与三皇时代考论[J].中华文史论丛,2018,(01):1-60.
  作者简介:
  段洁文,男,四川绵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步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获得了人们更高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积累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现代化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基础,一方面能够有效强化文化的保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本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
期刊
【摘要】 通读史料时不难发现,相同事件在不同的史料中会出现不同注解。本文将通过对比《史记》《左传》《春秋》中对赵氏孤儿这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以察独属司马迁的著史观。  【关键词】 司马迁;《史记》;《左传》;《春秋》;赵氏孤儿;著书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17-02  一、引言  《史记》中的世家章节中记载了
期刊
【摘要】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位杰出词人,为宋词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表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词风,但仔细分析起来却风格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苏轼豪放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乐观与旷达、潇洒与自适,辛弃疾则沉郁、悲壮。潜藏在二者“豪放”背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迥然相异的。本文就是从对比中发现二人词作气质的差异。  【关键词】 苏、辛词;精神气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带动了我国在各个领域上的变革和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特色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渐渐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瑰宝的民族魅力,并逐渐重新审视我国在传统、地方和民族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本文重点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 诗词歌曲;琴曲艺术;词曲艺术;散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他摆脱了传统的羁绊和束缚,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撰写了全面客观介绍世界的著作《瀛环志略》。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世界多元化的视角,分析了欧洲强大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并对近代世界格局的状况和周边进行了分析。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深刻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世界格局;启蒙;《瀛环志略》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纪录片(记录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记录、反映现实的使命。自“新纪录电影风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各国的影坛,“虚实互补”的创作手法也逐步成为纪录片突破固有模式的一剂良方。而作为架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上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现代科技条件下虚拟技术发展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什么才是纪录片本质”和“如何更好地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本质”进行了讨论与尝试。
期刊
【摘要】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人们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更好的保护,本文将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并且以本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数字化上面存在的问题,在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比如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数字化保护策略,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进步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 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湖南非遗文化的场域一方面在固源,一方面也在拓延,其衍生发展脉络不断呈现为双螺旋甚至多螺旋的融创态势,融创发展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多维融合创新与传播,扩大湖南非遗文化的扎根力度、宣传广度和纵向深度,正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时代性研究课题。  【关键词】 湖南;非遗文化;融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区别于古典好莱坞类型化与戏剧化的特点,电影《公民凯恩》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写实主义的基调,是古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关键性过渡影片。本文试通过对影片《公民凯恩》影像技术的分析,试讨论电影《公民凯恩》对真实性的手法创新与探索。  【关键词】 电影《公民凯恩》;影像技术;影像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57
期刊
【摘要】 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撞车》,以一场发生在洛杉矶的交通事故为契机展开了全片的讲述,并真切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种族歧视泛滥的现象。本文从《撞车》的电影情节入手,阐释了不同种族在洛杉矶这个“文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冲突与碰撞,并分析冲突背后的黑人和白人对于种族歧视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 种族歧视;肯定性行动;逆向歧视;自我歧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