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就是说心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成为诗,是作者感情激动的产物。
古人作诗无不是心有所想、情感爆发、无处宣泄;或感时恨别、忧国思家,或怀才不遇、慷慨激扬。故借诗歌发发牢骚、抒抒气闷、发泄胸中的情感。无论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的《离骚》;還是“慷慨任气、建安风骨”的“三曹七子”;抑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工部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这些无不是借诗歌来抒情言志,寄托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篇幅,这些古诗大多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作。所以,教学古诗时必须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以为用“情感诱导”这四个字来概括抓住思想感情的古诗教学方法甚为精当。
一、抓住古诗写作背景,烘托诗歌情感气氛
每一位诗人都处在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作者在立场、爱憎以及愤世疾仇,摇旗呐喊无不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地位息息相关,特别是那些忧国忧民之作就更是时代的传声筒、历史的代言人。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当将诗歌的写作背景阐述清楚,让学生“进入角色”——仿佛置身于作者当时的历史氛围,这样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讲解古诗,必定起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不吃力,教师教起来也轻松。例如,我在教“诗史”杜甫的《春望》时,先将作者亲身经历的唐代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学生介绍清楚,极力渲染作者亲眼目睹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痛苦不堪的悲凉心境以及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压抑心情。把这些时代背景阐释完后,在逐句讲解诗的意思,同学们果然一点就通,理解得很透彻。
二、抓住诗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掌握诗意
《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歌咏言。”但凡诗人作诗无不有所表达,虽然古诗短小精炼,但就是这寥寥数字中包含着重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强烈的爱恨,所谓“言简意赅”就是此理。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就要抓住诗魂——思想感情进行引导,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让学生跟着诗人或喜悦或忧愁、或思念或痛楚、或悲愤或怒骂、或讥讽或嘲笑。
下面笔者就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按主题形式分类阐述“情感诱导”方法的使用:
第一,写景类。写景诗大多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的字面是写景的,其实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类古诗要将蕴含的思想感情剖析出来,不能空洞地讲景,更不能景情脱裂、因情误景。
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通篇写景,有动有静,动静相生,写出初夏荷花池塘的美丽景色。诗人把日常生活里平凡景物注入自己的热爱、喜悦之情,才把这些普通的景物写得如此之美。
第二,怀乡类。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在小学阶段列选了很多,诗从或写景或叙事或回忆来表达寄身他乡怀念故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诗歌就要借助诗句、联系实际将诗中那种深深的惦念或悲凉之情渗透给学生。
怀乡诗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用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集中表现诗人身居异地,恰逢重阳佳节,加倍思念家中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感时类。诗人中有许多士大夫之流,即使没有晋升士大夫之列,也多有一些卓有见识关心国事的“文面小吏”和满腔热血,渴望报效祖国征战沙场的热血男儿。他们有的用诗歌发表政见;有的用诗歌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激情;有的用诗歌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这部分古诗可以在把握诗人的感情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恨诗人之所恨,爱诗人之所爱。
第四,赠别类。赠别类诗多是文人墨客、迁客骚人表达与友人不忍分别之作,教学时只要把握诗人那种依依惜别、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就轻车熟路了。
第五,说理类。哲理诗后来形成一种流派,其实古诗中就有一些包含哲理,给人启示和教育之作。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这类诗都有一定的难度,难就难在要把诗中含着的哲理阐明清楚,使学生明白诗人的写作意图,懂得诗中的道理。
小学古诗教学如果只是记作者、讲字词、背诗句的话,可谓容易。然而要使学生正真理解诗意,了解诗歌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受到诗歌的陶冶和熏陶,领略诗歌蕴含的美感和诗情画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由情入意,情感诱导。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入手,抓住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来教学古诗,虽说不上是什么上上之策,但总比空洞地读、背、抄、写强一点。教学无定法,关键在于应用得法。广大的前辈、同仁们,你们以为然否?
古人作诗无不是心有所想、情感爆发、无处宣泄;或感时恨别、忧国思家,或怀才不遇、慷慨激扬。故借诗歌发发牢骚、抒抒气闷、发泄胸中的情感。无论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的《离骚》;還是“慷慨任气、建安风骨”的“三曹七子”;抑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工部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这些无不是借诗歌来抒情言志,寄托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篇幅,这些古诗大多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作。所以,教学古诗时必须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以为用“情感诱导”这四个字来概括抓住思想感情的古诗教学方法甚为精当。
一、抓住古诗写作背景,烘托诗歌情感气氛
每一位诗人都处在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作者在立场、爱憎以及愤世疾仇,摇旗呐喊无不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地位息息相关,特别是那些忧国忧民之作就更是时代的传声筒、历史的代言人。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当将诗歌的写作背景阐述清楚,让学生“进入角色”——仿佛置身于作者当时的历史氛围,这样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讲解古诗,必定起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不吃力,教师教起来也轻松。例如,我在教“诗史”杜甫的《春望》时,先将作者亲身经历的唐代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学生介绍清楚,极力渲染作者亲眼目睹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痛苦不堪的悲凉心境以及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压抑心情。把这些时代背景阐释完后,在逐句讲解诗的意思,同学们果然一点就通,理解得很透彻。
二、抓住诗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掌握诗意
《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歌咏言。”但凡诗人作诗无不有所表达,虽然古诗短小精炼,但就是这寥寥数字中包含着重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强烈的爱恨,所谓“言简意赅”就是此理。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就要抓住诗魂——思想感情进行引导,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让学生跟着诗人或喜悦或忧愁、或思念或痛楚、或悲愤或怒骂、或讥讽或嘲笑。
下面笔者就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按主题形式分类阐述“情感诱导”方法的使用:
第一,写景类。写景诗大多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的字面是写景的,其实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类古诗要将蕴含的思想感情剖析出来,不能空洞地讲景,更不能景情脱裂、因情误景。
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通篇写景,有动有静,动静相生,写出初夏荷花池塘的美丽景色。诗人把日常生活里平凡景物注入自己的热爱、喜悦之情,才把这些普通的景物写得如此之美。
第二,怀乡类。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在小学阶段列选了很多,诗从或写景或叙事或回忆来表达寄身他乡怀念故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诗歌就要借助诗句、联系实际将诗中那种深深的惦念或悲凉之情渗透给学生。
怀乡诗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用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集中表现诗人身居异地,恰逢重阳佳节,加倍思念家中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感时类。诗人中有许多士大夫之流,即使没有晋升士大夫之列,也多有一些卓有见识关心国事的“文面小吏”和满腔热血,渴望报效祖国征战沙场的热血男儿。他们有的用诗歌发表政见;有的用诗歌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激情;有的用诗歌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这部分古诗可以在把握诗人的感情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恨诗人之所恨,爱诗人之所爱。
第四,赠别类。赠别类诗多是文人墨客、迁客骚人表达与友人不忍分别之作,教学时只要把握诗人那种依依惜别、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就轻车熟路了。
第五,说理类。哲理诗后来形成一种流派,其实古诗中就有一些包含哲理,给人启示和教育之作。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这类诗都有一定的难度,难就难在要把诗中含着的哲理阐明清楚,使学生明白诗人的写作意图,懂得诗中的道理。
小学古诗教学如果只是记作者、讲字词、背诗句的话,可谓容易。然而要使学生正真理解诗意,了解诗歌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受到诗歌的陶冶和熏陶,领略诗歌蕴含的美感和诗情画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由情入意,情感诱导。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入手,抓住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来教学古诗,虽说不上是什么上上之策,但总比空洞地读、背、抄、写强一点。教学无定法,关键在于应用得法。广大的前辈、同仁们,你们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