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老言古语让很多人深信不疑。
这也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顾虑之一,“美丽素质教育”是要让孩子感受美、发现美、然后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学习和很久,还是“不懂”音乐,那这些学习岂不成了徒劳?
这个顾虑如何破解?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从看似“颠覆传统”的角度出发,给大家讲述如何《走进音乐的世界》,解决家长、孩子的疑虑。
我从小学钢琴,那天正练《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父亲说,这曲子弹了那么长时间,你给我讲讲吧,哪个地方表现“春”,哪表现“江”,哪表现“花月夜”?当时我说不出来,急得涨红了脸。父亲很不满意:“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什么钢琴专业!”他转身就走了。
我小时候特别自卑,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过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
听了这话我非常的难受,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
难道真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所以,我的第一个话题,叫音乐何需懂。
很多人看了这个标题以后都很惊讶。
其实我是要在这个标题的后面介绍一下音乐关学最重要,没有之一。
不懂音乐,就是一个纸一样薄、一捅就破的障碍,其实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参破音乐关学。
音乐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是一个听觉的信號,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可以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
另一方面,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人类语言声音,是一个符号。
但是,音乐声音不是任何东西的代号。我们说它没有语义性,它不是语言概念。所以,音乐也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而且,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听不懂,也就是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听不出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它就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构成人类艺术有三大基本元素:视觉、听觉、语言文字。
对应的我们有三大基础艺术门类。
美术是什么艺术?视觉艺术。
文学是什么艺术?语言艺术。
音乐是什么艺术?听觉艺术。
在音乐当中寻求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那是什么?是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艺术,这是一个误区。
正是因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比如,一听说是什么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就觉得是经典音乐,再也听不出来别的内容,因为经典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法欣赏。
反之,还是一样的作品,把它放在一张轻音乐唱片里,觉得好听、悦耳,就听下去了。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发生了“能欣赏下去”和“没有办法欣赏”这么大的差别。
就是“要听懂”这个观念障碍,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刚刚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最害怕别人听说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就问音乐表现了什么。
我之前问一个同学(现在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大教授),有没有遇到这样情况,问音乐表现了什么?他说这种情况太多了。“那你听得出来吗?”“根本就什么都听不出来。”“那你怎么办?”“我必须得瞎编,装,要不然多丢人。”可见这种压力之大。
现在,我不怕任何人问,说不出来,才说明我懂音乐。问我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是外行。
之所以形成全国人民普遍认为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除了历史上“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影响太大,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过去很多年内,我国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基本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
一般来说都是这个套路。这种观念植入了所有人的大脑: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
要想欣赏它,就得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得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哪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还得学乐理知识。
在我们国家的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唱片节目单,特别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人们头脑中的这个审美误区。
所以,我一直认为经典乐听众少,和在以往的教育、传播中,误导了对音乐的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老言古语让很多人深信不疑。
这也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顾虑之一,“美丽素质教育”是要让孩子感受美、发现美、然后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学习和很久,还是“不懂”音乐,那这些学习岂不成了徒劳?
这个顾虑如何破解?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从看似“颠覆传统”的角度出发,给大家讲述如何《走进音乐的世界》,解决家长、孩子的疑虑。
我从小学钢琴,那天正练《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父亲说,这曲子弹了那么长时间,你给我讲讲吧,哪个地方表现“春”,哪表现“江”,哪表现“花月夜”?当时我说不出来,急得涨红了脸。父亲很不满意:“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什么钢琴专业!”他转身就走了。
我小时候特别自卑,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过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
听了这话我非常的难受,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
难道真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所以,我的第一个话题,叫音乐何需懂。
很多人看了这个标题以后都很惊讶。
其实我是要在这个标题的后面介绍一下音乐关学最重要,没有之一。
不懂音乐,就是一个纸一样薄、一捅就破的障碍,其实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参破音乐关学。
音乐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是一个听觉的信號,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可以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
另一方面,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人类语言声音,是一个符号。
但是,音乐声音不是任何东西的代号。我们说它没有语义性,它不是语言概念。所以,音乐也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而且,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听不懂,也就是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听不出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它就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构成人类艺术有三大基本元素:视觉、听觉、语言文字。
对应的我们有三大基础艺术门类。
美术是什么艺术?视觉艺术。
文学是什么艺术?语言艺术。
音乐是什么艺术?听觉艺术。
在音乐当中寻求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那是什么?是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艺术,这是一个误区。
正是因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比如,一听说是什么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就觉得是经典音乐,再也听不出来别的内容,因为经典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法欣赏。
反之,还是一样的作品,把它放在一张轻音乐唱片里,觉得好听、悦耳,就听下去了。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发生了“能欣赏下去”和“没有办法欣赏”这么大的差别。
就是“要听懂”这个观念障碍,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刚刚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最害怕别人听说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就问音乐表现了什么。
我之前问一个同学(现在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大教授),有没有遇到这样情况,问音乐表现了什么?他说这种情况太多了。“那你听得出来吗?”“根本就什么都听不出来。”“那你怎么办?”“我必须得瞎编,装,要不然多丢人。”可见这种压力之大。
现在,我不怕任何人问,说不出来,才说明我懂音乐。问我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是外行。
之所以形成全国人民普遍认为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除了历史上“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影响太大,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过去很多年内,我国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基本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
一般来说都是这个套路。这种观念植入了所有人的大脑: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
要想欣赏它,就得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得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哪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还得学乐理知识。
在我们国家的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唱片节目单,特别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人们头脑中的这个审美误区。
所以,我一直认为经典乐听众少,和在以往的教育、传播中,误导了对音乐的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