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生活的冲突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n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西碧儿死亡的分析,揭示了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中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西碧儿是小说中艺术与现实生活冲突的第一个牺牲品,也是道连·格雷堕落的开端。对其死亡的分析是理解整篇小说的关键。
  [关键词] 艺术 生活 冲突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佳作作品之一,是英国文学中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该小说曾轰动英国文坛,也曾引起诸多争议,饱受抨击。也许正因如此,许多艺术家都深受其影响。例如,著名的现代英国小说家约翰·奥斯本年仅十岁时就对该小说如痴如迷著名的英国文艺批评家、散文家、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沃尔特·佩特更是对小说的叙事的技巧、流畅的语言推崇倍至。
  小说叙述了英俊少年道连·格雷由天真无邪堕落到自取灭亡的过程。整篇小说都充满了艺术与生活的冲突,小说中所有的现象也皆源于这种冲突,而女演员西碧儿的死则是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第一幕悲剧。西碧儿的死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该情节本身也暴露了作者王尔德的艺术观点,他对生活与艺术是否能和谐统一抱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是不相容的。
  如果我们将小说分为两部分,我们就会发现,西碧儿的故事被作者安排到了第一部分的后一半。也就是说,小说的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又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至三章介绍了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画像本身及亨利勋爵的生活哲学;接下来的第四至十章叙述了西碧儿的故事。故事情节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展开,如西碧儿家庭内部的对话(第五章);道连和他的朋友们的对话(第四章和第六章)。故事以西碧儿的自杀(第七章)达到高潮。接下来的第八至十章表现了道连在西碧儿死亡后的变化。他挣扎着试图减轻西碧儿的死对他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道连和亨利勋爵及画家贝西尔的对话中得以体现。在这部分中,道连·格雷第一次发现了画像的变化,并决定将其锁入冷室。而正是从这一刻起,道连开始了他戏剧性的变化: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开始变成邪恶狡诈的罪犯,从年轻有为的贵族绅士开始变成堕落无耻的小人。
  进一步讲,亨利勋爵通过西碧儿向小说的主人公灌输了他的生活哲学,引起了道连·格雷人物发展的第一个内心冲突。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见到西碧儿,就为她的美貌所吸引,为她的演技所打动。西碧儿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她曾扮演许多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扮演的惟妙惟肖,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魅力。道连·格雷对其崇拜致极。这可以从他对亨利勋爵所说的一番话中得以体现:
  亨利,想象一下当你见到这样一位女孩时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年龄不满十八岁。花儿般的小脸蛋儿。漂亮的额头,深褐色的小辨,含情脉脉的双眼,玫瑰花瓣儿一样的嘴唇。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可爱的人儿。你曾对我说过,伤感不会打动你,然而美——仅仅是美,就能使你热泪盈眶。我告诉你吧,亨利,我每次见到她时我的眼睛都会湿润。她的声音——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美妙的声音:一开始非常低,柔美而深沉,像歌儿一样进入你的耳畔,然后它逐渐变大,像悠扬的长笛或远处的双簧箫发出的乐曲。
  对道连·格雷来说,西碧儿是艺术的化身。为了让他的朋友贝泽尔和亨利勋爵亲眼目睹西碧儿的才华,他骄傲地邀请他们观看她的演出。“今晚她是伊摩琴,明晚她是朱丽特。” 当亨利勋爵问,她什么时候才是西碧儿时,道连回答道:“永远不会是!···她集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女主人公于一身,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这表明,吸引道连·格雷的并不是西碧儿本身,而是她的艺术美。
  而西碧儿却把道连·格雷视作爱情的化身,与道连·格雷的感觉截然相反:
  我知道我因为什么爱他。我爱他,是因为他就是爱情本身。但是他到底爱我什么?我觉得我不值得他爱。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尽管我觉得各方面都不如他,可我并不觉得自卑,相反却觉得很骄傲,非常地骄傲。
  她哪里知道,使道连·格雷着迷的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她那高超的演技和多变的角色。舞台艺术对西碧儿来说是虚幻的,不现实的。但正是这种多变虚幻的舞台艺术满足了道连追求变化的欲望和追求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艺术的欲望。西碧儿认为,在舞台上找不到她所需要的那种情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找到她所期待的象道连·格雷那样的白马王子。因此可以说,爱情给她的舞台艺术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她开始厌倦舞台上的“虚幻的爱”,想在现实生活中享受她与道连·格雷的“现实的爱”。当她面对生活时,她的舞台艺术变成了虚无飘渺的东西,变得苍白无力:
  ‘道连’,她喊道,‘在我认识你之前,演出是我生活的全部。我觉得我在舞台上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天晚上我是罗莎琳德,另一晚上又成了鲍西娅。随比阿特丽斯的喜而喜,随科迪莉亚的悲而悲。我相信剧中的任何事……后来你闯入了我的生活,啊,我的爱人,是你使我从这种禁锢中解脱出来,是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今天晚上我第一次意识到舞台的空洞无聊……你给我带来了更高深的东西,艺术只能是它的反射。你使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我的爱人!我的爱人!迷人王子!生活王子!我已经厌倦舞台上的幻影了。你比任何艺术都迷人。
  也就是说,西碧儿放弃了她曾热爱的舞台艺术,去追逐现实生活当中的爱。因此,当道连·格雷邀请他的朋友去观看她的演出时,她已全然忽视了舞台艺术,当她出现在舞台上时,她仍然美丽动人,这点不可否认,然而她的演出确实令人难以容忍,面无表情,动作极不自然,演得一塌糊涂。这使道连大失所望,当晚便负气离开了西碧儿。
  离开西碧儿后,道连·格雷痛苦万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西碧儿就是艺术的化身,现在她以拙劣的演出破坏了她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这无异于背叛了他。他对西碧儿的感觉一下子从“是我生活的一切”变成了“一文不值”。这种感觉给西碧儿和道连·格雷本人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西碧儿在绝望中自杀;道连·格雷的残忍也开始在画像上留下痕迹。这是他堕落的第一步,是他走向死亡的第一步。俩人的最后结局都是一样的:死亡。这种生活和艺术的冲突导致了西碧儿的悲剧,同时也为道连·格雷的最终毁灭吹响了前奏。
  抛弃了西碧儿以后,道连·格雷独自一人在黑暗的伦敦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精神状态极度低落。回到家后他突然发现他的画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嘴角似乎多了几丝残忍的线条。这使他感到惊奇,同时也诱发了他良心发现。第二天,他满怀内疚,想与西碧儿重归于好。他想,他至少还可以取她为妻,他要接受更高尚思想的影响,要将贝西尔赠给它的画像当作自己行动的镜子。他满怀深情地给西碧儿写了一封信,请求她的原谅。然而,就在他刚刚完成这封信的时候,亨利勋爵带来了西碧儿自杀的消息,道连·格雷悔恨交加。悲痛欲绝。亨利安慰他说,西碧儿的死只是 艺术生命的一个片断:
  这个女孩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存在过,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死了。对你来说她将永远是个梦,是个游离于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幻影,是一个能使莎剧音乐更美更充满快乐的乐器簧片。她接触生活的一刹那就已经毁掉了这些东西,同时也毁掉了她自己。如果你悲伤的话,就悼念奥菲莉亚吧为科迪莉亚悲痛欲绝吧,因为她被扼杀:对天悲嚎吧,因为柏拉巴提奥的女儿已经去世。不要为西碧儿浪费眼泪,她远远不如剧中的人物真实。
  亨利勋爵用这些话美化了西碧儿的死,最后下结论说:“对我来说,她的死很美。”从另一角度讲,这也充分表明了小说作者王尔德对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的态度:当生活和艺术发生冲突时,生活应让位于艺术。这是唯美主义的原则,也是导致道连·格雷悲剧的根本原因。
  道连·格雷接受了亨利勋爵的理论,谢过亨利,说道:“你已经向我解释了我自己。”一小时以后,他又出现在剧院了。到此为止,在道连·格雷心中,艺术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过生活。
  西碧儿的故事占据了小说的第四章至第十章,是整个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它确立了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影响作用。在艺术和爱情之间,道连·格雷选择了艺术。这是亨利的生活哲学在道连身上的第一次表现。
  从此,道连·格雷开始逃避生活。他追求肉体享乐,但从来不付出真爱。他变得越来越自私,对任何事都不想负责任。当他意识到逃避责任也很困难时,他就从肉体享乐转移到玩弄珍宝古玩,因为这些物品不会向他提出任何要求。即使这样,他也不能完全逃避生活。他只好借助毒品来寻求暂时的解脱,最后一步步地走向了灭亡。
  总的来说,在道连·格雷看来,西碧儿的死说明了艺术和生活是矛盾的。保护艺术的唯一办法就是使艺术远离生活。在西碧儿刚刚死后,他曾责备过自己的残忍。这在亨利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西碧儿一旦离开舞台,她就已经不再是艺术的化身了,也就没有必要对她产生任何同情。因此,如果道连·格雷想继续追求真正的艺术的话,它必须寻求一种实现自我的方法,必须完全忘掉西碧儿。
  道连·格雷采纳了亨利勋爵的理论,从此开始了他堕落的一生。而小说作者王尔德对此情节的安排也充分暴露了他的艺术观。他找不到解决艺术和生活冲突的办法,便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而达到逃避生活的目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运用基督教文化这个视角来分析韩国电视连续剧《夏娃的诱惑》,通过基督教中的上帝创世说、原罪说、赎罪说和上帝救世说来分析剧中三个主要人物甄善美一伊甸园中的夏娃、徐迎美一被逐的夏娃、金佑振一上帝,已达到对这部韩国电视剧的一种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 夏娃的诱惑 基督教文化 自由意志 上帝创世说 原罪说 赎罪说 上帝救世说  韩国的电视剧大多以家庭伦理、爱情故事见长,如耳熟能详的《看了
期刊
[摘要] 上个世纪初叶,一位严肃的思想家、伟大的艺术家一劳伦斯,在他的《虹》和《恋爱中的女人》这两部小说中表达了他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一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以摆脱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当前我国正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本文作者认为,劳伦斯的理想社会和我们的和谐社会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意欲在人、自然和社会之间构建和谐,以医治现代社会的一些痼疾及促使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
期刊
[摘要] 针对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够严肃的现象,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以“三美”的美学原则及创作实践,规范了新诗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使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艺术阶段。  [关键词] 闻一多 格律诗 三美原则  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也是新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在文学领域既以诗的创作蜚声文坛,也以对新诗的批评和新诗的理论探讨引人注目。他从1921年在《清华周刊
期刊
[摘要]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中的女主人翁布列奥妮幼年时编了一个谎言,毁掉了姐姐和姐姐的心上人罗比的一生。随着布列奥妮的成长,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想要忏悔。但这时,罗比和她的姐姐先后在战争中死去。布列奥妮还能否实现她那赎罪的愿望吗?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布列奥妮的犯罪,赎罪和她的创作心理。弗洛伊德认为想要理解人的行为,首先要洞悉促成这些行为产生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本
期刊
[摘要] 舞蹈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以展示心灵与情感世界为宗旨的人体文化,且具有以人体本身为质料的特性。在现象学的维度与层面上,舞蹈的审美相关于人体的存在及其游戏,其所关涉的质料一形式、身体性及旨趣等特质,遮蔽了舞蹈自身。舞蹈自身就是一个世界。唯有通过去蔽,通达舞蹈自身的存在,舞蹈的本性及与其相关切的、被遮蔽的世界才能得以敞开。  [关键词] 人体 审美 舞蹈 艺术  舞蹈是人类
期刊
[摘要] 在大讲“商业化”、“娱乐性”的今天,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虚构一些旁支末节,做为历史的碎片,供人玩赏,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颠倒重要史实,扭曲历史人物,混乱历史背景,对历史的“戏说”滑向低俗、庸俗,走偏通俗之路,就会误导民众,影响历史文化的真实传承。  [关键词] 影视 历史 戏说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做为历史的艺术再现,理应遵循历史的脉络,彰示历史的精髓。在大讲“商业化”、“娱乐性”的今天
期刊
[摘要]橫亘在韩朝之间的38度线,以及曾经将东德、西德分隔开的柏林墙,都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如今墙倒了,而线依然存在,韩德两国的电影业者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它们。本文试评述两国这类题材影片的特点及其异同。[关键词]38度线 柏林墙 悲剧 轻喜剧  政治作为社会生活的集中表现形式,其实一直没有退出过艺术表现的视野。如果处理得好,还会是艺术表现的极好资源。本文以韩、德两国的电影为例,略作评述。  南韩、
期刊
[摘要]潜藏在怪兽片《金刚》与《狂蟒之灾2》之下的是帝国的权威。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殖民之路、建构的他者及土著的世界三方面对两部影片进行对比解读,试图获得全新的将怪兽片当作殖民主义寓言的认识方法。[关键词]怪兽片 殖民寓言 《金钢》 《狂蟒之灾2》  怪兽片一直是银幕上的一支生力军,《金刚》热潮席卷全球各大影院极好的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版《金刚》是“金刚之父”梅里安·C·库柏1933年的初
期刊
[摘要]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寓意文本中,父子情感牵绊的矛盾确立了一种现实对话,这种对话最大的可能性是在反思与回归本我的生存语境中重塑精神人格,影片以高田拒绝父亲探望的形式表达不能承受父爱之重的疑虑,但他又不想父亲远赴云南去拍摄一个和爱与谅解无关的主题,因而在儿媳给高田父亲的越洋电话中我们已然体味到了高于生命的某种情感在高田内心的矛盾与不安。影片的切入点由此深入到高田父亲的内心世界里,即使高田的内心
期刊
[摘要] 一个文弱女子,在极端男权化的封建时代,在一段布满灾难和陷害的人生历程中,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这正是韩剧《大长今》的重要看点之一。但在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奇女子以她的坚韧、热情,不屈不挠的个性,去追逐理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壮丽画卷。因此,本文主要从有胆有识、百折不挠、仁爱宽厚、重情有义四个方面对大长今的性格特色进行简要的探讨,试图挖掘出这名正三品的女性堂上官人生魅力的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