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一种通过以绘画形式、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审美活动。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对于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类型
1、教师讲解。教师对美术作品、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说明。美术欣赏教学最常见的类型,教师要注重语言的锤炼,选择合适的作品,克服“填鸭式”的说教。
2、学生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各种讨论,教师则作适当引导、点拨。
3、师生交流。就美术作品、欣赏知识、欣赏原理等所做的师生问答式交流。
4、自由拓展。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欣赏。
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欣赏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比如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教师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以及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民居等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造型课上穿插进行的欣赏。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加深理解,提高造型能力。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施
抓准教材、了解美术欣赏课的结构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也是对美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要结合欣赏课的需要,选好欣赏的题材和内容。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1、分析心理,激发兴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地教学:如选用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其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开讲,可先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经讨论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接着再出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兴趣大增。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音乐和美术同样都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法,利用音乐营造情境,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浓重的艺术氛围之中。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琵琶曲《高山流水》地放送,请同学们浏览、欣赏图片,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欣赏;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的欣赏等。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3、对比分析,充分感知。美术教材中那些欣赏内容不论是形式、风格还是表现的情感、方法都是千姿百态的。气势恢宏的北方山水、心旷神怡的南方小景、栩栩如生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抽象、风趣逗人的夸张,还有细腻流畅的线描等等。不同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和教学时不同的分析手法,势必影响感知力。所以,每次教学前,对画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还要从画面的色彩、力度技法等方面对画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欣赏展子虞的《游春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重新欣赏了米罗的《小鸟围着的女人》一图,引导学生想起画面的错综复杂,图中纷乱的小鸟围绕在女人周围的情境,启发学生与《游春图》在绘画形式上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得出:这幅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无不显示着春的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小鸟围着的女人》从技法上来看却给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对比强烈。又如林凤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找出了不同的绘画技法,和不同表达意境。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和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作对比,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通过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技巧对比,颜色对比,心情对比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绘画技法的不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感知力。
4、探究交流,讲解示范。学生在观察、欣赏有关图片、影像等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把一些思考的问题融入到其中,采用纵横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可以小组交流、还可以师生交流。这时采取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观察、分析、研讨交流中,解决了大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再适当利用如提问、欣赏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基本上解决了重难点,但对于可能还存在着疑点,就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点拔,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例如:版画对黑、白、灰的表现中, “白”的作用,学生存有疑虑,教师以一张有缺点的画,加以讲解。既节省了时间又把学生的疑点消灭了。这样,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扩展,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动脑、动眼、的能力。 5、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战争年代无数热血青年战死疆场后人在淮海纪念塔展览馆里目睹那一幅幅硝烟滚滚的画面无不催人泪下,这幅幅画面深深的感染了每个观众,随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画面,随着主题音乐的不断出现,引起了观众心灵的震颤与感情的升华。以上所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6、引导学生,领悟内涵。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学生才能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因此,实现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相互结合,才能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可以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和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时,可以首先展示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播放有关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知识,再观看整个制作过程;最后让学生学着挂图上的范例做一做,结合挂图与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等,才会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7、拓展延伸,促进发展。我们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后,就进入到学生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环节。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与人类、生活、自然、情感、德育以及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的特点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进行表现,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外得到发展,使艺术之花得以升华。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想法,开发出自己的想象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善作品,打造了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类型
1、教师讲解。教师对美术作品、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说明。美术欣赏教学最常见的类型,教师要注重语言的锤炼,选择合适的作品,克服“填鸭式”的说教。
2、学生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各种讨论,教师则作适当引导、点拨。
3、师生交流。就美术作品、欣赏知识、欣赏原理等所做的师生问答式交流。
4、自由拓展。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欣赏。
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欣赏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比如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教师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以及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民居等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造型课上穿插进行的欣赏。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加深理解,提高造型能力。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施
抓准教材、了解美术欣赏课的结构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也是对美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要结合欣赏课的需要,选好欣赏的题材和内容。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1、分析心理,激发兴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地教学:如选用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其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开讲,可先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经讨论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接着再出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兴趣大增。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音乐和美术同样都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法,利用音乐营造情境,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浓重的艺术氛围之中。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琵琶曲《高山流水》地放送,请同学们浏览、欣赏图片,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欣赏;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的欣赏等。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3、对比分析,充分感知。美术教材中那些欣赏内容不论是形式、风格还是表现的情感、方法都是千姿百态的。气势恢宏的北方山水、心旷神怡的南方小景、栩栩如生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抽象、风趣逗人的夸张,还有细腻流畅的线描等等。不同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和教学时不同的分析手法,势必影响感知力。所以,每次教学前,对画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还要从画面的色彩、力度技法等方面对画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欣赏展子虞的《游春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重新欣赏了米罗的《小鸟围着的女人》一图,引导学生想起画面的错综复杂,图中纷乱的小鸟围绕在女人周围的情境,启发学生与《游春图》在绘画形式上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得出:这幅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无不显示着春的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小鸟围着的女人》从技法上来看却给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对比强烈。又如林凤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找出了不同的绘画技法,和不同表达意境。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和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作对比,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通过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技巧对比,颜色对比,心情对比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绘画技法的不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感知力。
4、探究交流,讲解示范。学生在观察、欣赏有关图片、影像等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把一些思考的问题融入到其中,采用纵横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可以小组交流、还可以师生交流。这时采取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观察、分析、研讨交流中,解决了大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再适当利用如提问、欣赏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基本上解决了重难点,但对于可能还存在着疑点,就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点拔,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例如:版画对黑、白、灰的表现中, “白”的作用,学生存有疑虑,教师以一张有缺点的画,加以讲解。既节省了时间又把学生的疑点消灭了。这样,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扩展,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动脑、动眼、的能力。 5、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战争年代无数热血青年战死疆场后人在淮海纪念塔展览馆里目睹那一幅幅硝烟滚滚的画面无不催人泪下,这幅幅画面深深的感染了每个观众,随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画面,随着主题音乐的不断出现,引起了观众心灵的震颤与感情的升华。以上所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6、引导学生,领悟内涵。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学生才能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因此,实现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相互结合,才能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可以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和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时,可以首先展示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播放有关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知识,再观看整个制作过程;最后让学生学着挂图上的范例做一做,结合挂图与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等,才会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7、拓展延伸,促进发展。我们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后,就进入到学生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环节。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与人类、生活、自然、情感、德育以及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的特点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进行表现,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外得到发展,使艺术之花得以升华。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想法,开发出自己的想象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善作品,打造了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