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校园内的工作实际,论述实施生态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从生态校园、生态德育、生态课堂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探索学校如何回归教育本源,突出教育的本质,彰显生态文化。
【关键词】生态教育;校园文化;德育;课堂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话说的是树木的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话说的是树人的至理。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生态教育”是从自然之道中萃取的教育精髓。实施生态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发展天性;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乐园。笔者所在的天河区渔沙坦小学这几年致力于实施生态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规律,通过打造“生态校园”“生态德育”“生动主体课堂”来彰显生态文化校园。
一、生态校园,让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
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就是要建设以育人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使之成为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近年来,我校坚持“生态·秩序·文化”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动静相宜,体艺双馨”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来浸润孩子生命的根基,卓有成效。
学校在环境布置方面注重精致亮丽,彰显生命活力。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生态·秩序·文化”六个大字,给师生和家长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中。校园里教学楼、运动区、宿舍楼彼此独立,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有两个廊亭,分别是“博艺亭”和“砾体亭”。两个亭子分别坐落在学校的艺术区域和体育区域中,其命名也与学校办学理念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在艺术区域里,“博艺亭”延伸到架空走廊处,那里设置有开展班级活动的小舞台和开展大型活动的大舞台,柱子上和亭子上有艺术明星的简介和乐器介绍,也有学校开展的学生各社团介绍以及学生的比赛作品展览等。在体育区域里,“砾体亭”延伸至教学楼前后的篮球场和足球场,那里列有中外体育明星的介绍、大课间的各项安排、学校特色项目的介绍和获得的荣誉。两大亭子均为纯木结构的休闲廊亭,造型既古朴庄重,又颇显亲和闲雅,学生特别喜欢在亭子下做作业、下棋或者看书,俨然是孩子们活动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里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缺少书籍。”我校每个楼层都设有开放图书角,图书整齐摆放,学生们可以随手取到图书并坐在木凳上阅读。阅读环境打造得自然舒服,与自己家里的图书架没有什么区别,大大方便了孩子看书,同时也使他们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开放的校园,也是生态校园的体现。在假期里,学校的围墙一改之前的封闭结构,变成了一道栅栏式围墙,校外人员从外面可以驻足欣赏校园的美景。栅栏围墙边的休闲地带也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好场所,那里建有亭子、假山、名人雕塑等,仿佛一个美丽的小公园。这正是我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考虑,在环境硬件上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舒适、开心的学习环境。
二、生态德育,让师生自主成长
生态教育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强调师生自主成长。为此,渔沙坦小学在德育工作上,逐渐形成了以下特色。
第一,我校在常规德育工作之余,探索出一系列的特色活动,逐渐形成了学校的品牌活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一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艺术节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举行,每届均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时间长达一个半月。刚刚闭幕的艺术节以“中国梦·渔小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科技小制作、征文比赛、美文朗诵、书法摄影、舞蹈、器乐、合唱、语言艺术等等方面,活动涵盖到各个学科,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家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体育节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举行,时间同样是一个半月,丰富的体育竞技和趣味运动吸引着师生和家长的眼球。各项球类比赛,尤其是班级足球联赛,得到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足球运动普及得到实施;此外还举办亲子运动会,鼓励家长多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在去年的体育节上,我校更是举办了一场以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为主题的活动。时值6月,天气比较炎热,泼水节以水为媒介,进一步拉近了师生、学生之间的距离,增长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友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嬉水,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老师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与孩子们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那“混乱”的场面给师生都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正是如此,我校力争“活动为师生而生,活动受师生欢迎”,提升管理的人文性,形成独特的儿童文化。学校的体育节和艺术节的活动项目设计,紧密契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本教材内容,为孩子展示体艺特长提供了一个舞台。
第二,我校的生态班级管理实现了学生与班级文化的和谐统一。各个班级均按照各班的主题和特色来美化班级环境,如书香班级、足球小将班级、艺术之星班级等等。方式可以是种植花草树木,可以是悬挂图片标语,也可以利用墙报。我校旨在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班级特色,以便挖掘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施展出独特的个性。如今,我校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拟好本班的主题特色,不仅老师與学生积极参与,就连不少家长也参与到班级文化的设计中。师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职务,每人都有为班级做事的机会,尽量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局面。班级环境布置、班干部轮流制等制度的设置,无不凸显出生态班级管理的理念。李镇西说过:“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主的未来。”我的课堂我做主,只有尊重孩子的创造性,尊重孩子的内心,才能实现学生与班级文化的和谐统一。
第三,我校具有全面的评价体系,激发师生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是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什么是“好的东西”?如何让学生看到“好的东西”?教师的奖励评价机制就是一杆举足轻重的秤。为此,学校实施了“快乐记忆”学生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绿叶”“红花”“硕果”三个词风靡校园,它们分别代表自下而上的三个等级,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便可由低等级进阶为高等级,每达到一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励,学生可选择在任意阶段兑换相应礼品。 在该评价体系下,所有老师都在课堂规则、作业完成、文明卫生、体艺等方面参与了对学生的评价,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评估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既加强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孩子提供了相对合理公平的评价氛围和学习环境;同时,评价避免了选拔和甄别,而成为了激励和导向,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机会,更能清楚并自如运用评价体系衡量自己的言行,从而更自主地学习;此外,学生只要展现出某种学习能力或毅力,便能得到肯定并作为晋级资本,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取成就感和进取动力,这正是该评价体系的魅力所在。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者的主导,每个独特的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希望评价体系能为每个孩子的无限可能创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
三、生態教学,让课堂回归本真
生态教育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关系民主化,拓展学生认知、体验、感悟的方式和空间,形成涌动着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实施生态教学,需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课程组织。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调整了课程组织,每天上午改为五节课,每节课由原来的40分钟改为35分钟,课程组织上以“静”为主,主要在室内上课;而下午的课程以“动”为主,有写字、经典诵读等,大课间时间也从原来的30分钟延伸到40分钟,方便组织大课间活动。同时,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和办学理念吻合的原则,极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极大增强了体育锻炼。
第二,探索教学模式。生态教育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几年来,我校一直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主线,以评价为主导,构建学习型课堂”的原则,探究课堂教学及评价模式,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高效自主发展。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适宜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一定要凸显教学相长,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命,体验职业的价值与成就。从这一角度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此外,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三,制定各科课堂评价标准。所谓生态课堂,其实就是“关注生命的课堂”。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校制定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生态课,每个学科针对各学科的特点制定评价标准。每一节课备课时,教师都需要自我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而遵循了孩子知识和思维基础?提问所关注到的学生是否足够广泛?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否灵活?课堂中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正是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评价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命”状态。
本学年里,我校从调整课程组织形式和制定课堂评价标准上,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教学逆“天”而行,认识到只有回归教育的本源,改进学生“学”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如何搭建课堂模式是我们下一阶段努力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校致力于生态校园、生态德育、生态课堂,通过坚持“生态·秩序·文化”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动静相宜,体艺双馨,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客家学子”这一培养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生命关照与文化熏染的主旋律下,“尊重、进取、包容、开放”之校园风气日益显现,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黄武雄.童年与解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生态教育;校园文化;德育;课堂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话说的是树木的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话说的是树人的至理。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生态教育”是从自然之道中萃取的教育精髓。实施生态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发展天性;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乐园。笔者所在的天河区渔沙坦小学这几年致力于实施生态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规律,通过打造“生态校园”“生态德育”“生动主体课堂”来彰显生态文化校园。
一、生态校园,让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
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就是要建设以育人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使之成为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近年来,我校坚持“生态·秩序·文化”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动静相宜,体艺双馨”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来浸润孩子生命的根基,卓有成效。
学校在环境布置方面注重精致亮丽,彰显生命活力。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生态·秩序·文化”六个大字,给师生和家长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中。校园里教学楼、运动区、宿舍楼彼此独立,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有两个廊亭,分别是“博艺亭”和“砾体亭”。两个亭子分别坐落在学校的艺术区域和体育区域中,其命名也与学校办学理念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在艺术区域里,“博艺亭”延伸到架空走廊处,那里设置有开展班级活动的小舞台和开展大型活动的大舞台,柱子上和亭子上有艺术明星的简介和乐器介绍,也有学校开展的学生各社团介绍以及学生的比赛作品展览等。在体育区域里,“砾体亭”延伸至教学楼前后的篮球场和足球场,那里列有中外体育明星的介绍、大课间的各项安排、学校特色项目的介绍和获得的荣誉。两大亭子均为纯木结构的休闲廊亭,造型既古朴庄重,又颇显亲和闲雅,学生特别喜欢在亭子下做作业、下棋或者看书,俨然是孩子们活动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里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缺少书籍。”我校每个楼层都设有开放图书角,图书整齐摆放,学生们可以随手取到图书并坐在木凳上阅读。阅读环境打造得自然舒服,与自己家里的图书架没有什么区别,大大方便了孩子看书,同时也使他们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开放的校园,也是生态校园的体现。在假期里,学校的围墙一改之前的封闭结构,变成了一道栅栏式围墙,校外人员从外面可以驻足欣赏校园的美景。栅栏围墙边的休闲地带也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好场所,那里建有亭子、假山、名人雕塑等,仿佛一个美丽的小公园。这正是我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考虑,在环境硬件上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舒适、开心的学习环境。
二、生态德育,让师生自主成长
生态教育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强调师生自主成长。为此,渔沙坦小学在德育工作上,逐渐形成了以下特色。
第一,我校在常规德育工作之余,探索出一系列的特色活动,逐渐形成了学校的品牌活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一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艺术节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举行,每届均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时间长达一个半月。刚刚闭幕的艺术节以“中国梦·渔小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科技小制作、征文比赛、美文朗诵、书法摄影、舞蹈、器乐、合唱、语言艺术等等方面,活动涵盖到各个学科,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家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体育节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举行,时间同样是一个半月,丰富的体育竞技和趣味运动吸引着师生和家长的眼球。各项球类比赛,尤其是班级足球联赛,得到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足球运动普及得到实施;此外还举办亲子运动会,鼓励家长多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在去年的体育节上,我校更是举办了一场以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为主题的活动。时值6月,天气比较炎热,泼水节以水为媒介,进一步拉近了师生、学生之间的距离,增长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友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嬉水,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老师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与孩子们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那“混乱”的场面给师生都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正是如此,我校力争“活动为师生而生,活动受师生欢迎”,提升管理的人文性,形成独特的儿童文化。学校的体育节和艺术节的活动项目设计,紧密契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本教材内容,为孩子展示体艺特长提供了一个舞台。
第二,我校的生态班级管理实现了学生与班级文化的和谐统一。各个班级均按照各班的主题和特色来美化班级环境,如书香班级、足球小将班级、艺术之星班级等等。方式可以是种植花草树木,可以是悬挂图片标语,也可以利用墙报。我校旨在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班级特色,以便挖掘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施展出独特的个性。如今,我校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拟好本班的主题特色,不仅老师與学生积极参与,就连不少家长也参与到班级文化的设计中。师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职务,每人都有为班级做事的机会,尽量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局面。班级环境布置、班干部轮流制等制度的设置,无不凸显出生态班级管理的理念。李镇西说过:“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主的未来。”我的课堂我做主,只有尊重孩子的创造性,尊重孩子的内心,才能实现学生与班级文化的和谐统一。
第三,我校具有全面的评价体系,激发师生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是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什么是“好的东西”?如何让学生看到“好的东西”?教师的奖励评价机制就是一杆举足轻重的秤。为此,学校实施了“快乐记忆”学生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绿叶”“红花”“硕果”三个词风靡校园,它们分别代表自下而上的三个等级,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便可由低等级进阶为高等级,每达到一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励,学生可选择在任意阶段兑换相应礼品。 在该评价体系下,所有老师都在课堂规则、作业完成、文明卫生、体艺等方面参与了对学生的评价,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评估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既加强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孩子提供了相对合理公平的评价氛围和学习环境;同时,评价避免了选拔和甄别,而成为了激励和导向,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机会,更能清楚并自如运用评价体系衡量自己的言行,从而更自主地学习;此外,学生只要展现出某种学习能力或毅力,便能得到肯定并作为晋级资本,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取成就感和进取动力,这正是该评价体系的魅力所在。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者的主导,每个独特的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希望评价体系能为每个孩子的无限可能创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
三、生態教学,让课堂回归本真
生态教育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关系民主化,拓展学生认知、体验、感悟的方式和空间,形成涌动着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实施生态教学,需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课程组织。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调整了课程组织,每天上午改为五节课,每节课由原来的40分钟改为35分钟,课程组织上以“静”为主,主要在室内上课;而下午的课程以“动”为主,有写字、经典诵读等,大课间时间也从原来的30分钟延伸到40分钟,方便组织大课间活动。同时,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和办学理念吻合的原则,极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极大增强了体育锻炼。
第二,探索教学模式。生态教育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几年来,我校一直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主线,以评价为主导,构建学习型课堂”的原则,探究课堂教学及评价模式,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高效自主发展。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适宜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一定要凸显教学相长,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命,体验职业的价值与成就。从这一角度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此外,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三,制定各科课堂评价标准。所谓生态课堂,其实就是“关注生命的课堂”。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校制定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生态课,每个学科针对各学科的特点制定评价标准。每一节课备课时,教师都需要自我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而遵循了孩子知识和思维基础?提问所关注到的学生是否足够广泛?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否灵活?课堂中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正是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评价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命”状态。
本学年里,我校从调整课程组织形式和制定课堂评价标准上,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教学逆“天”而行,认识到只有回归教育的本源,改进学生“学”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如何搭建课堂模式是我们下一阶段努力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校致力于生态校园、生态德育、生态课堂,通过坚持“生态·秩序·文化”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动静相宜,体艺双馨,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客家学子”这一培养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生命关照与文化熏染的主旋律下,“尊重、进取、包容、开放”之校园风气日益显现,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黄武雄.童年与解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