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文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编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事物的能力来确定训练方式。多年来,我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心作兴趣,指导学生在学习观察、表达的同时悟出方法、掌握方法,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给观察方法,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觀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
二、掌握观察方法,反复运用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为例,在观察说写训练过程中,学生悟出方法,从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再说写各自不同的书包,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观察,叙述自己用的书包。从实践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转化为技能,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能力。在指导观察和说写中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一是主动观察,独立运用。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见大不见小,更不会小中见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视觉训练),闻其声(听觉训练),触其体(触觉训练),嗅其味(味觉训练),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写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包的长度、大小,掂一掂书包的重量……使学生对事物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在指导学生写《小花园》时,不仅观察树木花草的形状、颜色、姿态,还让学生嗅其味,摸其质,做到睹其物,思其神,适当展开联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爬满篱笆的喇叭花,不愿把喇叭吹响,大概是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吧。”“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是万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把它献给最可亲的母亲----祖国。”“一盆盆茂盛的仙人掌,像带着武器的卫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学生年龄虽小,只要认真看,仔细想,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生动活泼,言之有味。
二是培养观察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做到每日必观察,观察必有所得,得而记入观察日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使观察成为习惯。有位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共写观察日记150多篇。
三、激发习作兴趣,寓练于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心情愉快、兴趣高昂的时候才会 “畅所欲言”。要使学生想说、乐说,首先要调动学生写的兴趣。我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即一切要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完全让学生按教材中的作文主题进行交流,而是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写一些如“说说我自己”、“介绍我的朋友或家人”等这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又有话可写的内容,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常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指出,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观察,善于观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中重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课后指导学生在家养蚕、养金鱼、养蝌蚪等小动物;或种花、种菜、种向日葵等,认真观察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边观察,边记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习作兴致。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写简短的观察日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还经常把学生的习作办成墙报、小报,选送报刊,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与习作挂起钩来,消除了学生没东西写的畏难心理。
语言的实践需要大量的活动作基础,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文在课外有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不少家庭在节假日纷纷带孩子外出游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常让学生把自己在游玩时看到的或感受到的写出来。在“五一”假期结束后,我班开展了“开心的一天”作文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一名小男孩是这样描述彩虹谷的:那里真是太神奇了!有那么多我从没见过从没走过的桥!有那么多我玩不够的地方!彩虹谷里的溪水在我身边流着,溪边开着各色的野花,最让我惊讶的是那里竟然真的有彩虹!美丽的彩虹挂在我的前面,好像只要我一伸手就能采到它!听到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我知道我要做的只是鼓励他们写出来,然后倾听,必要时再指导他们,让其写得尽量有条理。
一、教给观察方法,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觀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
二、掌握观察方法,反复运用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为例,在观察说写训练过程中,学生悟出方法,从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再说写各自不同的书包,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观察,叙述自己用的书包。从实践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转化为技能,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能力。在指导观察和说写中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一是主动观察,独立运用。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见大不见小,更不会小中见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视觉训练),闻其声(听觉训练),触其体(触觉训练),嗅其味(味觉训练),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写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包的长度、大小,掂一掂书包的重量……使学生对事物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在指导学生写《小花园》时,不仅观察树木花草的形状、颜色、姿态,还让学生嗅其味,摸其质,做到睹其物,思其神,适当展开联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爬满篱笆的喇叭花,不愿把喇叭吹响,大概是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吧。”“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是万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把它献给最可亲的母亲----祖国。”“一盆盆茂盛的仙人掌,像带着武器的卫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学生年龄虽小,只要认真看,仔细想,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生动活泼,言之有味。
二是培养观察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做到每日必观察,观察必有所得,得而记入观察日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使观察成为习惯。有位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共写观察日记150多篇。
三、激发习作兴趣,寓练于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心情愉快、兴趣高昂的时候才会 “畅所欲言”。要使学生想说、乐说,首先要调动学生写的兴趣。我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即一切要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完全让学生按教材中的作文主题进行交流,而是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写一些如“说说我自己”、“介绍我的朋友或家人”等这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又有话可写的内容,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常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指出,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观察,善于观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中重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课后指导学生在家养蚕、养金鱼、养蝌蚪等小动物;或种花、种菜、种向日葵等,认真观察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边观察,边记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习作兴致。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写简短的观察日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还经常把学生的习作办成墙报、小报,选送报刊,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与习作挂起钩来,消除了学生没东西写的畏难心理。
语言的实践需要大量的活动作基础,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文在课外有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不少家庭在节假日纷纷带孩子外出游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常让学生把自己在游玩时看到的或感受到的写出来。在“五一”假期结束后,我班开展了“开心的一天”作文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一名小男孩是这样描述彩虹谷的:那里真是太神奇了!有那么多我从没见过从没走过的桥!有那么多我玩不够的地方!彩虹谷里的溪水在我身边流着,溪边开着各色的野花,最让我惊讶的是那里竟然真的有彩虹!美丽的彩虹挂在我的前面,好像只要我一伸手就能采到它!听到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我知道我要做的只是鼓励他们写出来,然后倾听,必要时再指导他们,让其写得尽量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