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迁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学法的制定都要服从这一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理解中学会迁移,熟练掌握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积;商;变化规律;理解;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45-01
  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
  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教师出示两组算式“(1)6×2=12,6×20=120,6×200=1200;(2)20×4=80,10×4=40,5×4=20”,让学生观察、辨析、探究,总结出乘积的变化规律,并用专业术语陈述这个规律,然后举例证实这个规律。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措辞准确到位,丝丝入扣。但是笔者发现,学生一经实战就吃“败仗”,如在练习“做一做”第1 题时,前两组基本正确,第三组也能算对,但是没有应用规律。
  “做一做”: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12[×]3= 48[×]5= 8[×]50=
  120[×]3= 48[×]50= 8[×]25=
  120[×]30= 48[×]500= 4[×]50=
  为摸清学生的情况,教师进行“保持一个因数不变,扩大第二个因数”的变式,并打乱题目(如下)顺序,此时学生的解题速度明显慢下来,出错率大大增加。
  14×17=238 14×34= 14×102=
  14×51= 14×85= 14×68=
  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
  在“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据此推测商的变化规律;接着提问:“谁对谁错?用两组算式来检验我们的推断和猜想。”教师出示例8(如下所示),让学生计算并总结规律。一开始,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后来在教师的提示和诱导下学会准确表达,但是根据例题中的提示(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撤换关键词,表达例题涉及的规律,如“16÷8=2”和“160÷8=20”时,学生会说:“除数保持不变,被除数乘以10,商也跟着乘以10,”但是离开具体例题数据,让他们用完整的语言刻画规律时,许多学生则傻了眼,特别是第2组。
  例8.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
  (1)16[÷]8= 160[÷]8= 320[÷]8=
  (2)200[÷]2= 200[÷]20= 200[÷]40=
  以上是商的變化规律,相对较难,而下面第三组是商不变规律,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轻易就得出规律,语言表达也很规范到位。
  (3)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3= 60[÷]30=
  600[÷]300= 6000[÷]3000=
  接着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练习(如下所示),出人意表,学生都做对了,原来“做一做”的练习运用到的都是商不变的规律。有位中等生感叹:“商原来还有七十二般变化呀!”“那你搞清楚了吗?”“嗯。”可是让他描述时,他却说得含糊不清。还有学生发表错误观点:“只有商的不变规律才有用,商的变化规律基本不会出现,做题时基本不会碰到。”“那练习第6 题(如下所示)根据规律写商,你又怎么解决?”“直接计算!”他答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做一做”: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写出后面两题的商。
  (1)72[÷]9= (2)36[÷]3= (3)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 8000[÷]400=
  6.根据每组题第1题的商,写出后面两题的商。
  (1)56[÷]2=28 = (2)45[÷]9= (3)60[÷]5=
  560[÷]2= 90[÷]9= 60[÷]10=
  5600[÷]2= 180[÷]9= 60[÷]15=
  三、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作为进入新知学习的楔子,教学应着眼于规律的产生过程。一开始教师就问:“积在何时会变化?以2×3=6 为例说一说。”学生思考推测:因数变化时积就会变化。再问:“积与因数的变化关系到底怎么样?”学生纷纷举例比较变化情况。这时方法是重点,只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印象才会很深刻。教师开具学习单:先改变一个因数,固定一个因数,看看积有什么变化。通过展示汇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了然于胸。最后升华提问:“如果遗忘了规律本身,也没有案例,该怎么办?”学生纷纷回答:“自己举例研究,马上可以总结出规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研究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对积的影响,即使没有任何提示和指导,学生也很快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于是,有了这个楔子,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商的变化规律。
  总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和学法的制定。学生只有在思想和方法的“迁移”中学习,才能熟练掌握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比学习其他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以政治课本中的《经济生活》为例,对学生理性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性精神培养;逻辑思维  目前高中生年龄还比较小,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高中生处于青春
[摘 要]“乘法分配律”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定律的内涵,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学而导,让学生经历建立模型意识、构建模型、应用模型等过程,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内化,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模型;乘法分配律;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在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投票中,经济层面对于许多人似乎毫无吸引力,也很少有经济学家在提及这一话题时会强调选举结果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经济是人们为获得个人成长、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工作的成果,而不仅是钱的问题。  特朗普劳民伤财的公司税减税政策并未带来其所承诺的投资和增长,主要作用是在他任期的前三年里推高了财政赤字。特朗普对这种财政挥霍熟视无睹,这为美国政府在日后的执政中出现不必要的
小学毕业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作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并通过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合理、灵活地设计复习课,发挥复习课的作用,增强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知识要点,了然于胸    “复习课难教”是许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活动场所逐步向普通公众开放,中南海一度成为了北京的新名胜。    “中南海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城内著名的风景区,还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一九八零年五月中南海部分对外开放。”这是1986年8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新名胜》一书里,关于中南海的介绍。  该书的《序言》对“新名胜”做了解释:“‘新’是相对的,有些是近年来新开发,新发现的,有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易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
概述  圆圈桑巴舞,是巴西诸多桑巴舞中的一种,意为将音乐、舞蹈、编舞、诗歌和节日活动融为一体的桑巴舞。它最早出现在巴亥州的瑞康卡乌地区,起源于当地非洲奴隶的舞蹈和文化习俗。而后,葡萄牙文化的因素,如语言、诗歌的特殊形式、乐器等,融入进来并改变了节奏和编舞。圆圈桑巴舞被认为是弱势族群身份与自由的象征。虽然外来影响不少,圆圈桑巴舞基本保持了非裔巴西人的音乐形态,并成为这一地区流行文化的见证。  园圈桑
4.幸运的37计  贾老师说明天她要外出开会,回来第一时间就要看幸运的考试成绩。她把本子还给了幸运,还亲自把幸运送到教室门口。  贾老师和杜老师说了几句话,杜老师点点头,让幸运回座位听课。  课间,无论大家怎么问,幸运都不肯说出自己和贾老师的秘密。别看幸运表面镇定,其实,此时她更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幸运这次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家,幸运立刻翻开了《幸运的3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们通过活动组织这一平台得以实现。因此,数学活动成了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组织教学的主流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精彩无限。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表层上,活动组织目标不明确,开展不够充分,数学的本质凸显不够,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这极大影响了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