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目前职业院校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梳理、归类、分析近20年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实践性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45-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剧,全国从中小学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学校也时常出现。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且比例逐年攀升。学生是心理问题易发的高危人群。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十分严峻,应当被重点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易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情况更严重。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的目标是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的基本要素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构成了严重威胁,阻碍了国家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育在注重学生“理论 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获取数据,以“职业院校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290篇(2002—2019年)。其中,期刊文献270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3篇,会议论文7篇。
(一)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我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期,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2002—2006年的5年,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仅有19篇,这说明学术界虽然已经关注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没有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2006年后文献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平均每年保持在20篇以上,2011年后文献数量趋于稳定,这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详见图1。
(二)文献研究来源分析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文献的来源中,发表于教育期刊的有75篇(占25.9%),发表于学院学报的有89篇(占30.7%),发表于心理学期刊的文献有23篇(占7.9%),发表于其他类别期刊的(包括医学、社会学等)有90篇(占31.0%),硕博论文有13篇(占4.5%)。虽然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研究层面也不断拓展,但是,论文的质量并不容乐观,270篇期刊论文中仅有12篇出自核心期刊,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和《职教论坛》等杂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的专业性和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
二、文献研究内容的分析
为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客观把握研究热点,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分析,本研究对已有文献的篇名与关键词分布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整理近十年相关文献。研究显示,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数量约占该领域研究成果总数量的一半。总体上,学者们从多元视角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1.对某一职校的学生进行常规调查研究。大量研究是采用问卷、心理调查量表(如SCL-90)等对某所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常规性的调查研究。如马玉萍,白羽[1][2]等人采用SCL-90量表分别对西部5所职业院校842名学生和山西忻州市某高职校2016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实证调查,研究均显示职业院校学生较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其问题突出表现在敌对、强迫、抑郁、恐怖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为3.6%。董英辉[3]的研究结果显示,秦皇岛市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但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在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同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程度不同,但相对全国大学生而言,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特别关注。
2.以某一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2017年程诺[4]采用家庭环境问卷(FES)、社会支持问卷(SSRS)和心理健康问卷(SCL-90)对不同成长环境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在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维度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张晓云以山西省某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为研究对象,对高职生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除在一年级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大学生,如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等得分低于山西省大学生常模。
3.以某一心理健康问题或特定人群为焦点的研究。少部分学者针对某一常见心理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武晓升[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抑郁所占比例为22.36%,焦虑比例为8%。逄丽红[6]等人调查研究了90后医學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90 后医学生群体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成为90 后医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综上所述,虽然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大学生好,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强迫、抑郁、焦虑等。因此,职业院校要想降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首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关于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已有一部分学者[7]在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的同时,做了进一步的单因素、多因素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如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家庭困难或单亲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总体来看,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应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轨迹是,采用问卷量表调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其形成的相关因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规避其影响因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有学者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并将前后对比研究,如,鲁威[8]对高校新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学生抑郁、焦虑水平明显下降。邵帅[9]的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运动可以调控心理健康,尤其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的干预效果最佳,建议有氧运动,每次运动9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1次效果最好。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用合适的干预方法。首先鼓励运动干预,可以倡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自我调整心理健康状态,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完善职业院校心理资源,由心理教师及心理委员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其因素分析等研究是心理健康研究的起点,要想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的聚焦点,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两个方面。
(四)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
通过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10-15]的分析整理,发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未健全管理体系。各学校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建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或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等。但未健全管理体制,部门职责相对不明确,心理教育教学监管体系及心理咨询、干预监管督查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但重治疗,轻预防。近几年,全国高校不断出现心理危机事件,且呈上升趋势。必须重视正常学生发展成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现象,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提高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重预防,重矫正,双管齐下。
3.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调查显示,学校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专业性师资队伍薄弱,只有极少数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临床工作经验,持证上岗并能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有限,有研究显示,仅有50%的学校具有2名以上心理教师,还有22.7%的学校没有心理教师。
4.学校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仅是响应国家号召,遵循国家政策,并不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只是口头上重视。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主要是学校重视不够,占比81.8%。[16]
5.设置心理健康课程,但流于形式化、单一化、理论化。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大部分学校均已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设置,仅有9.1%的学校未设置。但是教学效果满意度并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并未掌握可实践的心理健康技巧。分析目前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甚至有27.3%的学校无教材。
(五)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部分学者以进一步探索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给出如下意见。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第一,从学校领导层面开始纠正误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逐层落实直至学生层面。第二,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及分工,完善心理咨询的预约、转介、追踪、反馈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心理危机及预警制度,并完善在校学生心理信息档案,建立信息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结构。健康、专业的师资团队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各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招聘教师时要求具备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经历和资质;在教师入职后,学校要组织开展师资队伍培训,以保证专职心理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掌握识别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进行自我调适,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3.加强多元课程建设,构建教学督导、心理咨询评价体系。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学生需求,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目前课程的目标、内容、课时、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整,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构建专业的教学督导、心理咨询评价体系,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要量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时间常态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综上所述,近20年,我国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理论到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研究课题、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已初步形成相对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及框架。但是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应将研究内容拓展到可操作、可实践的层面,健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马玉萍.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部5所职业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1).
[2]白羽. 山西省忻州市某高职院校2016级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3]董英辉. 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4]詹启生,程诺,李秒,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9).
[5]武晓升. 安徽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6]逄丽红,杨志昌,李鹏辉,等. 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3(10).
[7]张晓云. 山西某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8]鲁威. 上海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9]邵帅.运动干预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10][16]王红瑞.陕西省44所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11).
[11]俞國良,王浩,赵凤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的认知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
[12]沈春静. Z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13]王美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7(5).
[14]黄秋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9(5).
[15]彭凌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45-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剧,全国从中小学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学校也时常出现。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且比例逐年攀升。学生是心理问题易发的高危人群。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十分严峻,应当被重点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易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情况更严重。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的目标是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的基本要素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构成了严重威胁,阻碍了国家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育在注重学生“理论 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获取数据,以“职业院校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290篇(2002—2019年)。其中,期刊文献270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3篇,会议论文7篇。
(一)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我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期,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2002—2006年的5年,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仅有19篇,这说明学术界虽然已经关注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没有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2006年后文献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平均每年保持在20篇以上,2011年后文献数量趋于稳定,这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详见图1。
(二)文献研究来源分析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文献的来源中,发表于教育期刊的有75篇(占25.9%),发表于学院学报的有89篇(占30.7%),发表于心理学期刊的文献有23篇(占7.9%),发表于其他类别期刊的(包括医学、社会学等)有90篇(占31.0%),硕博论文有13篇(占4.5%)。虽然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研究层面也不断拓展,但是,论文的质量并不容乐观,270篇期刊论文中仅有12篇出自核心期刊,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和《职教论坛》等杂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的专业性和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
二、文献研究内容的分析
为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客观把握研究热点,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分析,本研究对已有文献的篇名与关键词分布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整理近十年相关文献。研究显示,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数量约占该领域研究成果总数量的一半。总体上,学者们从多元视角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1.对某一职校的学生进行常规调查研究。大量研究是采用问卷、心理调查量表(如SCL-90)等对某所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常规性的调查研究。如马玉萍,白羽[1][2]等人采用SCL-90量表分别对西部5所职业院校842名学生和山西忻州市某高职校2016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实证调查,研究均显示职业院校学生较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其问题突出表现在敌对、强迫、抑郁、恐怖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为3.6%。董英辉[3]的研究结果显示,秦皇岛市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但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在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同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程度不同,但相对全国大学生而言,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特别关注。
2.以某一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2017年程诺[4]采用家庭环境问卷(FES)、社会支持问卷(SSRS)和心理健康问卷(SCL-90)对不同成长环境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在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维度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张晓云以山西省某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为研究对象,对高职生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除在一年级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大学生,如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等得分低于山西省大学生常模。
3.以某一心理健康问题或特定人群为焦点的研究。少部分学者针对某一常见心理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武晓升[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抑郁所占比例为22.36%,焦虑比例为8%。逄丽红[6]等人调查研究了90后医學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90 后医学生群体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成为90 后医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综上所述,虽然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大学生好,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强迫、抑郁、焦虑等。因此,职业院校要想降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首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关于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已有一部分学者[7]在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的同时,做了进一步的单因素、多因素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如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家庭困难或单亲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总体来看,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应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轨迹是,采用问卷量表调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其形成的相关因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规避其影响因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有学者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并将前后对比研究,如,鲁威[8]对高校新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学生抑郁、焦虑水平明显下降。邵帅[9]的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运动可以调控心理健康,尤其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的干预效果最佳,建议有氧运动,每次运动9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1次效果最好。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用合适的干预方法。首先鼓励运动干预,可以倡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自我调整心理健康状态,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完善职业院校心理资源,由心理教师及心理委员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其因素分析等研究是心理健康研究的起点,要想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的聚焦点,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两个方面。
(四)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
通过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10-15]的分析整理,发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未健全管理体系。各学校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建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或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等。但未健全管理体制,部门职责相对不明确,心理教育教学监管体系及心理咨询、干预监管督查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但重治疗,轻预防。近几年,全国高校不断出现心理危机事件,且呈上升趋势。必须重视正常学生发展成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现象,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提高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重预防,重矫正,双管齐下。
3.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调查显示,学校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专业性师资队伍薄弱,只有极少数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临床工作经验,持证上岗并能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有限,有研究显示,仅有50%的学校具有2名以上心理教师,还有22.7%的学校没有心理教师。
4.学校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仅是响应国家号召,遵循国家政策,并不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只是口头上重视。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主要是学校重视不够,占比81.8%。[16]
5.设置心理健康课程,但流于形式化、单一化、理论化。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大部分学校均已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设置,仅有9.1%的学校未设置。但是教学效果满意度并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并未掌握可实践的心理健康技巧。分析目前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甚至有27.3%的学校无教材。
(五)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部分学者以进一步探索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给出如下意见。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第一,从学校领导层面开始纠正误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逐层落实直至学生层面。第二,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及分工,完善心理咨询的预约、转介、追踪、反馈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心理危机及预警制度,并完善在校学生心理信息档案,建立信息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结构。健康、专业的师资团队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各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招聘教师时要求具备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经历和资质;在教师入职后,学校要组织开展师资队伍培训,以保证专职心理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掌握识别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进行自我调适,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3.加强多元课程建设,构建教学督导、心理咨询评价体系。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学生需求,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目前课程的目标、内容、课时、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整,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构建专业的教学督导、心理咨询评价体系,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要量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时间常态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综上所述,近20年,我国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理论到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研究课题、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已初步形成相对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及框架。但是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应将研究内容拓展到可操作、可实践的层面,健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马玉萍.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部5所职业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1).
[2]白羽. 山西省忻州市某高职院校2016级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3]董英辉. 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4]詹启生,程诺,李秒,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9).
[5]武晓升. 安徽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6]逄丽红,杨志昌,李鹏辉,等. 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3(10).
[7]张晓云. 山西某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8]鲁威. 上海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9]邵帅.运动干预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10][16]王红瑞.陕西省44所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11).
[11]俞國良,王浩,赵凤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的认知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
[12]沈春静. Z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13]王美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7(5).
[14]黄秋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9(5).
[15]彭凌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