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科举制度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悠久而不间断的文明史,有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其中就包含优秀的选才经验与制度。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官方选拔人才的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人们对其评价毁誉参半。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回首科举制度时,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2000多年前,为了治理庞大的封建王朝,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中国帝王最操心的一件大事。西汉初年,朝廷选拔人才开始实行察举、征辟制。察举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辖区内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举荐给中央政府,如汉朝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是被举荐为官的。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与先秦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相比,汉代的察举、征辟制是一大进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称帝,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评定本地士人,按其德才声望向吏部推荐为官。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并没有本质区别。由于世袭制和举荐制存在的弊端比较明显,以至于官场结党营私、贪污舞弊之风盛行。汉明帝曾怒斥:“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隋朝,科举制的出现带来了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一场重大变革。科举考试作为封建国家的“选才大典”,其产生与长期延续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与科举制度关联最大的莫过于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了。因此了解科举制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科举制度的进步性
  
  1 以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对天下所有人开放。
  衡量一项制度的优劣,应该考察和分析其社会适应性,考虑社会大众的普遍反应。中国古代选拔制度都不可能摆脱权贵把持、徇私舞弊的通病,但是相比而言,科举制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合理得多。这也是科举制能够延续1000多年的重要原因。为了选贤任能,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方式,极力排除徇私舞弊等外在因素的干扰。科举选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除了少数贱民身份者外,不论贫富贵贱,均能应试;只要考试及第,就能跻身官宦之列。有的学者认为科举制并不平等,他不仅考察了举子本人的家庭出身,还连带考察其姻亲一方甚至朋友关系,以至得出科举制下社会阶层流动率为零的结论。而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科举这一古代取士制度的苛求,具有强调实质性机会公平的倾向,而这种实质性公平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实现。
  
  2 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现在读书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知识、学以致用、报效祖国,而在古代读书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读书人没有受到文化精华的熏陶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从这个方面讲,科举制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
  
  钱穆先生曾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说: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地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科举制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 考试内容单一、僵化,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讽刺了科举制度,成为不朽名著。
  
  2 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
  科举制发展到后来,人们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所有与科举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之器”,是君子所不肖的“奇技淫巧”。自然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有很多,但科举制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逝者如斯夫,历史长河奔流不息。面对21世纪的改革时代,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它,使之古为今用。
其他文献
引言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以超越7000万的游客等多项新记录成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精彩、难忘”的一届世博会,作为国庆六十华诞被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评为“六十年新生
目的探讨血清外泌体中miR-125a-3p、miR-192、miR-223联合检测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120例为肿瘤组,结直肠良
<正> 近日,在广州拥有最多连锁超市网点的宏城超市与长益科技正式签约,由长益科技为其进行新一代连锁商业ERP系统建设。宏城超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原有的信息系统已经难以
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无论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学习目的来看,若把课程局限在校园内,把学生规定在刻板的课堂中,课程内容也就渐渐丧失生命力,课堂教育就会成为脱离生活的乌托
目前深入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让整个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优化和丰富,体现了新世纪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方面面带来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地理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和解决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思考,现与大家
本文从文献和实际辐射监督环境管理中分析了中小型60CO辐照装置易发事故,提出了运行控制的安全程序,并对运行程序的安全联锁提出具体要求,确保正常运行、故障状态和异常状况
教育的核心在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诚如教育家斯金纳所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对大多数受到过历史学科教育而不从事与历史相关行业的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知识会逐渐被遗忘,对学生成长发挥长久作用的是经受历史教育而获得的历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历史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成为历史教学持续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黄河下游艾利河段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沙水量定义与计算方法,对出口利津站输沙水量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60—2015年间,受来水来沙量不断减少及引水引沙量不断增大
包焕新同志现为徐汇区干休所军休干部。1949年7月参加革命,在部队历任文工团员、俱乐部主任、文化站站长等职,30多年的部队文化工作为他打下了一定的绘画基础。离休后,为丰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