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广播精品节目中的制作环节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广播节目而言,精良的制作是彰显广播特色的重要一环,并在多维度的广播节目采制中贯穿全程。充分认识制作的重要意义,运用恰当丰富的制作方法,才能将广播节目制作成精品。
  【关键词】广播节目 制作 场效应 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观念认为广播的链条是采编播,对于从业者的训练也是从这三个维度切入的。但是,现代广播的实践证明,单一的链条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精品节目的要求,制播思维开始向矩阵化方向发展。对于广播精品节目制作来说,多元复合式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精品节目从开始的策划、采访、编辑,再到后期的制作、播出,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因此,制作在广播精品节目的生产流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一、未雨绸缪——节目策划阶段不忘制作
  广播节目的整体流程与做菜类似:一开始的策划与采访像是菜式的创意与材料的选购;之后的编辑与制作如同做菜时的材料搭配与最后烹制。作为食客,我们都想尝到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作为听众,我们希望得到听觉上的满足,而节目好听与否,与制作有着巨大的关联。
  (一)制作可以凸显和升华节目主题
  主题是节目的灵魂,由灵魂而产生的思想牵引是后期采访与编辑的依据与主线。那么是不是制作就等于合成,而不能发挥二度创作的功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采访制作了大型系列专题节目《城市风骨》。在这个专题节目的采访、编辑与制作过程中,采访与编辑是节目的基础,也是感性认识与逻辑思维的外化过程。但采访与编辑只完成了广播节目整个流程的50%,其后的制作则占到另外的50%。在广播实践中,合成与制作经常被混用,但实际上二者同中有异。合成是被动的执行,制作是主动的创造。制作者不仅要有创意,同时还手握巨大的权力。这就好比音乐界的制作人,歌曲的选择、歌手的甄别、歌手演唱时的严格把关以及最后歌曲的出炉都需要制作人来定夺。所以,金牌制作人不仅在音乐产品的生产中举足轻重,更让众多歌手趋之若鹜,他们的点化会让歌曲大放异彩。同样作为听觉艺术品,广播节目的精心制作也会让节目的主题得到凸显和升华。
  (二)制作可以让广播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发挥出来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所有的采访和编辑最后都要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声音也是有着严格区分的,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制作就是要让广播声音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当一篇稿件来到制作者的面前时,他在脑海里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想象合成,这是发挥制作者想象力的前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制作是按图索骥,因为稿件的主题已经确定,事实不容修改,但是,制作又是一个相对独立和需要创意的过程,每一处的声音处理都会显示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之所以有的制作者被称为大师,就是因为同样的广播作品,在大师的手里就会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声音的判断包含了很多因素,诸如音质、音色、与主题的搭配程度等,不同声音之间的巧妙衔接,会使节目在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制作是在寻找和发现广播的声音美,只有好的制作才能让这种美充分发挥出来。
  二、有的放矢——前期采访要为后期制作积累足够素材
  我们在谈到制作的时候,往往会把它放在最后一个阶段。但实际上从前期策划开始,就要对制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而到了采访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采访时要注意收集后期制作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声音
  对被采访人物的语言进行收集和录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达到一般采访的要求与目的。但是在制作精品节目时,只采录人物的语言明显是不够的。现在的广播节目讲究“场”效应,单调的、缺乏变化的声音已经无法满足听众的需求。人们需要多方位的信息刺激,而在广播只能诉诸于听觉的情况下,就需要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声音场。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录到各种会在后期制作中用到的声音。
  以《城市风骨》系列专题第三集《胆剑精神专业风范——绍兴》为例,要在节目当中塑造的城市形象有两个方面:一则是绍兴的骨气。这里有过众多的慷慨悲歌之士,尤其是在近代史上,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更是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国民革命精神的启蒙与发展;再则是绍兴的智慧,“绍兴师爷”全国闻名,因为这个城市有读书的传统,当读书人不能都走仕途的时候,就产生了职业师爷这个群体,并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采访时,记者首先是从熟悉绍兴历史文化发展的学者、研究人员、城市管理者等入手,请他们来介绍绍兴的历史及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于城市的讲述带有浓烈的乡土情怀,典型的人和事在当地人的讲述中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胆剑精神专业风范——绍兴》这一集播出后,听众反馈说,透过节目可以切实感受到绍兴,绍兴近在耳边。而这样的播出效果,得益于记者们在绍兴七天踏踏实实的采访。七天时间里,采访团队走遍了绍兴的大街小巷,对这个城市每个时段的特征都有了直观的认知,各种声音也被采录进来:绍兴口音的叫卖声、老人的拐杖敲击青石板的声音、越王台上的鸟叫声、越剧团的排练同期声等,都成为后期制作的宝贵素材。类型多样的音响也给制作者游刃有余的甄选提供了可能。如果在采访时没有采录到这些独具特色的城市声音,那么后期制作时就少了鲜活的内容。广播虽然缺乏多媒体的展现方式,但是声音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可以让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听众摒弃其他感官的干扰,专注于听觉的享受。
  (二)录制声音时要保证质量
  广播记者在采访时对声音质量的把控非常重要,不同记者采制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声音清晰、干净,犹在耳边,而有的声音也算清晰,却感觉离得有些远,这就在于采录时对于声音质量的把控是否精准。音响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节目能否成为精品的重要考量。如果在收听上产生困扰,这样的声音肯定是节目的败笔。特别是可遇不可求的声音没有录到完美的效果,那就更加遗憾。所以在采访人物时,话筒要尽可能靠近采访对象嘴部,在保证不喷话筒的情况下,让采访对象的声音清晰地录入。现在有一些广播记者在外出采访时因为怕麻烦而不再佩戴扣耳式耳机,这就失去了在第一时间对声音质量进行判断的机会。记者在耳机里听到的声音就是将来节目播出时的声音,这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要做第一步的判断,如果声音质量不过关,需要马上调整或重录。   采录声音需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了一个广播作品的水平。在《胆剑精神专业风范——绍兴》这个作品里,有一部分内容是表现秋瑾最后就义时的情景,需要一个雷电交加的声音。在绍兴采访时,记者头脑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设想,也正好赶上了一场雷雨。这是一个很好的录制机会,但是录完再听时却发现录制效果不理想,普通采访机录出来的雷雨声没有层次感,噪音干扰较大,这段声音只能放弃。这是由于采录设备达不到声音质量要求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在寻找绍兴的城市特征时记者发现,水是这个城市的主题。《论语·雍也》篇中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绍兴的关键词里有“智慧”,而水又恰恰是为智者所喜。记者在绍兴录制了各种水的声音,小河里的涓涓流水、缓慢却持久的叮咚泉水、船开动时的水流声等。为了录制船开动时水流的声音,记者趴在船舷上让采访机尽可能接近水面,以追求让人满意的录制效果。这些类型丰富的水声也成为后期制作时的一个亮点。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声音素材,后期制作时只能在素材库里搜寻过往的音响,就显得薄弱了很多。
  三、运筹帷幄——制作阶段要有二度创作的意识与热情
  广播节目从策划、采访、编辑、成稿到最终成为听觉产品,制作是连通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不是稳固、漂亮,关系到前期努力与最后成品之间是不是可以实现跨越,制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要对稿件充分理解
  制作者和写稿者如果是同一个人,那么对于稿件的理解就不成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制作者与写稿者不是同一人,那么制作者就要对稿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制作不是简单地给声音配乐,而是要突出和强调广播专题的灵魂,同时赋予广播节目审美的价值。
  理解稿件内容包含对稿件文字的理解和对稿件核心内容的理解。制作者要熟悉制作技巧,有复合型的知识构成,才能操作起来游刃有余。普通作品带有“匠气”,工整而刻板;而精品节目则带有“灵气”,饱含制作者的思考。以前我们总觉得稿件写成之日便是万事大吉之时,而忽略了后期制作,导致文字稿虽然精益求精,但作品的整体表达却不到位。
  如果给精品节目贴上标签,“大制作”一定是其中一项。什么是“大制作”?这个“大”不止于制作时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在于制作者对于稿件的深刻理解和最优化的呈现方式。思想情感如何表达、各部分之间如何起承转合、布局如何详略得当,这些都是制作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而写作者与制作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也是保证广播节目制作顺畅、出精品的重要一环。
  (二)制作要用心
  同一个作品,不同的制作者会带来不同的呈现。首先,要仔细甄选演播者,不同的演播者会带给作品不同的气质。在《胆剑精神专业风范——绍兴》节目的制作时,经过多方讨论,最后确定用女声,既要有温婉清朗的特征,同时又不失国家电台的端庄大气,以表现江南城市所独具的文化格调与气质。演播者纯净、端庄、婉转的声音为这个专题定下了听觉审美的基调。其次,要仔细挑选音乐。制作介绍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广播专题,更需要选取恰当贴切的音乐来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在《胆剑精神专业风范——绍兴》的制作当中,制作者紧紧抓住“水”这个主题,以柔和舒缓的音乐表现绍兴的文化风骨,以深沉、磅礴的节奏突出绍兴的剑胆精神。精选音乐需要制作者对稿件的主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其三,要严格把控声音质量。制作是对声音把控的最后一个关口,制作者必须对声音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最后成品的声音质量负责。
  (三)制作要有新意
  现代广播实践已经摒弃了过去的单一线性结构,而采用了“场”的形式为听众呈现广播作品。而这种声音场的塑造有赖于制作时多轨音响的巧妙结合。在《胆剑精神专业风范——绍兴》的制作当中,记者充分利用各种音响以求达到“场”的效应。以绍剧为例,在播出人物采访同期声的时候,在另一个音轨播放被采访者演唱绍剧的音频,让她的演唱为她的采访做解释,制作者这样的搭配形成了一个声音“场”,直观地展现了绍剧高亢激越的主要特征,这比播完采访同期声再出绍剧演唱要精妙,也避免出现大段单一的声音。有时候让配音解说与采访同期声交叉进行,音色的差异、讲述方式的变化以及制作技巧的运用,都会让大段文字被分割成有机的组成体,从而产生节奏的变化,使听众不易产生收听疲劳。
  四、殚精竭虑——以播出效果作为检验制作水平的唯一标准
  一切制作都是为了给听众提供精品节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不是制作者的个人陶醉。制作者要避免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行推给听众,因为人与人的审美差异是很大的,不了解听众的需求,就可能犯想当然的错误。制作者心里必须有听众,才能摒弃自我意识的堆砌,努力获得听众的认同。
  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听众的评价。同样,对于制作者来说,播出实效才是对自己的最终评判。广播节目的制作是一个艺术化的工作,它带给广播作品新的生命力,也让制作者的个人特色深深地烙在了节目之中。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形式,要深深植根于听众之中,只有获得听众的认可,才是节目成功的标准。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其他文献
【摘要】县级广播人才培养形势严峻,解决人才危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走出人才困境,不仅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还要加快媒体融合转型步伐,积极探索广播和多领域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为县级广播打造一支全媒体型、专家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改革体制机制 县级广播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的
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广播媒体理应关注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本文以宁夏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的《大学时光》为例,阐述广播节目如
【摘—要】本文从受众的视角切入,结合融媒时代受众在媒介传播身份、媒介接触习惯、信息获取时间、信息接收容量、媒介消费侧重、媒介使用需求等方面的蜕变,提出了军事广播在思维观念、信息呈现、发布机制、信息结构、信息服务、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应变策略。  【关键词】受众蜕变 军事广播 媒体融合 微发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受众是传播链条的核心,它决定着传播效果是否实现,影响
介绍“信、集、闭”在翟镇煤矿的应用,对现运行的“信、集、闭”系统提出几点改进方案。
我国金矿床的分布很不均匀,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优于西部;从大地构造位置上分,地台区优于褶皱区。近10上来,我国的金矿地质勘查和黄金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目前的金矿资源和矿山生产
云南电台少儿广播以类型化为核心理念,通过细分市场推进少儿广播类型化运营、品牌化发展,在与新媒体融合中,创新少儿广播经营模式,打造全媒体的、风格特征专一的少儿节目。
当前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且复杂,社会呼唤并期待良好风尚的形成。本文以笔者亲历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发现
水泉沟-后沟正生杂岩体是冀西北规模最大偏碱性岩体之一。岩体为5次侵入,8种岩石类型,主要造岩矿物是钾长石和钠长石,少量霓辉石,透辉石。岩石化学与世界偏碱性正长岩相似。
通过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查明了王林口次火山岩区金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分配规律 ,发现 1条次火山岩型金矿化带。
近年来,各种二配位磷化合物受到广泛的关注[1,2].其中,2H-1,2,3-二氮磷唑类杂环化合物1可方便地从相应酮腙与PCl3在MNEt3存在下制得.研究表明,不饱和官能团>C=P-键可作为亲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