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黄石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产业发展从优势向强势、从传统向高新转变,尽快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进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黄石市为了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作用,积极采取有效举措,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向“两型社会”发展型城市转型。
  
  (一)黄石市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对国家贡献很大
  
  黄石市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素有“矿冶之乡”、“钢铁摇篮”、“水泥之都”的美誉,被称为“江南聚宝盆”。
  黄石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拥有78种矿产资源,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28%,占全省已发现矿产种类的55%,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39种,占全省的40%。煤、铁、铜、钴、金、硅灰石、锶、铅、锌等矿产资源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主要支柱性矿产资源中,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累计探明1.56亿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14.05%;铁矿累计探明1.73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1.91%;铜矿(含铜金属量)累计探明276.5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0.92%;金矿累计探明8.7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38.93%(见表1)。
  


  
  (二)黄石市资源枯竭严重,发展转型紧迫
  
  作为资源型城市,黄石市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5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黄石市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煤、铁、铜、钴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25%、23.03%、39.68%、26.90%和39.52%,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见表2)。黄石矿务局袁仓、胡家湾、秀山、东井煤炭矿井服务年限分别只有6年、4 年、3 年和2年;大冶铁矿的矿石保有量仅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3.83%,可服务年限不足6年;有色公司丰山铜矿、赤马山铜矿、铜绿山铜矿服务年限分别仅有8年、3年和10年。更为严重的是大批矿山已相继闭坑。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石市先后有源华、沙田等10座煤矿相继闭坑;有色新冶铜矿、肖家铺金矿等22座矿山相继闭坑。同时,因环境整治、节能减排等,还关闭了一批石灰石矿。资源逐年枯竭,致使黄石市发展转型愈加紧迫。
  
  (三)黄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突出
  
  随着资源的锐减,黄石市与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是采掘业日益萎缩,对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1950年,黄石市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发展,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7年,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仅为11.71%(见表3),比最高时期低18.29个百分点,致使原先依托本地矿产资源的初级产品加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大量依靠外购。以有色公司为例,该公司自产铜矿石只占铜矿石需求量的15%。
  二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特征比较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作为全国、全省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黄石市的经济结构呈现“重重、轻轻、农薄、三产滞后”的特点。2007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比53.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38.94%,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业占比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比来看,“重重、轻轻”的产业特点比较突出,2006、2007年轻重工业比分别为7.9∶92.1、12.9∶87.1。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民生问题负担沉重。其一,下岗失业人数多。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高达20%~25%。截至2007年,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10.8万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以上,约为8.6万人。其二,离、退休职工人数多。截至2007年,黄石离、退休职工达12.6万人,占市区总人数的19.8%,全市养老保险供养系数为2∶1,大大高于4∶1的正常供养比例。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07年末财政已累计借款3.7亿元,每年支付利息就需2600万元;加上用于职工安置的借款1.8亿元,仅社会保障一项全市借款就达5.5亿元。如果按国家要求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共需要资金12亿元,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非常大。其三,城镇居民收入低。2007年,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5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3786元低263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1485元低334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751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900元低73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9818元低2306元;2007年,黄石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36944人,占市区人口的5.8%。市区低保金月均标准仅为180元,不少居民生活贫困。
  


  四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困难重重。其一,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黄石市共有开山塘口40多处,需要治理的矿山开口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1994年有色公司新冶钢矿尾沙溃坝,就直接导致28人死亡,大量房屋被淹,大片农田冲毁,直接经济损失5834.29万元。其二,地质灾害频发。据不完全统计, 2003~2008年,黄石市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塌陷59.1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采空区塌陷矿井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三,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黄石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3.07吨标准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位;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7.08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69万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项目资金投入多、资金缺口大,仅修建9座污水处理厂就需要投入20多亿元。与此同时,矿山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从1997年至今,黄石年均发生矿山事故46起,年均死亡67人。其四,水体污染严重。地处市区中心的磁湖、青山湖水质呈恶化趋势。磁湖主要污染物指标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超标率分别为100%、43.3%、85%(执行三类水质标准);青山湖主要污染物指标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超标分别为100%、100%、96.3%(执行五类水质标准)。
  五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其一,主导产业税收增幅大大降低。近年来,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税收增长缓慢,且相当部分是价格因素,增幅低于地方财政总收入增幅,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2007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资源开采及加工企业分别上交税收10.72亿元、11.63亿元、12.74亿元,年平均增长仅9.04%,占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54.12%、44.25%、38.94%。其二,政府可用财力严重不足。2007年市区一般预算收入为12.28亿元,人均拥有的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701.69元。扣除省下专项、法定支出、政策性转移支付、城建以及专项支出后,支出总额只有12亿元左右,无力承担资源枯竭带来的产业调整、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等巨大的资金需求。其三,因资源枯竭导致的财政支出与日俱增。随着国企改革全面铺开,加之部分矿山企业资源枯竭,大量企业关闭破产,下岗职工人数剧增。从2003年起,全市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金返还、国有股出售收益、借款以及上级补助等资金安排下岗职工生活费、补充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出中心费用等累计达22.65亿元,其中用于因资源枯竭关停破产企业的相关支出就达15亿元。
  面对资源枯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形势,黄石市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发展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科学制定转型规划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黄石市制定了“三个迈进、三个转变”的转型思路。即:城市发展向“双百”迈进(人口100万以上,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产业发展向集群迈进,“一园三区”向国家级高新区迈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产业发展从优势向强势、从传统向高新转变,尽快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这一思路,在省直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支持配合下,黄石市已编制出发展转型总体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六大主导产业延伸规划、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
  (二)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创新转型体制机制
  黄石市按照“三转”(政府转让资产、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的要求,一手抓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一手抓中小企业改组改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06年底,全市l6家重点骨干企业改组改制全面完成,发展活力逐步显现。香港中信泰富公司并购冶钢集团钢铁板块组建新冶钢公司后,公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第二家过百亿企业。178家市属中小企业,72%已经改制,28%依法破产。中央、省属及外地15家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企业主辅分离全部完成。通过稳步推进企业改制改组,冶钢、华新、矿务局等一批百年老厂重新焕发了生机,市域经济活力再度呈现。近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4.6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35.6亿元,增长6.7倍。
  (三)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
  黄石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理念,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近年来采取新年第一会动员、年中抓督办、年尾结硬账的形式,落实招商引资责任,每年组织赴香港、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大型招商活动,派出多路小分队常年定向招商,实行重点项目市“五大家”领导挂点负责制。建立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市)区经济工作考评体系,重点考核“三个五”(新增投资5000万元、新增税收500万元、新增就业500人)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行“三段式”联合审批(投资许可联审、规划联审、建设联审),要求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项目前期全部审批事项。2002年至2007年,全市新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由18个增加到159个,增长7.8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8家增加到74家,增长1.6倍;上交税收过500万元的企业,由27家增加到95家,增长2.5倍。在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黄石市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五”以来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先后实施1000多个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项目,使全市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比重达8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近5年年均增长27%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酒店、交通运输、仓储、旅游等服务业,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坚持改善软硬条件,努力优化转型环境
  在软环境建设上,黄石市以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为目标,坚持“建制度、严查处、转作风”三管齐下,坚决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每年在市直机关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重点开展了“学、查、改”、五型(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机关创建等主题活动。目前,全市正在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科学发展”的思想大解放活动,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针对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优化发展环境的办法和措施。在硬环境建设上,以“四城同创”为载体,大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今年初,黄石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与此同时,狠抓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先后投资3亿多元实施重点水域、山体、矿区生态建设工程,市中心城区的环磁湖污水全部实现截流处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达到42%和83%,“环磁湖”治理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关闭开山塘口31处,开展绿化整治4.53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实行“谁开采、谁治理”,基本消除了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的现象。实施大冶铁矿废弃矿山硬岩复垦等项目16个,新增耕地3600多亩。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完成市城区曹家湾滑坡等20多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紧紧围绕“抓大、关小、循环、拉长”做文章。“抓大”,就是狠抓13个国家和省重点监控大型企业节能减排改造。2007年,13家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1.53吨标煤,同比下降7.6%。“关小”,就是关停“五小”企业。2007年,通过推进“四项治理”,关停了5台共26.5千瓦小火电机组,关闭了14家小水泥厂,关闭了4家小造纸厂。“循环”,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全市“四渣一砂”(矿渣、钢渣、铁渣、煤渣和尾砂)再利用率达到85%。“拉长”,就是拉长产业链条。黄石市已经制定《黄石市主导产业链延伸2008—2012年规划》,重点推进特钢、铜、铝、水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链条延伸。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用工业化理念推进“三农”工作
  


  黄石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围绕提升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的市场化程度,黄石市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发展养殖、蔬菜、林特产品基地为重点,推进“三农”的“三化”进程,成功引进了雨润、正大、永大、中粮等著名龙头企业,建成了9家省级龙头企业、34家市级龙头企业,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家,建立各类农业基地总面积达l 46万亩。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的要求,黄石市大力支持大冶市推进经济转型调整,帮助阳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使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大冶市位居全省第5位;阳新县2004年列全省第4 1位,2006年列第1 7位,2007年列第25位。
  (六)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转型氛围
  在推进发展转型中,黄石市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离退休职工养老、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失业保险、城市低保资金缺口等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难,市里通过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发放小额贷款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累计帮助1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为了解决保障难,财政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和城市低保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难,黄石市拿出土地出让金3.42亿元为15万下岗职工补贴一次性安置费,市财政还累计拿出3.8亿元支持破产、停产改制企业缴纳保险欠费,并将破产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黄石市结合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在推进发展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科学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效力借鉴和启示。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政研室社会发展处)
其他文献
在素有“江风海韵北上海”之称的江苏省启东市,在江苏这个日出最早的城市,近150公里的江海岸线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和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9年10月2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华灯璀璨,嘉宾云集,“中国.吕四港开发建设工作汇报会”在此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等国家领导人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期刊
启东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启东市委、市政府在布局江海联动开发中,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集约型工业园区。近年来,市、镇(乡)两级政府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66万亩江海滩涂上,科学合理规划出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江苏省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园、滨江精细化工园、启隆高科技生态产业园和沿江船舶工业带等沿江沿海新兴产业工业园。  从启东城区驱车出发仅用2
期刊
浙江有必要对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提出来的“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标志性提法,进行深化完善。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以中央文件形式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指导。由此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深刻地影响到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访中共启东市委孙建华书记  [记者]: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后,沿海开发成为江苏发展的最大热点。启东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先谈谈推进启东沿海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孙书记]:国务院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是实现江苏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我们启东这个滨江临海城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勇当江苏沿海
期刊
公共租赁住房是政府建设、筹集房源以实物配租方式,或者采用货币补贴形式面向一定社会群体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保障性住房。近年来,为克服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不足,为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厦门、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宁波、武汉、广州、青岛等城市开始探索实践政策性租赁房制度(本文统称公共租赁房)。厦门和深圳是目前国内较早推出,也是公共租赁房政策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城市,本文拟通过两城市政策和实践的比较
期刊
黄冈市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黄冈市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倾力打造食品饮料产业,取得了可喜成效。    老业新貌——五年胜过五十年    食品饮料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它是黄冈市最为传统的产业,也是全市工业经济的发端。近5年来全市食品饮料产业呈现大
期刊
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大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崆峒山辉煌的今天和灿烂的明天。    崆峒山一座钟灵毓秀的道教名山,格调高雅的景观建筑,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气势恢宏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走进崆峒山,感受着一流的5A级风景名胜区的魅力。近年来,景区形成游客人数逐年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有口皆碑的良好态势。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大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
期刊
能源企业如何科学发展?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作为具有60年发展历史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同煤集团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需要取得的实效,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为推动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同煤集团煤炭产量完成3503万吨;煤炭产销量完成4600万吨;实
期刊
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70多万,分布在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下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和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俗称“五邑”。江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占珠江三角洲近四分之一,人口410多万。  江门市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70多万,分布在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市侨史文化在全国
期刊
为打造“桥港时代新启东”,建设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重要卫星城市,瞄准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目标,从2003年至2009年,启东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300亿元,全面实施“一区(头兴港两岸景观区)两园(人民公园和紫薇公园)三街(欧陆街、台湾风情街和幸福岛仿古街)四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