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有很多创造:如伏羲造八卦,创造乐器等。伏羲不仅仅是神话中的传说人物,他亦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探究伏羲及伏羲时代与中华文化之关系。
【关键词】 伏羲;中华文化;人首蛇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25-02
一、伏羲之名与其时代
关于伏羲的名字,有很多文献的记载,有很多不同的称呼。赵逵夫先生《“三皇”与三皇时代考论》中写道:“伏羲本是氏族名称。文献中也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宓牺。”因古名“同声俱可相假”,故常任侠先生认为:“伏羲一名,古无定书。”上述名字,文献中均有记载。
1.宓牺《太平御览》:“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2.伏羲《礼记·曲礼·正义》“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代。”
3.宓戏《礼·月令》:“宓牺氏。”
4.伏希《风俗通义》:“女娲,伏希之妹。”
5.炮牺《世经》:“天下号曰炮牺氏。”
6.伏戏《风俗通义》:“伏戏始别八卦。”
由上述可见,伏羲名字有很多写法。即使写法很多,但其文化传承,人文始祖的地位是在每一种文献中均有记载。赵逵夫先生言:“传说中这三个不同时期氏族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文化上的特征,大体反映了中国史前农耕聚落和中心聚落期,所以后来也以之代指我国远古时期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由此可见伏羲生活的时代应介于燧人氏和神农氏之间。韩非子说:“先有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接着有钻木取火燧人氏,而后才有耒耜以利的神农氏。”此外,按照生产力的发展,伏羲的不同名字如庖牺,都与畜牧有关,有巢之后,有火而后有熟食,之后有农业。因此伏羲生活在燧人氏和神农氏之间。
关于伏羲出生的文献这样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在这里看伏羲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毫无疑问这是母系氏族的特征。但仅依靠这一点是不能断定的,因为很多神灵或圣人的起源里边都是没有父亲。如《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遂产高祖。”因此圣人的出生在记载中都是这一套路。再者,《庄子·跖盗》:“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因此,大概可以推论出伏羲生活的时代应当在新石器早期、中期,更多处于新石器的中期。
二、人首蛇(龙)身与图腾崇拜
闻一多在《伏羲考》:“人首蛇身像实际有两种……可称为人首蛇身交尾像。”关于人首蛇身的记载中最早的是女娲。在许多壁画砖里面,也是二者交尾像。从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当多的例子: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经》)
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纪》)
推而广之,在远古的神灵之中;神人,英雄,大概都是人首蛇身、人首马身等。如: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立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山海经·北山经》)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山海经·北山经》)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山海经·中山经》)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到他们半人半兽十分普遍。闻一多“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定有一个全兽型的神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是一种古老的全兽,或是龙,或是蛇。进一步说,在原始时代的人们,擅长于将所见的动物夸张或变形化,所以龙,蛇就是他们最初的崇拜对象。
全兽的记载亦有很多,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到了交龙,“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包括周易的系辞之中的乾卦也是取的龙象——潜龙在渊……除了交龙之外,亦有螣蛇两头蛇,一般的二龙。闻一多的观点是通过中国五灵,其他四灵皆没有成对出现,唯有龙是成对的。那么全兽的信仰来源于什么呢?即“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Totemism)的遗迹。”所以他们的全兽形态半兽形态是基于一种安全感。
上述的半獸和全兽,其实就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记。《竹书纪年》中记载了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的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他们都符合山海经里的一大群龙蛇。李泽厚认为:“章学诚说‘易’时,曾提出‘人心营构之象’……从烛龙到女娲,这条人面蛇身的巨大爬虫也许就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体系的代表。”之所以崇蛇,崇龙,可能是因为当时强大的部落崇蛇或崇龙。部落兼并扩大,或实力增强,在原始社会中或许就是因为对强大的渴望。
总而言之,伏羲人面蛇身是源于图腾崇拜,而图腾崇拜则是基于同一性寻求与安全感的生成。这里将一个部族生长比做一个人的生长。那么伏羲氏部落的强大则在于历代的同一性寻求。在历代寻求后,形成了图腾模仿与崇拜,周边的部族想要获得安全感(一种受自己支配的可控的状态),就也需要对于强大部族的图腾崇拜。
三、始祖神话与洪水神话的关联
在闻一多《伏羲考》中还有另一条线,即洪水与战争。在他文章中这样强调:“洪水遗民故事其中心母题总不外:兄妹之父与雷公斗争、雷公发洪水、全人类中惟兄妹二人获救、二人结为夫妇、遗传人类。”这里提及的伏羲女娲便是兄妹,亦是夫妇。这一种演变过程与西方基督教神话有共同之处。但性质不同在于西方是一种原罪说,而我国神话更具有反抗精神。 洪水神话与始祖神话关联极为密切。以洪水察考始祖源流,可以发现二者的相互关系。
在洪水与始祖神话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再者可以想到大禹治水,其次便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大禹在神话传说中是人首蛇身,且在五行之中夏为木德(青龙),夏朝与龙的关系不言而喻。在闻一多论述中引用大量文献证明了共工很有可能就是苗族传说中的雷公。因此始祖神话的代表人物伏羲、女娲与洪水神话中的大禹、共工是相互交通的。有直接证据在《洪水造人故事中的葫芦》即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核心便是造人的葫芦。不仅仅是避水的工具,而且也是造人素材。因何成造人之素材?在闻一多的观点中列了六种不同的形式:1.男女从葫芦中出;2.男女坐瓜花中,结突够,二人包在瓜中;3.早就人种放在鼓内;4.瓜子变男……造人在洪水中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洪水神话是古代自然景象的体现,而古人始终是逐水而居,可能是渡河,可能生存。而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与水做斗争,并且壮大自身,繁衍兴旺。洪水神话与始祖神话其实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反映,并且是一种放大。
四、伏羲与周易文化
在周易的研究中,历来有先天八卦(伏羲,即八卦),后天八卦(文王六十四卦)之说,并且在伏羲始作八卦的记述最可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再者,《管子·轻重戊》言:“虑羲作,造六法,以迎阴阳。”《尸子》卷下曰:“伏羲始画八卦,列入节气而化天下。”上述种种文献对其始作不卦都有记载,可见伏羲创立八卦是有据可依。
伏羲八卦其来源不可考。但八卦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爻,与阳爻。赵逵夫先生提到八卦是與八索联系起来的。《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赵先生认为,古人是以垂绳单数记凶事,偶数记吉事。《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作结,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由此观之,八卦与结绳记事关系密切。又云伏羲氏“作乃而为罔罟 ”因此结绳挂者,便为衬圭。因此圭与卦是通的。赵逵夫先生后来又进一步抽象为奇数只用“—”,偶数只用“八”拉平变为“——”,占卜一次取三个数,或奇或偶,重叠起,便成了八卦之数。这大概是对于八卦的由来的一个较为准确且权威的解释了。
八卦既反映了古人的变通能力,又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从各个角度出发,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周易里面最根本的便是变化。“生生之谓易。”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生相斥产生了无穷变化。从伏羲作八卦开始便是一种结绳而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停于表面的物理变化而是生命的变化,即天人关系。是从伏羲开始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与最高的智慧。八卦是他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论。周易中的另一重要思维方式则是和谐,即生命的和谐。有了生命和谐,进而衍生出了五行,五行生克原理便生于和谐,也就是物理学中的二力平衡。
伏羲时代是有一些文字的,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周易》言:八卦是“文字之肇端”,说明文字的一些形成与八卦是有关系的。上文提到伏羲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滥,水与伏羲是密不可分的。坎卦在八卦中代表水,其爻为“?”。而甲骨文中的水则是 ,这二者关系密切。文字对于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仓颉造字后有这样一说“天雨粟,鬼夜哭”,周易的卦象是文字的传承方式之一,也是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伏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伟人,是中国图腾崇拜的对象之一。他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古代先民探求人与自然共生的坚定步伐。承载着始祖文化的他,衍生出了坚贞不屈的坚定步伐,孕育了中华文化之源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赵逵夫.“三皇”与三皇时代考论[J].中华文史论丛,2018,(01):1-60.
作者简介:
段洁文,男,四川绵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关键词】 伏羲;中华文化;人首蛇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25-02
一、伏羲之名与其时代
关于伏羲的名字,有很多文献的记载,有很多不同的称呼。赵逵夫先生《“三皇”与三皇时代考论》中写道:“伏羲本是氏族名称。文献中也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宓牺。”因古名“同声俱可相假”,故常任侠先生认为:“伏羲一名,古无定书。”上述名字,文献中均有记载。
1.宓牺《太平御览》:“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2.伏羲《礼记·曲礼·正义》“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代。”
3.宓戏《礼·月令》:“宓牺氏。”
4.伏希《风俗通义》:“女娲,伏希之妹。”
5.炮牺《世经》:“天下号曰炮牺氏。”
6.伏戏《风俗通义》:“伏戏始别八卦。”
由上述可见,伏羲名字有很多写法。即使写法很多,但其文化传承,人文始祖的地位是在每一种文献中均有记载。赵逵夫先生言:“传说中这三个不同时期氏族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文化上的特征,大体反映了中国史前农耕聚落和中心聚落期,所以后来也以之代指我国远古时期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由此可见伏羲生活的时代应介于燧人氏和神农氏之间。韩非子说:“先有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接着有钻木取火燧人氏,而后才有耒耜以利的神农氏。”此外,按照生产力的发展,伏羲的不同名字如庖牺,都与畜牧有关,有巢之后,有火而后有熟食,之后有农业。因此伏羲生活在燧人氏和神农氏之间。
关于伏羲出生的文献这样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在这里看伏羲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毫无疑问这是母系氏族的特征。但仅依靠这一点是不能断定的,因为很多神灵或圣人的起源里边都是没有父亲。如《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遂产高祖。”因此圣人的出生在记载中都是这一套路。再者,《庄子·跖盗》:“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因此,大概可以推论出伏羲生活的时代应当在新石器早期、中期,更多处于新石器的中期。
二、人首蛇(龙)身与图腾崇拜
闻一多在《伏羲考》:“人首蛇身像实际有两种……可称为人首蛇身交尾像。”关于人首蛇身的记载中最早的是女娲。在许多壁画砖里面,也是二者交尾像。从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当多的例子: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经》)
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纪》)
推而广之,在远古的神灵之中;神人,英雄,大概都是人首蛇身、人首马身等。如: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立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山海经·北山经》)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山海经·北山经》)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山海经·中山经》)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到他们半人半兽十分普遍。闻一多“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定有一个全兽型的神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是一种古老的全兽,或是龙,或是蛇。进一步说,在原始时代的人们,擅长于将所见的动物夸张或变形化,所以龙,蛇就是他们最初的崇拜对象。
全兽的记载亦有很多,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到了交龙,“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包括周易的系辞之中的乾卦也是取的龙象——潜龙在渊……除了交龙之外,亦有螣蛇两头蛇,一般的二龙。闻一多的观点是通过中国五灵,其他四灵皆没有成对出现,唯有龙是成对的。那么全兽的信仰来源于什么呢?即“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Totemism)的遗迹。”所以他们的全兽形态半兽形态是基于一种安全感。
上述的半獸和全兽,其实就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记。《竹书纪年》中记载了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的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他们都符合山海经里的一大群龙蛇。李泽厚认为:“章学诚说‘易’时,曾提出‘人心营构之象’……从烛龙到女娲,这条人面蛇身的巨大爬虫也许就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体系的代表。”之所以崇蛇,崇龙,可能是因为当时强大的部落崇蛇或崇龙。部落兼并扩大,或实力增强,在原始社会中或许就是因为对强大的渴望。
总而言之,伏羲人面蛇身是源于图腾崇拜,而图腾崇拜则是基于同一性寻求与安全感的生成。这里将一个部族生长比做一个人的生长。那么伏羲氏部落的强大则在于历代的同一性寻求。在历代寻求后,形成了图腾模仿与崇拜,周边的部族想要获得安全感(一种受自己支配的可控的状态),就也需要对于强大部族的图腾崇拜。
三、始祖神话与洪水神话的关联
在闻一多《伏羲考》中还有另一条线,即洪水与战争。在他文章中这样强调:“洪水遗民故事其中心母题总不外:兄妹之父与雷公斗争、雷公发洪水、全人类中惟兄妹二人获救、二人结为夫妇、遗传人类。”这里提及的伏羲女娲便是兄妹,亦是夫妇。这一种演变过程与西方基督教神话有共同之处。但性质不同在于西方是一种原罪说,而我国神话更具有反抗精神。 洪水神话与始祖神话关联极为密切。以洪水察考始祖源流,可以发现二者的相互关系。
在洪水与始祖神话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再者可以想到大禹治水,其次便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大禹在神话传说中是人首蛇身,且在五行之中夏为木德(青龙),夏朝与龙的关系不言而喻。在闻一多论述中引用大量文献证明了共工很有可能就是苗族传说中的雷公。因此始祖神话的代表人物伏羲、女娲与洪水神话中的大禹、共工是相互交通的。有直接证据在《洪水造人故事中的葫芦》即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核心便是造人的葫芦。不仅仅是避水的工具,而且也是造人素材。因何成造人之素材?在闻一多的观点中列了六种不同的形式:1.男女从葫芦中出;2.男女坐瓜花中,结突够,二人包在瓜中;3.早就人种放在鼓内;4.瓜子变男……造人在洪水中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洪水神话是古代自然景象的体现,而古人始终是逐水而居,可能是渡河,可能生存。而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与水做斗争,并且壮大自身,繁衍兴旺。洪水神话与始祖神话其实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反映,并且是一种放大。
四、伏羲与周易文化
在周易的研究中,历来有先天八卦(伏羲,即八卦),后天八卦(文王六十四卦)之说,并且在伏羲始作八卦的记述最可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再者,《管子·轻重戊》言:“虑羲作,造六法,以迎阴阳。”《尸子》卷下曰:“伏羲始画八卦,列入节气而化天下。”上述种种文献对其始作不卦都有记载,可见伏羲创立八卦是有据可依。
伏羲八卦其来源不可考。但八卦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爻,与阳爻。赵逵夫先生提到八卦是與八索联系起来的。《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赵先生认为,古人是以垂绳单数记凶事,偶数记吉事。《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作结,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由此观之,八卦与结绳记事关系密切。又云伏羲氏“作乃而为罔罟 ”因此结绳挂者,便为衬圭。因此圭与卦是通的。赵逵夫先生后来又进一步抽象为奇数只用“—”,偶数只用“八”拉平变为“——”,占卜一次取三个数,或奇或偶,重叠起,便成了八卦之数。这大概是对于八卦的由来的一个较为准确且权威的解释了。
八卦既反映了古人的变通能力,又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从各个角度出发,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周易里面最根本的便是变化。“生生之谓易。”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生相斥产生了无穷变化。从伏羲作八卦开始便是一种结绳而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停于表面的物理变化而是生命的变化,即天人关系。是从伏羲开始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与最高的智慧。八卦是他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论。周易中的另一重要思维方式则是和谐,即生命的和谐。有了生命和谐,进而衍生出了五行,五行生克原理便生于和谐,也就是物理学中的二力平衡。
伏羲时代是有一些文字的,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周易》言:八卦是“文字之肇端”,说明文字的一些形成与八卦是有关系的。上文提到伏羲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滥,水与伏羲是密不可分的。坎卦在八卦中代表水,其爻为“?”。而甲骨文中的水则是 ,这二者关系密切。文字对于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仓颉造字后有这样一说“天雨粟,鬼夜哭”,周易的卦象是文字的传承方式之一,也是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伏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伟人,是中国图腾崇拜的对象之一。他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古代先民探求人与自然共生的坚定步伐。承载着始祖文化的他,衍生出了坚贞不屈的坚定步伐,孕育了中华文化之源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赵逵夫.“三皇”与三皇时代考论[J].中华文史论丛,2018,(01):1-60.
作者简介:
段洁文,男,四川绵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