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来源 :软件·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一种通过以绘画形式、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审美活动。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对于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类型
  1、教师讲解。教师对美术作品、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说明。美术欣赏教学最常见的类型,教师要注重语言的锤炼,选择合适的作品,克服“填鸭式”的说教。
  2、学生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各种讨论,教师则作适当引导、点拨。
  3、师生交流。就美术作品、欣赏知识、欣赏原理等所做的师生问答式交流。
  4、自由拓展。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欣赏。
  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欣赏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比如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教师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以及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民居等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造型课上穿插进行的欣赏。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加深理解,提高造型能力。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施
  抓准教材、了解美术欣赏课的结构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也是对美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要结合欣赏课的需要,选好欣赏的题材和内容。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1、分析心理,激发兴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地教学:如选用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其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开讲,可先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经讨论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接着再出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兴趣大增。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音乐和美术同样都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法,利用音乐营造情境,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浓重的艺术氛围之中。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琵琶曲《高山流水》地放送,请同学们浏览、欣赏图片,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欣赏;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的欣赏等。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3、对比分析,充分感知。美术教材中那些欣赏内容不论是形式、风格还是表现的情感、方法都是千姿百态的。气势恢宏的北方山水、心旷神怡的南方小景、栩栩如生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抽象、风趣逗人的夸张,还有细腻流畅的线描等等。不同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和教学时不同的分析手法,势必影响感知力。所以,每次教学前,对画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还要从画面的色彩、力度技法等方面对画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欣赏展子虞的《游春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重新欣赏了米罗的《小鸟围着的女人》一图,引导学生想起画面的错综复杂,图中纷乱的小鸟围绕在女人周围的情境,启发学生与《游春图》在绘画形式上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得出:这幅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无不显示着春的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小鸟围着的女人》从技法上来看却给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对比强烈。又如林凤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找出了不同的绘画技法,和不同表达意境。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和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作对比,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通过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技巧对比,颜色对比,心情对比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绘画技法的不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感知力。
  4、探究交流,讲解示范。学生在观察、欣赏有关图片、影像等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把一些思考的问题融入到其中,采用纵横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可以小组交流、还可以师生交流。这时采取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观察、分析、研讨交流中,解决了大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再适当利用如提问、欣赏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基本上解决了重难点,但对于可能还存在着疑点,就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点拔,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例如:版画对黑、白、灰的表现中, “白”的作用,学生存有疑虑,教师以一张有缺点的画,加以讲解。既节省了时间又把学生的疑点消灭了。这样,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扩展,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动脑、动眼、的能力。   5、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战争年代无数热血青年战死疆场后人在淮海纪念塔展览馆里目睹那一幅幅硝烟滚滚的画面无不催人泪下,这幅幅画面深深的感染了每个观众,随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画面,随着主题音乐的不断出现,引起了观众心灵的震颤与感情的升华。以上所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6、引导学生,领悟内涵。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学生才能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因此,实现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相互结合,才能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可以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和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时,可以首先展示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播放有关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知识,再观看整个制作过程;最后让学生学着挂图上的范例做一做,结合挂图与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等,才会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7、拓展延伸,促进发展。我们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后,就进入到学生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环节。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与人类、生活、自然、情感、德育以及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的特点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进行表现,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外得到发展,使艺术之花得以升华。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想法,开发出自己的想象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善作品,打造了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应从一年级开始,因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是对数学成绩提高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着长远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成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习惯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
期刊
【摘 要】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生活化 课堂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把教学活动放在实际的现实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
期刊
【摘 要】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决定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学好语文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拼音教学 兴趣 情景  教师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巧妙得当,就能引起学生对拼音的长久兴趣。让他们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中的第一道难关。下面是我在拼音教学中
期刊
【摘 要】 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教学,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可喜地变化。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 却发现有许多教师仍在学步,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像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程改革 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教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实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形成了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让学生有兴趣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有收获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题 创新教学 提问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因此,“问题教学”的提出很有必要,值得研究、发展和延伸。  【关键词】 问题教学 提出 模式 设置 必要性 要求 解决 延伸  一、“问题教学”的提出  “问题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自古就有。古希腊哲学家亚
期刊
【摘 要】 在数学素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学生 创新精神 培养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
期刊
【摘 要】 初中学生家长开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各学校也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有关设备、师资的投入,以此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学习兴趣不高、英语词汇、语法记忆效果不强。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和求知欲,灵活应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提高  一、丰富教学手法,常教常新  不断变换教学形
期刊
【摘 要】 初中阶段,学生以追求个性化为自豪,这并不是坏事,我们教师要理解这种心理,正确引导,利用这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对个性化进行培养。个性化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对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健康 个性化 措施  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性别、认知能力、性格类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