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成为一大亮点。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认真分析其本质,提高可靠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本质;现实应用;可靠性
2007年2月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背后,有关公允价值赖以形成的基础及其经济后果、公允价值的局限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世纪课题,我们应当高度以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动向,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提一点浅见。
一、公允价值产生背景
上世纪初,历史成本计量占据统治地位,但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严重缺陷。特别是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时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为此,他们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经过协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1年10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历史短暂,但却走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历程。在1998年至1999年由财政部颁布的《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首次大张旗鼓地引用了公允价值,然而,其后两年的运行过程,屡屡发生上市公司之间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肆意高估资历产的公允价值以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鉴于此,2001年初我国对以上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提出尽量回避公允价值的方针。2002年,财政部基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允价值将越来越容易取得的趋势,提出将在更多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深入地贯彻于2006年初发布的新准则中,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世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很多,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交易中自愿购买或出售的价格”,这两个定义都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但定义不同于本质,定义的方式可以是阐述本质也可以是描述表象,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可靠的使用价值。是计量对象自身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中“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任何商品都具有且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与财富相联系的,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其时间范畴既包括过去,更强调现在和未来,其量的规定则取决于人们对其有用性的量度,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对卖方而言体现为交换价值并具体量化为由价值所决定的交换价格,对买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于物体本身之中的有用性。对于企业资产而言,这种有用性就同现在人们对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判断与估计。因此,显而易见,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无论从“量”的范畴或“时间”范畴考察,指的都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公允价值的一个本质属性。公允价值中的“公允”的本质是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强调的都是“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知情”意味着信息公开,而“公平交易,自愿交易”则往往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相联系的。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又一个本质特征。
三、公允价值的现实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1、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目前人们已达成共识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因此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是“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
2、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主要以合约形式出现有衍生金融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加之交易和事项大多未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而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
3、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
按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对应费用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概念除包括会计收益外,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较之会计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全面。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恰恰就是即要计量资本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可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向经济收益看齐更加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二)、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难点
20世纪末以前,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问题始终是国际会计界的难题之一。在存在同类资产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的条件下,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相对不大。然而在任何国家对所有资产或负债的活跃的市场并不可能处处存在,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必须采用现值技术。由于特定个体对于与特定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的流量的估计、风险的估计和折现率的选择往往各不相同,导致现值技术运用的主观判断因素较大,可验证性却相对较低,从而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倍受挫折。“屋漏偏逢连夜雨”,金融危机的暴发,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命运再次遭遇劫难。虽然准则给出了定义,但是并未对在交易清淡且卖方出现财务危机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估计公允价值提供详细的指南,于是出现了新的问题。然而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会计必须要针对现实的环境作出变革。国际学术界及实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困难而停止脚步,在国际会计准则中,75%的现行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越是新进的准则,采用的比例越大。
四、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路
我们面对困难应积极应对,探索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路径。
(一)构建一个活跃的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环境支持
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要求,而市场经济的深度、广度较大,市场交易就越能以公平为特征,交易价格就越公允。可见,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前提。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提供人力支持。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职业判断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尤其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均不存在的情况下,要求会计人员通过现值技术估定公允价值。要求会计人员同时具备经济学、财务管理学和会计学知识。同时,会计准则仅仅是技术上的规范,它依赖于人员的执行,所以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三)强化公允价值准则执行中的硬约束。完善包括监管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公司治理和审计制度等。
公允价值值得国内外会计界付出长久“公允”的努力,获得统筹兼顾的“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使用条件和环境将越来越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它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公允价值;本质;现实应用;可靠性
2007年2月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背后,有关公允价值赖以形成的基础及其经济后果、公允价值的局限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世纪课题,我们应当高度以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动向,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提一点浅见。
一、公允价值产生背景
上世纪初,历史成本计量占据统治地位,但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严重缺陷。特别是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时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为此,他们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经过协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1年10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历史短暂,但却走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历程。在1998年至1999年由财政部颁布的《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首次大张旗鼓地引用了公允价值,然而,其后两年的运行过程,屡屡发生上市公司之间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肆意高估资历产的公允价值以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鉴于此,2001年初我国对以上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提出尽量回避公允价值的方针。2002年,财政部基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允价值将越来越容易取得的趋势,提出将在更多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深入地贯彻于2006年初发布的新准则中,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世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很多,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交易中自愿购买或出售的价格”,这两个定义都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但定义不同于本质,定义的方式可以是阐述本质也可以是描述表象,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可靠的使用价值。是计量对象自身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中“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任何商品都具有且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与财富相联系的,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其时间范畴既包括过去,更强调现在和未来,其量的规定则取决于人们对其有用性的量度,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对卖方而言体现为交换价值并具体量化为由价值所决定的交换价格,对买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于物体本身之中的有用性。对于企业资产而言,这种有用性就同现在人们对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判断与估计。因此,显而易见,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无论从“量”的范畴或“时间”范畴考察,指的都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公允价值的一个本质属性。公允价值中的“公允”的本质是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强调的都是“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知情”意味着信息公开,而“公平交易,自愿交易”则往往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相联系的。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又一个本质特征。
三、公允价值的现实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1、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目前人们已达成共识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因此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是“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
2、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主要以合约形式出现有衍生金融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加之交易和事项大多未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而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
3、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
按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对应费用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概念除包括会计收益外,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较之会计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全面。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恰恰就是即要计量资本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可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向经济收益看齐更加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二)、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难点
20世纪末以前,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问题始终是国际会计界的难题之一。在存在同类资产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的条件下,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相对不大。然而在任何国家对所有资产或负债的活跃的市场并不可能处处存在,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必须采用现值技术。由于特定个体对于与特定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的流量的估计、风险的估计和折现率的选择往往各不相同,导致现值技术运用的主观判断因素较大,可验证性却相对较低,从而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倍受挫折。“屋漏偏逢连夜雨”,金融危机的暴发,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命运再次遭遇劫难。虽然准则给出了定义,但是并未对在交易清淡且卖方出现财务危机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估计公允价值提供详细的指南,于是出现了新的问题。然而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会计必须要针对现实的环境作出变革。国际学术界及实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困难而停止脚步,在国际会计准则中,75%的现行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越是新进的准则,采用的比例越大。
四、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路
我们面对困难应积极应对,探索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路径。
(一)构建一个活跃的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环境支持
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要求,而市场经济的深度、广度较大,市场交易就越能以公平为特征,交易价格就越公允。可见,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前提。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提供人力支持。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职业判断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尤其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均不存在的情况下,要求会计人员通过现值技术估定公允价值。要求会计人员同时具备经济学、财务管理学和会计学知识。同时,会计准则仅仅是技术上的规范,它依赖于人员的执行,所以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三)强化公允价值准则执行中的硬约束。完善包括监管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公司治理和审计制度等。
公允价值值得国内外会计界付出长久“公允”的努力,获得统筹兼顾的“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使用条件和环境将越来越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它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