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聚落文脉断裂、聚落文化可识别性和社会凝聚力降低等问题,以公共空间整合为导向的思路可以对聚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以汨罗江流域典型聚落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为例,从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探讨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长乐镇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推进聚落的紧密关联和文脈传承。
关键词:文化传承;聚落;公共空间;整合;长乐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8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2-0046-08 文献标识码:A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Settlement Public Space Based on River Basin Context Inheritance: Taking the Changle Town in the Miluo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GUO Jiabao, LI Guo
[Abstract]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settlement context, the recognizability of settlement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social cohe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thinking orien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space can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 culture. Based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akes the typical Miluo River Valley settlement in Changle Tow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ublic space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Changle Tow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culture, settlement culture and regional folk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hes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angle Town, and promote the close conn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ettlement.
[Key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settlements; public space; integration; Changle Town
引言
聚落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意识形态,往往与具有物质属性的聚落公共空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1]。当下的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有效推动乡村地区聚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2]。对聚落文化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对传统民居、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更需要重点考虑作为文化主体的聚居者进行日常交流、开展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本文以汨罗江流域典型聚落长乐镇为例,对聚落文化背景及其公共空间类型进行探析和梳理,分析了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探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聚落公共空间整合策略。
1 文化传承与聚落公共空间
1.1文化促进聚落公共空间发展
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传播。我国早期形成的城市大多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随着这种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聚落的规模也随之扩张。文化对于聚落的影响可以直观的体现在公共空间上,当纯物质属性的公共空间拥有了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其影响力和延续力将很大程度地得到提升。追溯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对其影响可谓深远。
1.2整合聚落公共空间促进文化传承
聚落作为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是承载聚居者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空间场所。包括村口、街巷、广场、祠堂、寺观等在内的公共空间体现了聚落原生性特色[3],是将聚居者凝聚在一起进行日常交往,开展民俗、集会等活动的媒介和载体。同时,它具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的环境与秩序[4]。对聚落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形成网络体系,能提升聚居者的文化生活活力[5],同时增强视觉感知、空间可达性和文化可识别性,提高空间的日常使用率,最终起到增强聚落凝聚力和传播能力的作用,有助于聚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长乐镇文化背景概述
基于对长乐古镇文化背景的研究探析,可将其聚落文化理解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主要包括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地域民俗文化要素的组合及其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体现了聚落的整体风貌特色。
2.1聚落文化特征
2.1.1自然山水文化
长乐镇隶属湖南省汨罗市,作为文化保存程度较为完好的一处传统聚落,位于汨罗江一处水湾北部,两岸青山掩映,人文历史独特,分布着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生平活动遗址、与屈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纪念地和传说性纪念地,另有杜甫墓、东山古寺、天岳关等多处古迹和幕阜山、福寿山风景区等自然景区(见图1、图2)。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古迹相伴,宜人气候与良好生态环境共生,形成了独特的聚落自然山水文化。 2.1.2聚落聚居文化
长乐镇古时置有驿道铺递,兼具汨罗水道带来交通的便利,因此自古便商贾云集,积淀了厚重的聚落文化。通过研究长乐镇空间分布形态和格局发现,其空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色:(1)主要道路基本垂直或平行于河岸;(2)中心镇区被农田所包围,既可作为生产又可作防御之用;(3)建筑群中分布有一些重要的文化空间节点(如宗祠等)。長乐镇的空间形态体现出其聚落文化特征。
2.1.3地域民俗文化
聚落的外化实体蕴含着民俗、习惯等无形资产,要延续聚落文脉特色,需首先保证居民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6]。汨罗江流域一向以龙舟文化闻名,其文化氛围浓郁,群众参与性强,长乐镇同样也不例外。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即发源于此,并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长乐镇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方言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的文化内涵与价值[7]。
2.2文化传承现存问题
2.2.1城镇化建设导致的文脉断裂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公路、铁路交通加速发展及水电站工程的兴建,使得汨罗江传统的水运功能被大幅削弱,长乐镇中原有的码头功能丧失,仅余微弱的历史象征意义,水运文化已基本消失殆尽,聚落的水运贸易文化逐渐被淡忘。此外聚落范围内的山水环境和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致使构成聚落文化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受到影响,关联度和整体性降低,文脉传承面临断裂的困境。长乐镇原有的文脉正在逐渐被现代建设所吞噬。
2.2.2聚落文化可识别性和凝聚力降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聚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受到很大影响。聚落公共空间随着聚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生活内容的改变而逐渐被遗忘[8],聚落文化空间和乡土建筑也被大幅削减,如长乐镇目前仅剩长乐街及其两侧建筑还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同时聚居者对现代风格建筑的偏好和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忽视,促使聚落面临整体建筑密度上升,公共空间分布零散、可达性差,空间景观效果不佳,缺乏文化辨识度和集体聚集力等问题,聚落的场所感也在逐渐丧失[9]。
2.2.3聚居者主体性和保护意识淡薄
聚落公共空间的文化欠缺和社会凝聚力的降低,削弱了聚居者的归属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当下村镇人口密度普遍较过去低,人口老龄化和空心村现象严重,也影响了聚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在长乐镇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逐渐解体、外来文化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居民对于家乡缺少精神寄托,对地域特色文化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很大阻碍。
2.3文化传承思路
针对长乐镇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公共空间为导向,对聚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出一些思路(见图3)。
2.3.1聚落公共空间整合为主导
(1)整合公共空间网络格局。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聚落公共空间分布形态及类型。在利用完善现状交通线路、拆除部分现代风格建筑或建筑功能置换等方式的辅助下,关联聚落公共空间形成网络格局,以期实现空间交通可达性和景观视线通透性,有利于公共空间网络格局的系统保护。
(2)优化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时期形成的公共空间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特质,可通过文化符号提取将其赋予到当代公共空间的营建中,使新旧空间作为统一的整体得到优化,以提升聚落的整体文化内涵。
(3)协同演进文化与景观。依托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完善聚落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提高空间的使用率、观赏性和舒适度;同时将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与其文化内涵相结合,升华景观意境,协同演进文化与景观以实现永续发展[10]。
2.3.2实现聚落文化有序传承为目标
通过对聚落公共空间的整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居者的交流与活动参与性,提升聚落单体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播能力。以龙舟竞渡活动及“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的特色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发扬。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不断增强聚落文化品牌效应,弘扬民风民俗,鼓励群众自下而上的自发进行参与式文化保护,有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
长乐镇空间有着不断生长和演进的过程:自唐代起便形成了垂直于汨罗江的空间格局。明清时期,聚落依靠便利的水运交通得以迅速发展,并沿垂直于汨罗江的长乐街向两侧扩张,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和空间于该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长乐镇整体空间呈现出以长乐街为主轴的格网状布局(见图4)。
3.1长乐镇公共空间类型
通过对长乐镇聚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形态的实地考察,梳理出镇中历史遗存、毁坏、重建和当代新建的公共空间共计32处,并按照其文化内涵大致划分为4种空间类型,分别为传统街巷空间、宗教宗族空间、现代活动空间及民俗传承空间(见图5、表1)。
3.1.1传统街巷空间
传统街巷空间以长乐街和回龙门为典型代表。长乐街作为现存最为完好的一条老街,自南至北垂直于汨罗江而贯穿整个长乐镇。街道全长约400m,宽约5m,由传统麻石铺砌而成并分为上市街和下市街。其临街建筑多为风貌古朴的店宅街屋,但在保护方面较为匮乏。长乐街两端分别原建有回龙门、拱辰门,其他街巷端头有文字记载的有青阳门、集星门、接龙门、迎贵门等石门,古时作防御之用[12]。目前古镇仅存长乐街临江一端的回龙门为历史时期水运码头,因龙舟竞渡在此返航而得名(见图6)。此外除拱辰门原址被闲置外,其他各石门所在位置皆已被民居替代。
3.1.2宗教宗族空间
长乐镇的宗教宗族空间包括寺观、教堂、祠堂等具有宗教文化或宗族传统意义的空间。除福果寺、大灵寺和郑家祠堂为历史遗存外,其他皆已毁坏或者重建。其中郑家祠堂因缺乏重视和保护导致现状风貌及环境条件较为恶劣。此外城隍祠和二岳寺,分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及唐代,并于上个世纪被拆除[12],现址均为重建(见图6)。
3.1.3现代活动空间
现代活动空间包括镇政府、学校、文化站等新兴场所及其公共附属空间(如政府广场、学校广场和运动场等),是聚落公共空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图6)。现代空间是具有较强功能性的当代社会标志性场所,需要加以合理利用以营造舒适宜人的文化氛围。
3.1.4民俗传承空间
长乐镇民俗传承空间以故事会线路为主,甜酒作坊、方言传承和夜歌习唱空间为辅。“长乐抬阁故事会”是长乐镇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举办时间从正月初起至元宵节,届时上市街团体和下市街团体便沿着固定的线路开展竞赛[12]。长乐甜酒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镇中现有部分甜酒作坊尚存,此外长乐方言、夜歌作为聚落特色民俗文化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重视其传承发展。
3.2公共空间整合
3.2.1公共空间网络格局构建
通过对长乐镇公共空间的甄别和梳理,研究文化要素对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的影响,将空间个体置于聚落整体形态之中探讨,提出构建公共空间网络格局的思路:现状资源良好的公共空间作为网络格局的关键节点,尚未得到利用的公共空间可作为民俗传承场所,以辅助其他空间共同丰富和完善空间网络的规模与功能。以故事会主线路为基础,通过对部分交通系统的疏通和改造、对现代风格建筑的拆除或功能置换等方式,将各个空间单体整合在一起,形成空间、文化、景观相互关联的整体(见图7)。例如镇政府与长乐街仅一墙之隔但空间相互独立,通过对政府空间的整合布局,设置出入口通向长乐街以实现空间畅通,建立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3.2.2公共空间文化内涵提升
基于对长乐镇聚落文化的理解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可以从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地域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对公共空间文化内涵提出整合策略。
(1)构建山水视觉通廊。除聚落聚居区域外,长乐镇周边还存在大面积的农田,以及北面的智峰山、西面的海螺山,南面的汨羅江等自然山水空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依赖性的逐渐降低,聚落环境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处于一种断裂、缺乏互动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一是长乐镇与周边山庙的联系薄弱,以宗教性空间为连接点的镇域—山林文化线索逐渐消失;二是驳岸硬质化严重导致镇域与水体之间存在明显分隔,水文要素对于聚落的影响基本消失殆尽。对聚落而言,公共空间的文化提升应遵从整体性,通过控制建筑高度[13]、搭建生态环境交通体系、驳岸自然化改造等方法,将山水文化融入公共空间的整合之中,利用聚落山环水抱的形态构建视觉通廊,保持自然山水特征的延续(见图8)。
(2)串联聚落文化体系。长乐镇集中聚居区分布着历史遗存下来的传统街巷、标志性空间和大量居住空间,而聚落文化的延续性与连接度正随着镇区发展在逐渐消失。从空间个体来讲,一是传统街巷空间和宗教宗族空间是长乐镇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要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历史风貌,尽可能还原文化情形,增强周边居住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现代活动空间属于长乐镇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出现的新型文化,因此同属聚落文化的一部分。现代文化空间的整合思路应符合时代特色及其自身属性,逐渐融入长乐镇文化的血脉之中。从文化体系来讲,一是组织改善现有交通系统,提高各空间节点的可识别度,保证其之间的通达性;二是公共空间不仅作为个体而言具有独立性,更应带动周边区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类空间的文化辐射作用,联动周边居民交往与参与,提升聚落的整体文化内涵(见图9)。
(3)完善民俗空间结构。作为同一地域民俗的一部分,长乐镇的方言、山歌、节庆等民俗内容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然而近些年传统民俗文化仅存寥寥,以“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代表的聚落特色文化发展停滞不前。从空间层面上看,应区分文化传承需求,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完善民俗空间结构:一是长乐故事会作为长乐镇的文化标志,应发展其游行线路,在传统主游线(长乐古街)的基础上增加多条环镇线路,以此串联聚落整体,扩大文化活动影响力;二是民俗文化(方言、甜酒等)需要空间载体供居民开展活动及传承发展,可根据文化类型作空间节点的灵活性增补(见图10)。
3.3文化与景观协同演进
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与景观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空间作为景观的载体有着物质背景作用;另一方面,景观环境的营造对于公共空间的表达起到推进作用。根据对长乐镇的实地考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空间进行景观部分的完善与更新:第一,扩大建筑的标志作用,形成“场”效应。通过建筑外环境的营造,加大建筑对周边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形成以历史或现代建筑为主体的空间文化辐射点。第二,放大场地精神属性,还原历史情境。将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与其特有文化结合以提升聚落整体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设计还原个别历史场所的文化特色,可缓解现代建设对聚落文化的同化趋势。第三,美化场所环境,增加感官舒适度。利用植物打破空间的僵硬,提升视觉效果,配合文化氛围营造(见图11)。 4 结语
本文以汨罗江流域长乐镇为例,梳理了文化传承与聚落公共空间的关系,分析了聚落文化特征与文化传承思路,对聚落公共空间整合策略进行探析。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文化大发展策略和文化立国的长远方略,文化大发展须基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14]。聚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学科配合、从综合层面继承与保护。在对聚落公共空间进行文化与景观营建时,要注意保持其原真性,避免文化滥用、错用。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可对流域沿线聚落的空间规划起一定借鉴作用,有助于带动整个汨罗江流域聚落文化保护和文脉传承。
参考文献:
[1]罗忆,田密蜜.浅析聚落文化对浙江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J].建筑与文化,2018(3):160-161.
[2]廖军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 2018(4):130-139.
[3]高培.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的山地型苗寨街巷空间特征研究——以贵州黔东南4个山地型苗寨为例[J].建筑学报, 2018(Z1):87-92.
[4]周红,王梦妮.传统聚落文化记忆对公共空间形态的构建特征研究——以貴州安顺雷屯为例[J].中国名城,2019(12):52-56.
[5]王丽洁,聂蕊,王舒扬.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0):65-67.
[6]刘廉,唐燕.淮盐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文脉传承——以南通乡村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10): 101-108.
[7]郑平,彭婷.湖南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J].文史博览(理论),2009(3):12-14.
[8]杨贵庆,肖颖禾.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 2018(6):15-21.
[9]沈斌.太湖“塘浦圩田”体系下的聚落遗产系统保护和展示——以江苏常熟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3.
[10]李和平,肖竞,曹珂,等.“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5,31(6):68-73.
[11]金毅.湖南汨罗长乐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12]周明剑,余耀宗,刘泽龙.湖南长乐古镇文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5-50
[13]王晓薇.基于山水视线通廊的建筑高度控制初探——以玉溪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8(3):155-157.
[14]杨国胜,张孝英,龙彬,等.历史名镇的空间保护与文化弘扬——以重庆秀山洪安古镇保护对策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2,27(10):50-58.
关键词:文化传承;聚落;公共空间;整合;长乐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8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2-0046-08 文献标识码:A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Settlement Public Space Based on River Basin Context Inheritance: Taking the Changle Town in the Miluo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GUO Jiabao, LI Guo
[Abstract]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settlement context, the recognizability of settlement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social cohe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thinking orien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space can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 culture. Based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akes the typical Miluo River Valley settlement in Changle Tow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ublic space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Changle Tow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culture, settlement culture and regional folk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hes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angle Town, and promote the close conn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ettlement.
[Key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settlements; public space; integration; Changle Town
引言
聚落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意识形态,往往与具有物质属性的聚落公共空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1]。当下的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有效推动乡村地区聚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2]。对聚落文化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对传统民居、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更需要重点考虑作为文化主体的聚居者进行日常交流、开展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本文以汨罗江流域典型聚落长乐镇为例,对聚落文化背景及其公共空间类型进行探析和梳理,分析了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探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聚落公共空间整合策略。
1 文化传承与聚落公共空间
1.1文化促进聚落公共空间发展
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传播。我国早期形成的城市大多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随着这种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聚落的规模也随之扩张。文化对于聚落的影响可以直观的体现在公共空间上,当纯物质属性的公共空间拥有了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其影响力和延续力将很大程度地得到提升。追溯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对其影响可谓深远。
1.2整合聚落公共空间促进文化传承
聚落作为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是承载聚居者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空间场所。包括村口、街巷、广场、祠堂、寺观等在内的公共空间体现了聚落原生性特色[3],是将聚居者凝聚在一起进行日常交往,开展民俗、集会等活动的媒介和载体。同时,它具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的环境与秩序[4]。对聚落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形成网络体系,能提升聚居者的文化生活活力[5],同时增强视觉感知、空间可达性和文化可识别性,提高空间的日常使用率,最终起到增强聚落凝聚力和传播能力的作用,有助于聚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长乐镇文化背景概述
基于对长乐古镇文化背景的研究探析,可将其聚落文化理解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主要包括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地域民俗文化要素的组合及其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体现了聚落的整体风貌特色。
2.1聚落文化特征
2.1.1自然山水文化
长乐镇隶属湖南省汨罗市,作为文化保存程度较为完好的一处传统聚落,位于汨罗江一处水湾北部,两岸青山掩映,人文历史独特,分布着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生平活动遗址、与屈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纪念地和传说性纪念地,另有杜甫墓、东山古寺、天岳关等多处古迹和幕阜山、福寿山风景区等自然景区(见图1、图2)。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古迹相伴,宜人气候与良好生态环境共生,形成了独特的聚落自然山水文化。 2.1.2聚落聚居文化
长乐镇古时置有驿道铺递,兼具汨罗水道带来交通的便利,因此自古便商贾云集,积淀了厚重的聚落文化。通过研究长乐镇空间分布形态和格局发现,其空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色:(1)主要道路基本垂直或平行于河岸;(2)中心镇区被农田所包围,既可作为生产又可作防御之用;(3)建筑群中分布有一些重要的文化空间节点(如宗祠等)。長乐镇的空间形态体现出其聚落文化特征。
2.1.3地域民俗文化
聚落的外化实体蕴含着民俗、习惯等无形资产,要延续聚落文脉特色,需首先保证居民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6]。汨罗江流域一向以龙舟文化闻名,其文化氛围浓郁,群众参与性强,长乐镇同样也不例外。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即发源于此,并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长乐镇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方言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的文化内涵与价值[7]。
2.2文化传承现存问题
2.2.1城镇化建设导致的文脉断裂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公路、铁路交通加速发展及水电站工程的兴建,使得汨罗江传统的水运功能被大幅削弱,长乐镇中原有的码头功能丧失,仅余微弱的历史象征意义,水运文化已基本消失殆尽,聚落的水运贸易文化逐渐被淡忘。此外聚落范围内的山水环境和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致使构成聚落文化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受到影响,关联度和整体性降低,文脉传承面临断裂的困境。长乐镇原有的文脉正在逐渐被现代建设所吞噬。
2.2.2聚落文化可识别性和凝聚力降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聚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受到很大影响。聚落公共空间随着聚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生活内容的改变而逐渐被遗忘[8],聚落文化空间和乡土建筑也被大幅削减,如长乐镇目前仅剩长乐街及其两侧建筑还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同时聚居者对现代风格建筑的偏好和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忽视,促使聚落面临整体建筑密度上升,公共空间分布零散、可达性差,空间景观效果不佳,缺乏文化辨识度和集体聚集力等问题,聚落的场所感也在逐渐丧失[9]。
2.2.3聚居者主体性和保护意识淡薄
聚落公共空间的文化欠缺和社会凝聚力的降低,削弱了聚居者的归属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当下村镇人口密度普遍较过去低,人口老龄化和空心村现象严重,也影响了聚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在长乐镇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逐渐解体、外来文化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居民对于家乡缺少精神寄托,对地域特色文化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很大阻碍。
2.3文化传承思路
针对长乐镇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公共空间为导向,对聚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出一些思路(见图3)。
2.3.1聚落公共空间整合为主导
(1)整合公共空间网络格局。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聚落公共空间分布形态及类型。在利用完善现状交通线路、拆除部分现代风格建筑或建筑功能置换等方式的辅助下,关联聚落公共空间形成网络格局,以期实现空间交通可达性和景观视线通透性,有利于公共空间网络格局的系统保护。
(2)优化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时期形成的公共空间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特质,可通过文化符号提取将其赋予到当代公共空间的营建中,使新旧空间作为统一的整体得到优化,以提升聚落的整体文化内涵。
(3)协同演进文化与景观。依托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完善聚落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提高空间的使用率、观赏性和舒适度;同时将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与其文化内涵相结合,升华景观意境,协同演进文化与景观以实现永续发展[10]。
2.3.2实现聚落文化有序传承为目标
通过对聚落公共空间的整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居者的交流与活动参与性,提升聚落单体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播能力。以龙舟竞渡活动及“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的特色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发扬。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不断增强聚落文化品牌效应,弘扬民风民俗,鼓励群众自下而上的自发进行参与式文化保护,有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
长乐镇空间有着不断生长和演进的过程:自唐代起便形成了垂直于汨罗江的空间格局。明清时期,聚落依靠便利的水运交通得以迅速发展,并沿垂直于汨罗江的长乐街向两侧扩张,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和空间于该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长乐镇整体空间呈现出以长乐街为主轴的格网状布局(见图4)。
3.1长乐镇公共空间类型
通过对长乐镇聚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形态的实地考察,梳理出镇中历史遗存、毁坏、重建和当代新建的公共空间共计32处,并按照其文化内涵大致划分为4种空间类型,分别为传统街巷空间、宗教宗族空间、现代活动空间及民俗传承空间(见图5、表1)。
3.1.1传统街巷空间
传统街巷空间以长乐街和回龙门为典型代表。长乐街作为现存最为完好的一条老街,自南至北垂直于汨罗江而贯穿整个长乐镇。街道全长约400m,宽约5m,由传统麻石铺砌而成并分为上市街和下市街。其临街建筑多为风貌古朴的店宅街屋,但在保护方面较为匮乏。长乐街两端分别原建有回龙门、拱辰门,其他街巷端头有文字记载的有青阳门、集星门、接龙门、迎贵门等石门,古时作防御之用[12]。目前古镇仅存长乐街临江一端的回龙门为历史时期水运码头,因龙舟竞渡在此返航而得名(见图6)。此外除拱辰门原址被闲置外,其他各石门所在位置皆已被民居替代。
3.1.2宗教宗族空间
长乐镇的宗教宗族空间包括寺观、教堂、祠堂等具有宗教文化或宗族传统意义的空间。除福果寺、大灵寺和郑家祠堂为历史遗存外,其他皆已毁坏或者重建。其中郑家祠堂因缺乏重视和保护导致现状风貌及环境条件较为恶劣。此外城隍祠和二岳寺,分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及唐代,并于上个世纪被拆除[12],现址均为重建(见图6)。
3.1.3现代活动空间
现代活动空间包括镇政府、学校、文化站等新兴场所及其公共附属空间(如政府广场、学校广场和运动场等),是聚落公共空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图6)。现代空间是具有较强功能性的当代社会标志性场所,需要加以合理利用以营造舒适宜人的文化氛围。
3.1.4民俗传承空间
长乐镇民俗传承空间以故事会线路为主,甜酒作坊、方言传承和夜歌习唱空间为辅。“长乐抬阁故事会”是长乐镇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举办时间从正月初起至元宵节,届时上市街团体和下市街团体便沿着固定的线路开展竞赛[12]。长乐甜酒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镇中现有部分甜酒作坊尚存,此外长乐方言、夜歌作为聚落特色民俗文化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重视其传承发展。
3.2公共空间整合
3.2.1公共空间网络格局构建
通过对长乐镇公共空间的甄别和梳理,研究文化要素对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的影响,将空间个体置于聚落整体形态之中探讨,提出构建公共空间网络格局的思路:现状资源良好的公共空间作为网络格局的关键节点,尚未得到利用的公共空间可作为民俗传承场所,以辅助其他空间共同丰富和完善空间网络的规模与功能。以故事会主线路为基础,通过对部分交通系统的疏通和改造、对现代风格建筑的拆除或功能置换等方式,将各个空间单体整合在一起,形成空间、文化、景观相互关联的整体(见图7)。例如镇政府与长乐街仅一墙之隔但空间相互独立,通过对政府空间的整合布局,设置出入口通向长乐街以实现空间畅通,建立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3.2.2公共空间文化内涵提升
基于对长乐镇聚落文化的理解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可以从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地域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对公共空间文化内涵提出整合策略。
(1)构建山水视觉通廊。除聚落聚居区域外,长乐镇周边还存在大面积的农田,以及北面的智峰山、西面的海螺山,南面的汨羅江等自然山水空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依赖性的逐渐降低,聚落环境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处于一种断裂、缺乏互动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一是长乐镇与周边山庙的联系薄弱,以宗教性空间为连接点的镇域—山林文化线索逐渐消失;二是驳岸硬质化严重导致镇域与水体之间存在明显分隔,水文要素对于聚落的影响基本消失殆尽。对聚落而言,公共空间的文化提升应遵从整体性,通过控制建筑高度[13]、搭建生态环境交通体系、驳岸自然化改造等方法,将山水文化融入公共空间的整合之中,利用聚落山环水抱的形态构建视觉通廊,保持自然山水特征的延续(见图8)。
(2)串联聚落文化体系。长乐镇集中聚居区分布着历史遗存下来的传统街巷、标志性空间和大量居住空间,而聚落文化的延续性与连接度正随着镇区发展在逐渐消失。从空间个体来讲,一是传统街巷空间和宗教宗族空间是长乐镇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要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历史风貌,尽可能还原文化情形,增强周边居住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现代活动空间属于长乐镇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出现的新型文化,因此同属聚落文化的一部分。现代文化空间的整合思路应符合时代特色及其自身属性,逐渐融入长乐镇文化的血脉之中。从文化体系来讲,一是组织改善现有交通系统,提高各空间节点的可识别度,保证其之间的通达性;二是公共空间不仅作为个体而言具有独立性,更应带动周边区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类空间的文化辐射作用,联动周边居民交往与参与,提升聚落的整体文化内涵(见图9)。
(3)完善民俗空间结构。作为同一地域民俗的一部分,长乐镇的方言、山歌、节庆等民俗内容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然而近些年传统民俗文化仅存寥寥,以“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代表的聚落特色文化发展停滞不前。从空间层面上看,应区分文化传承需求,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完善民俗空间结构:一是长乐故事会作为长乐镇的文化标志,应发展其游行线路,在传统主游线(长乐古街)的基础上增加多条环镇线路,以此串联聚落整体,扩大文化活动影响力;二是民俗文化(方言、甜酒等)需要空间载体供居民开展活动及传承发展,可根据文化类型作空间节点的灵活性增补(见图10)。
3.3文化与景观协同演进
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与景观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空间作为景观的载体有着物质背景作用;另一方面,景观环境的营造对于公共空间的表达起到推进作用。根据对长乐镇的实地考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空间进行景观部分的完善与更新:第一,扩大建筑的标志作用,形成“场”效应。通过建筑外环境的营造,加大建筑对周边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形成以历史或现代建筑为主体的空间文化辐射点。第二,放大场地精神属性,还原历史情境。将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与其特有文化结合以提升聚落整体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设计还原个别历史场所的文化特色,可缓解现代建设对聚落文化的同化趋势。第三,美化场所环境,增加感官舒适度。利用植物打破空间的僵硬,提升视觉效果,配合文化氛围营造(见图11)。 4 结语
本文以汨罗江流域长乐镇为例,梳理了文化传承与聚落公共空间的关系,分析了聚落文化特征与文化传承思路,对聚落公共空间整合策略进行探析。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文化大发展策略和文化立国的长远方略,文化大发展须基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14]。聚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学科配合、从综合层面继承与保护。在对聚落公共空间进行文化与景观营建时,要注意保持其原真性,避免文化滥用、错用。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可对流域沿线聚落的空间规划起一定借鉴作用,有助于带动整个汨罗江流域聚落文化保护和文脉传承。
参考文献:
[1]罗忆,田密蜜.浅析聚落文化对浙江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J].建筑与文化,2018(3):160-161.
[2]廖军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 2018(4):130-139.
[3]高培.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的山地型苗寨街巷空间特征研究——以贵州黔东南4个山地型苗寨为例[J].建筑学报, 2018(Z1):87-92.
[4]周红,王梦妮.传统聚落文化记忆对公共空间形态的构建特征研究——以貴州安顺雷屯为例[J].中国名城,2019(12):52-56.
[5]王丽洁,聂蕊,王舒扬.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0):65-67.
[6]刘廉,唐燕.淮盐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文脉传承——以南通乡村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10): 101-108.
[7]郑平,彭婷.湖南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J].文史博览(理论),2009(3):12-14.
[8]杨贵庆,肖颖禾.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 2018(6):15-21.
[9]沈斌.太湖“塘浦圩田”体系下的聚落遗产系统保护和展示——以江苏常熟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3.
[10]李和平,肖竞,曹珂,等.“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5,31(6):68-73.
[11]金毅.湖南汨罗长乐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12]周明剑,余耀宗,刘泽龙.湖南长乐古镇文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5-50
[13]王晓薇.基于山水视线通廊的建筑高度控制初探——以玉溪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8(3):155-157.
[14]杨国胜,张孝英,龙彬,等.历史名镇的空间保护与文化弘扬——以重庆秀山洪安古镇保护对策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2,27(10):50-58.