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科夫的梯子》:一本关于家庭和历史的书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雅科夫的梯子》以奥谢茨基家族五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20世纪俄罗斯的历史大变革,所以这不仅是一部家庭小说,更是一部历史小说。本文以历史和家庭传承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书中对于俄罗斯民族命运的书写以及人类永恒主题的思考,揭示了作品中家族历史对于个体、社会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展现了乌利茨卡娅独特的“家庭诗学”。
  关键词:《雅科夫的梯子》 乌利茨卡娅 家庭小说 历史
  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夫娜·乌利茨卡娅(Людмила Евгеньевна Улицкая,1943— )是俄罗斯当代文坛中十分耀眼的一位作家。作为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三套马车”中的一员,她书写自己对于人生细腻的观察和体会。乌利茨卡娅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写下了一个又一个俄罗斯社会中的小人物,同时也关注了俄罗斯近一百年的历史大变革,其作品极具阅读价值和哲学深度。她于2015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雅科夫的梯子》可谓是一部史诗作品,这是一部非回忆录式的新自传小说。尽管在写这本书之前,乌利茨卡娅认为,她再也不会从事类似的创作活动,但作者偶然在自己家里找到了流亡祖父的来信,这让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将此记录下来。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大家庭的故事,它在展现血缘传承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脉络,同时也试图阐释生命、死亡、命运、爱情等深刻而永恒的人生主题。
  一、历史是小说叙述的基础
  (一)时间跨度
  《雅科夫的梯子》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家五代人的生活与命运,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向读者展示了这期间重大的历史节点以及个体在历史背景中的命运。在乌利茨卡娅心中,这本书的确是在书写历史,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离开过去人就不可能弄清楚当今的生活,不可能弄明白自己。”a
  故事的开篇发生在1975年,三十岁的戏剧舞美师娜拉·奥谢茨卡娅在祖母玛露霞去世后发现了一个小柳条箱,箱子中装满了信件。这部半文献性质的小说就以一个虚构的人物——祖父雅科夫·奥谢茨基的信件为情节基础。雅科夫与其妻子玛丽亚·凯恩斯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件反映了几代人的生活。这两位角色几乎没有直接出现,他们的形象通过信件、回忆、作者的话语逐渐拼贴成形。但乌利茨卡娅并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而是将故事放置于平行空间内,采用双线结构来推动情节,向读者展示出生于19世纪末的知识分子雅科夫和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孙女娜拉这两个主要人物的生活,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并行发展,同时将娜拉的生活与其亲人们的信件混合在一起,从侧面勾勒出祖父、祖母等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格与命运。雅科夫和娜拉的真正“遇见”发生在21世纪初,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娜拉就发现了这些信件,但是只有经过生活历练,她才能够真正读懂祖父雅科夫。在读完信件和日记后,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祖父,娜拉还访问了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档案馆,阅读了雅科夫·奥谢茨基的个人档案,并将其记录下来。
  作品通过信件讲述了一百多年间俄罗斯的历史,这一切将一家五代人的命運紧密联系起来。尽管时间跨度大、人物多,但阅读时并不使人感到混乱。相反,所有事件都和人物汇合成一条复杂而合理的线索。同时,跳跃的叙事结构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
  (二)历史记录方式
  乌利茨卡娅同当代大多数俄罗斯女性作家一样,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而并非重大的历史事件。“题材上的某种‘非政治化’倾向,构成了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创作上的一个总的倾向。如果说,男性作家大多把目光投向作为整体的社会现实,那么,女性作家则更为关注在这个现实中的局部细节。”b乌利茨卡娅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们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时间节点,以此反映历史的转变。在历史动荡的大背景下,个人的生活空间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个体是渺小的、无力的,被裹挟进历史的潮流之中在所难免。对于雅科夫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开始于历史书上所记录的时间,而是以哥哥的去世和妻子的怀孕等家庭动荡后被调往作战部队为起点。1917年即将到来之际,雅科夫在一封给妻子玛丽亚的信中,写到了浏览近三个月的报纸后令人失望的印象:“这一切伴随着一种似乎难以想象的疯狂……我们的生活,唯一给我们许诺如此之多的生活,在一场大型的世界疯狂的背景下走过去。”c
  关于20世纪30年代,乌利茨卡娅也没有直接书写人民紧张的生活状态,而是通过雅科夫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后同玛丽亚的信件再现了历史大环境中个体的悲剧命运,作者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书的结尾出现的档案也只是简单带过雅科夫三次被流放的经历,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出来那个时代审讯的残酷和严苛、流放之后条件的艰苦以及离开集中营后无法融入社会的痛苦。但书中所描绘的雅科夫的状态却截然不同,他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知识分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并且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便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仍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又有非凡的才能,尽管遭受怀疑和打压,他的心中仍有“诗和远方”。
  在乌利茨卡娅的小说《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中,文本的完整性通过主人公们的延续性来体现。小说从库科茨基的童年开始,以他去世后曾孙女的诞生而结束。主人公虽然去世,但是家族依然在延续。在《雅科夫的梯子》中,情况有所不同,这是一部关于家族几代人之间隔阂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家族如何延续、破裂的故事。祖父雅科夫和其孙女娜拉几乎是陌生人,他们只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见过一面,那时的他们一个身处懵懂时期,一个将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但是当娜拉有了孙子时,她开始阅读祖父的日记和信件,这时她才真正认识了祖父雅科夫,并意识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多深。因此,在这两个主人公的生命纽带中,历史显得格外重要。
  二、家庭是每个人的根
  (一)“家庭史诗”
  家庭是乌利茨卡娅写作的中心,她的作品也被称为“家庭史诗”。她在采访中提到了写作这本书的动机:“我深知,我的孩子们在我去世后会把那些信扔到垃圾箱里,这样的想法再次让我感到了恐惧。这次是一种对遗忘的恐惧,如今我的整个国家都深深地患上了这种遗忘症。”d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家庭小说,同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乌利茨卡娅描述了一个没有经过任何美化的真实家庭。书中没有绝对负面和绝对正面的人物,善良的人也会有黑暗的一面,这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人性的复杂。这本书撕下了完美与温暖的包装,却留下了善良和希望。历史不需要修饰,无论多么悲惨,谁都没有权利去“美化”历史。乌利茨卡娅在呈现真实历史的同时,希望赋予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二)家庭传承
  小说名字《雅科夫的梯子》来源于《圣经》中以撒的儿子雅各做的梦。雅各在梦中看到了通往天空的梯子,这梯子连接着天空和大地,代表着开始与终结。梯子由12个阶梯组成,天使为雅各讲述了每一个阶梯,并详细说明了雅各后代的命运,给予其后代以祝福。由此可见,作者在小说题目中就已经暗示了小说的内容,告诉我们雅科夫及其后代的命运。同时,家族每代人之间的联系、对于过去的归属感,以及世世代代的先辈们都好似一个个无形的梯子,通向天空,指引着他们完成人生之路。
  乌利茨卡娅不仅根据自己祖父的名字选择雅科夫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同时,这个名字本身也含有深意。雅科夫这个俄语名字来自希伯来语“ ”,是《圣经》中的名字,它的字面意思是“脚跟”,其转义是“跟随”。故事从20世纪的雅科夫开始讲起,以21世紀新降临的雅科夫为结术,追溯了从雅科夫到雅科夫的家族道路,展现了家族的跟随与延续。
  在小说中,家族传承首先体现在一些外在特征的延续,比如外表。开篇尤里克刚刚降临的时候,“他的头发很短,像妈妈的一样”。当娜拉为死去的祖母洗身子时,她发现自己与祖母的身体如此之像:“纤细的长腿,高高的脚面,前凸的长脚趾……干瘪的乳房……”其次,奥谢茨基家族中,从雅科夫到尤里克对于艺术的热爱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娜拉和尤里克都患有湿疹,这种家族固有的基因会随着血液的延续不断流传下去。
  他们在人生经历上也体现着家族的传承,如娜拉在母亲与有妇之夫有染而被人侮辱后, 发誓不会像母亲一样,但是在长大后,她却爱上了已有妻子的坦吉兹。再如,尤里克在学生时期经常与“差生”为伴,而娜拉“没有办法反对儿子这样,因为她自己在中学时代也总想脱离一些‘好女孩’”。
  小说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体现着家庭的传承,比如1925年雅科夫·奥谢茨基拿着一束紫菊花在库尔斯克火车站迎接玛露霞和儿子归来;1982年娜拉在阿尔巴特大街地铁站附近买了一束翠菊花,而第二天尤里克手拿一束白紫菊花迎来一年级开学。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爱情在这部小说中也没有缺席。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雅科夫和玛丽亚之间的爱情,对于艺术的热爱使他们好似天作之合。虽然两人因为动荡的大时代被迫长期分居两地,但是他们不断通信。即便后来玛丽亚爱上他人,选择离婚,雅科夫也毫无怨言。而娜拉的爱情故事与祖父雅科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娜拉曾和维嘉结婚生子,但是热爱艺术的娜拉却热烈地爱着导演坦吉兹。
  当娜拉真正读懂雅科夫之后,她体会到了这种血脉的传承:“唯一的娜拉在河里游泳,她的前辈们就像一把打开的扇面跟在她身后……而她生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尤里克……就这样形成了一部无穷无尽的历史,这部历史的意义很难捕捉,尽管它以一种纤细的线索在明显地搏动。”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身上流淌着世世代代先辈们的血液,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三、家族和历史背后的生存主题
  在家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容。家族历史见证着每一位成员的生死轮回,而世界历史则记录着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变迁。
  在人生道路上,生与死的考验如影随形。像乌利茨卡娅所有的作品一样,这部小说也涉及这个极为深刻的主题——生与死。小说开篇就将尤里克的生与祖母玛丽亚的死放置在同一时空内,被儿子出生弄得焦头烂额的娜拉在生死交替面前显得格外冷漠。祖母死后,娜拉才有时间去发现自己身上的家族印记,但当时娜拉还无法理解这一切,在她的脑海中,对于戏剧的构思甚至比怀念祖母更多。在母亲阿玛利亚和父亲亨利接连去世之后,娜拉感受到了死神的可怕。这时她对于死亡不是冷漠,而是悲痛与恐惧。但是当她真正读完祖父雅科夫的信件后,她才意识到,生死轮回并不可怕,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呈现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面对死亡,真正应该做的是战胜对于家族、历史的遗忘,正因如此,乌利茨卡娅打破了2011年许下的不再写作的诺言。
  作者叙述了雅科夫·奥谢茨基和他的家人的命运,将主人公们放置在历史的背景之下,既呈现了主人公们在历史变迁之中的遭遇与选择,也映射了其他人的命运,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共同的苦难。他们家族的悲剧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剧,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剧。
  即使生活中存在悲剧,小说还是给了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无论命运多么复杂,无论时代和历史如何变迁,人们总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享受当下。这部小说让我们了解到那些经历了苦难、战争和损失的人们,他们没有失去对美好事物的爱和信心。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文学,它说出了时代的问题,并能帮助后来者寻求答案。正如鲁迅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e
  如果这本书真的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最后一部小说,那么这将是作家职业生涯的一个完美结局。
  a Зоя Светова: Политика во все времена гнусна иотвратительна ,https://openrussia.org/post/view/9577/.
  b 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c 柳·乌利茨卡娅:《雅科夫的梯子》,任光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80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塔·哈察普:《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最后一部小说〈雅科夫的梯子〉在10月问世》。
  e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语丝》1926年4月12日。
  参考文献:
  [1] Калягина О.А. Номинация героев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Л. Улицкой с персонажными заглавиями,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е открытия,2016.№ 4:183-191.
  [2] Ничипоров И.Б. Личность и история в романе Л.Улицкой "Лестница Якова". В сборнике:Пушкинскиечтения-2016.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е стратегии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и нов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жанр,автор,текст. материалыXXI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2016:75-80.
  [3] Левина Н. А. Лестница Якова Людмилы Улицкой.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критика,2016-10-06.
  [4] 柳·乌利茨卡娅.雅科夫的梯子[M].任光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5] 柳·乌利茨卡娅.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M].陈方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6] 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任光宣.战胜对遗忘的恐惧——俄罗斯作家乌利茨卡娅新作《雅科夫的梯子》评析[J].外国文学动态,2016(1).
  [8] 陈方.乌利茨卡娅长篇小说中的“家庭中心论”[J].外国文学研究,2018(3).
  作 者: 李秋阳,东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指涉的关系,对文本的阐释不应局限在单篇作品中。苏童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采用改写、改编、重构等手法,从畸形处境中的人性关注、人性批判的延续传承、历史寓言下的生命聚焦三个维度实现了主题意蕴的高度互文效果,透视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并对生命意义进行多重寻找,出色地完成了文学作为一门“人学”的任务。  关键词:《河岸》 《黄雀记》 互文性  自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
期刊
摘 要: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编自爱尔兰文学大师萧伯纳的《卖花女》,是音乐剧轻歌剧流派中的扛鼎之作。该电影不仅带给人们以视听盛宴,其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引发了学界的思考和研究。本文指出,在《窈窕淑女》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伊莱莎经由希金斯教授的训练和指导,摇身蜕变为窈窕淑女的过程,体现了包括语言认同、性别认同、阶级认同和人性认同等多元认同。本文从“我是谁”“
期刊
摘 要:诗人陈超一生全为诗歌而行,他诗歌的精神气质主要由三种思想构成。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艺思想的再次涌入对诗人而言有显在的重要影响;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于诗人的影响是先在的、潜在的、不易觉察的。儒家思想鼓舞诗人入世而为,道家思想给诗人以安慰和庇护。这三种思想的交织成就了诗人光芒璀璨的耀眼成就,但无法更好地解决诗人所面临的诗歌困境。  关键词:陈超 诗歌 精神气质  诗人陈超对诗歌纯粹而真挚的追求构
期刊
摘 要:虽然肇始于北朝民歌《木兰诗》的电影改编塑造了贴合各个改编时代的木兰形象,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作为情节要件皆得到了保留。而刘亦菲版本的《花木兰》则中断了木兰战场上“女扮男装”的“装扮”行为,最终以女战士的身份完成了保家卫国的大业。与之呼应的叙事叙写,一方面以凤凰传奇架构了“雌木兰”的英雄诗篇;另一方面浓墨重彩地突显了木兰对“自我”女性性别的接纳与完善。而后者无疑对Z时代观众做了一次关于
期刊
摘 要:济慈诗歌的不列颠书写不是对于英伦三岛景观的单纯描摹,而是一种依靠文学想象来建构不列颠民族共同体的过程。诗人将景观提升到了“缪斯”的高度,以此激发读者的崇拜之情。通过景观书写这一文学想象方式,济慈得以在情感上、认知上和文化上建构不列颠民族的认同感。  关键词:济慈 景观书写 不列颠 共同体  托马斯·赫胥黎曾说过:“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是由它们的诗人和小说家们创造的。”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
期刊
摘 要:格拉宁在《我的中尉》中书写了主人公饱受战争折磨的创伤人生,创伤也成为小说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主人公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忍受了饥饿、严寒、疾病的折磨。在巨大的精神冲击之下,中尉体内分裂出同貌人D,以此来缓解战争带给他的伤痛,两人以各自的视角诠释对于战争的理解。虽然主人公在战争中侥幸存活了下来,但战争留给他的内心创伤却经久难愈。格拉宁的战争创伤书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带给个体、群体、社会的
期刊
摘 要:维克多·雨果被称作法国的莎士比亚。他在世界文坛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两部名著奠定了作者难以撼动的文学地位。本文试图对比《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年轻女性人物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以分析作者笔下的年轻女子的人物形象。解读作者作品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年轻女性角色  雨果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对社会底层贫苦大众的关爱之情
期刊
摘 要: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出产国之一,其电影以揭露社会问题而直抵人心。近年来,由于印度性别问题日益凸显以及男女平等意识的萌芽,女性电影成为印度电影的一个热门类型。女性电影所揭示的女性困境引发了印度国内外观众的共鸣,获得了极高的口碑和可观的票房。本文以多部印度女性电影为例,围绕宗教文化、男权制度分析造就女性困境的原因,并探索出通过两性合力的方式解放女性,为印度实现男女平权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传媒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21世纪以来,俄罗斯网络传媒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立法基础等因素,分析俄罗斯传媒网络化从实验、探索到不断完善和创新,呈现出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俄罗斯 大众传媒 信息社会 网络传媒  21世纪是以媒介大融合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曾感慨,互联网成了人类发明的最强大的扩音器。
期刊
摘 要:《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西游记》这部作品涉及的内容非常杂,不是单纯写妖魔,或者人世间的俗事,而是将人、神、佛、魔四者相互穿插。通过搜寻相关的文献发现很多学者都对该部作品进行了研究。该作品所涉及的文化包罗万象,如“佛教文化、东南亚文化、当代影视的变迁等” 。这本书的当代价值是不可否认的,本文首先介绍《西游记》这本书背景及内容,再通过剖析作者人物塑造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