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亚力克斯·普洛亚
编剧:杰夫·温塔
主演:威尔·史密斯、布丽姬·穆娜
詹姆斯·克伦威尔、布鲁斯·格林纳达
类型:动作/科幻
级别:未定
出品:20世纪福克斯
映期:2004年7月16日
如果你不知道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阿西莫夫为何人,没看过他划时代的短篇系列《我,机器人》,没关系;
在不知道第一条的情况下,你更搞不懂什么是“机器人三定律”,没关系;
在第一条和第二条让你觉得无知的情况下,如果你还没听说过执导了[移魂都市]的澳大利亚怪才亚力克斯·普洛亚,也没关系。
因为这是一部完全属于科幻动作明星威尔·史密斯,他的酷动作、他的酷墨镜,还有无数个与他厮杀,你从未见过的数码机器人,它们怎么把我们美好的未来变为一场噩梦的电影。
2035,科技发达,机器人工具普及,设计机器人三定律的迈尔斯教授离奇被害,人和机器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关于剧本的三个备忘录
①[我,机器人]吸收了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我,机器人》系列中的九个故事的部分元素,以编剧杰夫·温塔的原著《硬接线》(Hardwired)为基础,合二为一改编而成。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具体涉及九个故事中哪个或者阿西莫夫的其他故事,也许继《我,机器人》之后出版的四个机器人故事的某个会成为本片的续集,这四个故事分别是《钢窟》(The Caves of Steel,目前已经在筹划中)、《赤裸的太阳》(The Naked Sun)、《机器人的黎明》(The Robots of Dawn)、《机器人和帝国》(Robots and Empire)。自从接手[我,机器人]的编剧工作后,杰夫的日程一下子繁忙起来,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又将阿西莫夫的《基地》交由他操刀,改编成一个三部曲科幻系列。
②阿西莫夫《我,机器人》系列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1、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加害人类,而且在人类遇到危险时不可袖手旁观;2、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不能违反第一定律;3、第三定律,机器人应当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能违背第一、第二定律。从披露的角色定位和故事情节来看,电影[我,机器人]其实更接近阿西莫夫1949年的短篇小说《地球母亲》(Mother Earth)和《钢窟》,这两个故事描写了“三周战争”(Three Week War)一千多年后,一个著名的机器人专家和一个脱离地球的宇航员被害,侦探伊利加·贝利接手调查该命案的故事。
③在今天已经很难发现好的科幻故事来拍成电影,当前最流行的莫过于改编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杰夫·温塔的剧本本身是一个混合体,后来还经过了希拉里·塞茨的改编,亚基瓦·高斯曼又添加了新东西,才最终形成一个较统一的故事。创作科幻作品并不容易,尤其是原始材料还很复杂。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番改造,[我,机器人]既不张扬(譬如[骇客帝国]的续集),也不笨拙(譬如[记忆裂痕]);既不会故弄玄虚,也不会浪费唇舌。当然,这种简单纯粹也不会伤及故事。用简单的方式讲述复杂的故事岂不是更有挑战性?
■关于电脑特效全明星组合
对于澳大利亚导演亚力克斯·普洛亚来说,电影的真实性胜于单纯的幻想,“我希望这部电影出自人类的观点,我们努力让设计适应今天的工业模式,因为最重要的是让它看起来可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普洛亚集合了一个电脑特效的全明星组合,实现机器人模型、场景设计和数字虚拟形象的完美结合,他们一起拍摄了近1000个特效镜头:他们包括设计师帕特里克·塔托波罗斯([移魂都市]、[独立日])、视效超级高手约翰·波顿([黑超特警组]、[终结者2:审判日])、奥斯卡得主视效超级高手约翰·尼尔森([骇客帝国:重装]、[骇客帝国:革命])。每一个出现机器人的场景必须通过4种不同的方式拍摄,其中包括在片场用真人演员表演,再利用动态捕捉系统把表演传输到计算机中,然后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机器人进行动作和表情的合成,一如[指环王]系列中对“咕噜”的处理。他们还首次运用了EncodaCam技术,尽管这项技术还处在萌芽阶段,但它仍然为普洛亚解决了许多难题。他们可以利用EncodaCam技术在电脑中虚拟场景,再将场景和绿幕前拍摄的真人表演结合。同时这项技术也能解决复杂的镜头,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几千个机器人的追逐场面,而且造价不会再那么昂贵。普洛亚深深感叹今天电脑的发展:“在50年代的科幻片中,电脑不过是一些交替或回旋闪着光的方盒子。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变得越来越小巧实用、美观流畅。如果再发展下去,将它嵌入墙中或皮肤下也未尝不可能。我们离这一天不远啦。”
关于[我,机器人]与《我,机器人》的期待和争论
在国外曾经发生一件趣事,有人错把[我,机器人]当成[骇客帝国]三部曲的前传。如果这个人稍微关注一下科幻小说的话,也不会发生这样的糗事。[我,机器人]提及了机器人三大定论,却又讲了一个机器人弑主的故事,所以科幻小说迷不必奇怪电影版与小说失之千里。好莱坞多年来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他们改编后拍摄的电影有时会带来惊喜(譬如改编菲利普·K·迪克的《机器人也会梦见电子羊吗?》的[银翼杀手]),有时也会让人骂娘(譬如凯文·科斯特纳的[邮差]),不幸的是大多数时候结果都很令人失望。那电影到底应不应该忠于原著?
反方:总和原著对比烦不烦
书是书,电影是电影,你不能总要求电影忠于原著。理由是一部电影取书的名字却创造全新的故事,谁也不会料到它选择“忠与不忠”才能成其美事。[弗兰肯斯坦]没有忠于原著,但书和电影照样交相辉映。库布里克的[闪灵]也跟史蒂芬·金的小说完全是两码事,但两者也同样经典。同时好莱坞也意识到烂书也能拍出好电影,[沉默的羔羊]就是最好的例子。折中的办法也许是,如果你是原著的拥趸,请不要看电影,免得失望;同理,看过电影也最好不看原著,免得惊诧。
正方:我和机器人的乐与悲
公正地来讲,《我,机器人》不适合拍成电影。阿西莫夫的故事是建构于知识之上的片断,而不适于主打惊险故事和角色故事的好莱坞大片,但理智往往也在好莱坞行不通。[我,机器人],下一部风格超越实质的特效片?否则还会有什么新东西?现在我们只能祈求拍过[移魂都市]的亚力克斯·普洛亚,用事实来证明好莱坞再一次和理智“手拉手”。
影迷乐观看法:
①威尔·史密斯将会推动该科幻小说的发售。
②这部动作片所能表达的的元素也许不会超越原著,也许会。至少我们有希望会获得这些机器人发飙的合理解释,因为片中有人曾说过“我的机器人不会杀人”。
③至少片头不会有“艾萨克·阿西莫夫的XXX”。
④这部电影赢得头彩,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也会因此沾光而全线飘红,再也没有理由阻挠它拍摄了吧。
影迷悲观看法:
①机器人在身体条件方面远远比人类优秀,像我们这样的“脆皮蛋”,除了用机器,根本不能和机器人搏斗。
②它是一部动作片吧?阿西莫夫的主人公从来倾向于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而非冲动的暴力,你看看那预告片打得不可开交的样子。
③它是威尔·史密斯的动作片,据说改编自阿西莫夫的经典作品。郁闷……
④官方网站甚至都不提阿西莫夫,因此有人不熟悉片名来历,也不会把电影和书作联系。更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