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理论知识和抽象性概念比较集中,其中有较多的陈述性内容需要加强记忆。学习的思路一般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物质结构,从静态的物性到动态的化学变化,从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测定和运算。而对于化学用语的学习,也应该如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归纳出几点化学用语的教学实践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提前感知,分散突破
化学用语内容繁多,在短时间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只有循序渐进,将化学用语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并经常复习巩固,最终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我在初三第一堂课开始就非常注重化学用语的教学。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有一个教学内容就是如何学习化学。我把学习化学与学习英语进行比较: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习26个字母,由字母可以组成单词,由单词可以组成句子,由句子可以组成短文甚至文章。而化学学习也有化学的语言,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元素符号,它就犹如英语学习中的字母,由元素符号组成化学式,由化学式组成化学方程式。这些语言符号就构成了化学用语,而这些符号和系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牢记、熟练掌握的内容,它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因此,从绪言课开始到以后的每一个章节,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化学用语的观点。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习题、实验中出现的所有物质,都需要向学生认真分析、介绍其化学公式,并要求学生牢记。这样每次记住一些,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当课堂上需要运用这些化学公式时,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操作了。这样,学生才能牢记旧知识,对于新知识学习起来也更加愉快,学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把化学用语分散到每一节教学中,使其分散突破,为学生学好化学用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断巩固,规范使用
培养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一是不断巩固,二是规范使用。学习化学用语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容易记,也容易忘。所以应该把化学用语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利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化学用语堂堂练”,就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保证听写或练习或默写5个左右的化学用语,以此保证化学用语得到不断的巩固,反复记忆,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譬如在平常写作业时,如果出现物质应该要求学生尽量用化学公式表述;描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则必须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来表达。我相信只要学生经常练习,真正学会读、写、用,并逐步熟练掌握,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范使用,就是要求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要正确,符合规范。比如,元素符号的书写要“一大二小“,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等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必须严格要求。我在教学中通过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让学生自行订正。
三、转变观念,换位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学习化学符号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教师的“精彩总结”学生往往不能全部接受,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加工浓缩,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方式讲给学生,还一相情愿地认为这种讲法独到精彩。学生会对“教师的理解”再理解,然后在课堂上只见教师讲、学生听,两者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课堂上学生似乎轻而易举就能听懂,课后的作业却难于上青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千差万别的认知层次,但是目前教师却仍然停留在想当然的理解状态。对于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等这些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思维过程中;但对于学生,他们是初学者,对这些知识还很陌生,正处于逐步学习的状态,还不能理解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的真正含义,仅停留在“自然语言”的层面上,更不可能熟练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思维表达中。因此,学生和教师的理解还相差很长一段距离。
为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的过大差距,我们教师应该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理解才更接近学生的认知层次?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相关规律,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比如,学习复分解反应时,我先让学生练习写几个化学反应:①用稀盐酸除铁锈;②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④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⑤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学生写好化学反应方程式后,我追问他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记忆这几个化学反应的?可以先讨论,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后,有的学生说有水生成,有的说有气体生成,有的说有沉淀生成,有的说反应前后全是化合物,有的则说全部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终于有学生说:“老师,它们反应的时候都是前面两种化合物正价部分交换位置,然后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我心里暗自高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后面老师要想表达的内容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这不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吗?
四、普遍联系,综合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你问学生某些化学用语,他们都知道,并且写得非常正确,但是在考试中往往遇到化学用语的考点就糊涂了,经常出现错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不完善,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不够熟练。如何才能更好地联系、运用所学知识,除了加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我们还应该重视化学符号表述问题的综合性。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与所代表的物质、反应及概念、理论等内容联系,能做到常见物质与化学式之间的灵活转化。让学生意识到符号语言不能机械地记忆,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文字、图像、符号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灵活运用。
总之,初中化学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好化学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化学用语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化学用语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用语的高度重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彭辉.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许国良,王兵,陈占华.化学语言史研究(I)—化学符号的产生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75-80,92.
[3]王厚雄.化学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154.
(责任编辑罗艳)
一、提前感知,分散突破
化学用语内容繁多,在短时间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只有循序渐进,将化学用语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并经常复习巩固,最终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我在初三第一堂课开始就非常注重化学用语的教学。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有一个教学内容就是如何学习化学。我把学习化学与学习英语进行比较: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习26个字母,由字母可以组成单词,由单词可以组成句子,由句子可以组成短文甚至文章。而化学学习也有化学的语言,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元素符号,它就犹如英语学习中的字母,由元素符号组成化学式,由化学式组成化学方程式。这些语言符号就构成了化学用语,而这些符号和系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牢记、熟练掌握的内容,它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因此,从绪言课开始到以后的每一个章节,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化学用语的观点。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习题、实验中出现的所有物质,都需要向学生认真分析、介绍其化学公式,并要求学生牢记。这样每次记住一些,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当课堂上需要运用这些化学公式时,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操作了。这样,学生才能牢记旧知识,对于新知识学习起来也更加愉快,学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把化学用语分散到每一节教学中,使其分散突破,为学生学好化学用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断巩固,规范使用
培养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一是不断巩固,二是规范使用。学习化学用语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容易记,也容易忘。所以应该把化学用语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利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化学用语堂堂练”,就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保证听写或练习或默写5个左右的化学用语,以此保证化学用语得到不断的巩固,反复记忆,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譬如在平常写作业时,如果出现物质应该要求学生尽量用化学公式表述;描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则必须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来表达。我相信只要学生经常练习,真正学会读、写、用,并逐步熟练掌握,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范使用,就是要求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要正确,符合规范。比如,元素符号的书写要“一大二小“,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等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必须严格要求。我在教学中通过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让学生自行订正。
三、转变观念,换位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学习化学符号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教师的“精彩总结”学生往往不能全部接受,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加工浓缩,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方式讲给学生,还一相情愿地认为这种讲法独到精彩。学生会对“教师的理解”再理解,然后在课堂上只见教师讲、学生听,两者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课堂上学生似乎轻而易举就能听懂,课后的作业却难于上青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千差万别的认知层次,但是目前教师却仍然停留在想当然的理解状态。对于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等这些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思维过程中;但对于学生,他们是初学者,对这些知识还很陌生,正处于逐步学习的状态,还不能理解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的真正含义,仅停留在“自然语言”的层面上,更不可能熟练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思维表达中。因此,学生和教师的理解还相差很长一段距离。
为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的过大差距,我们教师应该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理解才更接近学生的认知层次?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相关规律,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比如,学习复分解反应时,我先让学生练习写几个化学反应:①用稀盐酸除铁锈;②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④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⑤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学生写好化学反应方程式后,我追问他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记忆这几个化学反应的?可以先讨论,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后,有的学生说有水生成,有的说有气体生成,有的说有沉淀生成,有的说反应前后全是化合物,有的则说全部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终于有学生说:“老师,它们反应的时候都是前面两种化合物正价部分交换位置,然后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我心里暗自高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后面老师要想表达的内容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这不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吗?
四、普遍联系,综合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你问学生某些化学用语,他们都知道,并且写得非常正确,但是在考试中往往遇到化学用语的考点就糊涂了,经常出现错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不完善,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不够熟练。如何才能更好地联系、运用所学知识,除了加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我们还应该重视化学符号表述问题的综合性。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与所代表的物质、反应及概念、理论等内容联系,能做到常见物质与化学式之间的灵活转化。让学生意识到符号语言不能机械地记忆,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文字、图像、符号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灵活运用。
总之,初中化学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好化学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化学用语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化学用语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用语的高度重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彭辉.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许国良,王兵,陈占华.化学语言史研究(I)—化学符号的产生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75-80,92.
[3]王厚雄.化学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154.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