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 婉女士
的人生乐在“画”中。她从小就接触並喜欢上画画,几十年来徜徉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她系出名门,早岁拜多位名师习中西画法,画工精湛,风格独特。尤善画水仙,清新脱俗,一如其人。她早已将绘画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关名利,只因纯粹的热爱。
系出名门,汇贯中西
张婉女士从小就对绘画艺术非常感兴趣,继而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艺术道路。而纵观其艺术生涯,不得不说,她是极其幸运的——得中、西画派众名家亲自授艺。
她很幸运,有一个非常好的启蒙老师。她从小就接触绘画,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姨丈徐东白先生的影响。徐先生是广东画院专业画家,擅长油画,桃李满园。他见这个小女孩喜欢画画,就让她跟着自已学,从素描开始学起,亲自指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张婉女士是从西洋画技艺开始学起的,後来她又跟随香港早期写实派画家马家宝先生学习油画。1965年陈学书夫妇从意大利回国任教,70年代定居香港,她遂抓住机会拜其为师,精进画艺,强化自己在西洋画方面的造诣。
在国画方面,她有幸跟随现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黄君璧先生学习山水画。黄君璧先生被誉为“画坛宗师”,致力於山水画,其笔下的云水瀑布,享誉整个画坛。得老师悉心授学,她在国画方面进步迅速。
而要说对张婉女士影响最深的老师,莫过於“春睡三友”、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司徒奇先生。众所周知,司徒奇先生善画国画,尤精花卉,他所画红棉,厚瓣虬枝,淋漓苍秀,不激不厉,表现出英雄气概,故而饮誉艺坛数十载,又有“红棉王”之称。而张婉女士,喜欢画水仙,她笔下的水仙清新脱俗,一如她本心,颇具恩师风骨。
正所谓“德艺双馨”,司徒奇老师令张婉女士最难忘的莫过於其“德”——不追名、不逐利,一心追求画画的纯粹艺术家之品格。“我跟随司徒奇老师学画几十年,他也是教我最久的老师,他不慕名利,传承艺术,对待弟子犹如自己孩子,尤为用心。”她一直跟随司徒奇老师学习,直至他移居加拿大。师徒情深,她後来亦移居加拿大,仍不忘拜访恩师。
集结中、西画派之名家,如此高规格的老师阵容,绝对是空前绝後的。受名师亲传,张婉女士也得此博採众名家之所长,贯通中西,例如其山水画风参用西法,别具风格。
吾笔画吾心,乐在“画”中
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无疑是幸福的。绘画,就是张婉女士人生中的一大乐事,早已融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自接触並爱上绘画艺术起,她就从未放棄过对艺术的追求。她大学修读的是会计专业,步入社会後也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及至後来组建家庭,都没有中断过画画。“画画是我最大的爱好。”话虽简单,从言语中可以体会到她对画画的深情。後来移民加拿大,她又专修了粉彩画,进一步提升自己。毫不夸张地说,素描、油画、工笔、水墨、粉彩这些画法她都有涉猎,皆有所领悟。
繪画於张婉女士来说,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这里的简单不是说所花功夫,而是指出发点。以吾笔画吾心,乐在“画”中,无关名利,仅此而已,这就是她的想法。她有着豁达的心境:“有得吃,有得住,还能夠一直画画,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从没想过要成为一个大画家,只是竭尽全力去画而不放棄,自得其乐,想画什麽就画什麽,在画画中自我陶醉。”
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它们就是艺术家的语言,传递出艺术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张婉女士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其几十年来对艺术诠释和表达的变化。她以往的作品偏向写实风格,受西洋画影响较深而追求“像”,追求材质和肌理的质感,注重素描基础和颜色把握,“生怕画得不像”,当然从其作品中也可窥见她扎实的功底。如今,她在画法上更追求融合中国画“写意”的特点,表现得自由一点。
画得像並不太难,而要画出自己的风格,画出自己的感悟则不容易。她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因而经常去博物馆观看其他人的作品,吸收他人优点以给自己启发。比如她的作品《怀古》,所绘的是陈列於木架上的几款不同形状的青花瓷器,青色为主调,以中国画手法加以渲染,青花灵动清新,给人古朴大气之感。细看则又似乎有悖常理,线条的处理让每个瓷器都“摇摇欲坠”。其“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或许是线条的弯曲、或许是颜色突破,改变只因她想表达自己所感和心中所想。由“像”到“不像”,这不仅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变化,更是张婉女士对艺术的追求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张婉女士亦参与慈善事业和义工服务。她为人处世非常低调,极少提及所做的善事,这或许与她信仰佛教有关,心怀善与爱,而不求回报。赠人玫瑰,手有餘香。能尽自己的一份心,默默地付出,服务社会,於张婉女士而言,仅此就夠了。她正如其画笔下的水仙,不爭艳,不宣扬,唯以清香馈人间。
的人生乐在“画”中。她从小就接触並喜欢上画画,几十年来徜徉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她系出名门,早岁拜多位名师习中西画法,画工精湛,风格独特。尤善画水仙,清新脱俗,一如其人。她早已将绘画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关名利,只因纯粹的热爱。
系出名门,汇贯中西
张婉女士从小就对绘画艺术非常感兴趣,继而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艺术道路。而纵观其艺术生涯,不得不说,她是极其幸运的——得中、西画派众名家亲自授艺。
她很幸运,有一个非常好的启蒙老师。她从小就接触绘画,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姨丈徐东白先生的影响。徐先生是广东画院专业画家,擅长油画,桃李满园。他见这个小女孩喜欢画画,就让她跟着自已学,从素描开始学起,亲自指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张婉女士是从西洋画技艺开始学起的,後来她又跟随香港早期写实派画家马家宝先生学习油画。1965年陈学书夫妇从意大利回国任教,70年代定居香港,她遂抓住机会拜其为师,精进画艺,强化自己在西洋画方面的造诣。
在国画方面,她有幸跟随现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黄君璧先生学习山水画。黄君璧先生被誉为“画坛宗师”,致力於山水画,其笔下的云水瀑布,享誉整个画坛。得老师悉心授学,她在国画方面进步迅速。
而要说对张婉女士影响最深的老师,莫过於“春睡三友”、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司徒奇先生。众所周知,司徒奇先生善画国画,尤精花卉,他所画红棉,厚瓣虬枝,淋漓苍秀,不激不厉,表现出英雄气概,故而饮誉艺坛数十载,又有“红棉王”之称。而张婉女士,喜欢画水仙,她笔下的水仙清新脱俗,一如她本心,颇具恩师风骨。
正所谓“德艺双馨”,司徒奇老师令张婉女士最难忘的莫过於其“德”——不追名、不逐利,一心追求画画的纯粹艺术家之品格。“我跟随司徒奇老师学画几十年,他也是教我最久的老师,他不慕名利,传承艺术,对待弟子犹如自己孩子,尤为用心。”她一直跟随司徒奇老师学习,直至他移居加拿大。师徒情深,她後来亦移居加拿大,仍不忘拜访恩师。
集结中、西画派之名家,如此高规格的老师阵容,绝对是空前绝後的。受名师亲传,张婉女士也得此博採众名家之所长,贯通中西,例如其山水画风参用西法,别具风格。
吾笔画吾心,乐在“画”中
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无疑是幸福的。绘画,就是张婉女士人生中的一大乐事,早已融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自接触並爱上绘画艺术起,她就从未放棄过对艺术的追求。她大学修读的是会计专业,步入社会後也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及至後来组建家庭,都没有中断过画画。“画画是我最大的爱好。”话虽简单,从言语中可以体会到她对画画的深情。後来移民加拿大,她又专修了粉彩画,进一步提升自己。毫不夸张地说,素描、油画、工笔、水墨、粉彩这些画法她都有涉猎,皆有所领悟。
繪画於张婉女士来说,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这里的简单不是说所花功夫,而是指出发点。以吾笔画吾心,乐在“画”中,无关名利,仅此而已,这就是她的想法。她有着豁达的心境:“有得吃,有得住,还能夠一直画画,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从没想过要成为一个大画家,只是竭尽全力去画而不放棄,自得其乐,想画什麽就画什麽,在画画中自我陶醉。”
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它们就是艺术家的语言,传递出艺术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张婉女士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其几十年来对艺术诠释和表达的变化。她以往的作品偏向写实风格,受西洋画影响较深而追求“像”,追求材质和肌理的质感,注重素描基础和颜色把握,“生怕画得不像”,当然从其作品中也可窥见她扎实的功底。如今,她在画法上更追求融合中国画“写意”的特点,表现得自由一点。
画得像並不太难,而要画出自己的风格,画出自己的感悟则不容易。她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因而经常去博物馆观看其他人的作品,吸收他人优点以给自己启发。比如她的作品《怀古》,所绘的是陈列於木架上的几款不同形状的青花瓷器,青色为主调,以中国画手法加以渲染,青花灵动清新,给人古朴大气之感。细看则又似乎有悖常理,线条的处理让每个瓷器都“摇摇欲坠”。其“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或许是线条的弯曲、或许是颜色突破,改变只因她想表达自己所感和心中所想。由“像”到“不像”,这不仅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变化,更是张婉女士对艺术的追求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张婉女士亦参与慈善事业和义工服务。她为人处世非常低调,极少提及所做的善事,这或许与她信仰佛教有关,心怀善与爱,而不求回报。赠人玫瑰,手有餘香。能尽自己的一份心,默默地付出,服务社会,於张婉女士而言,仅此就夠了。她正如其画笔下的水仙,不爭艳,不宣扬,唯以清香馈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